文 俞华芳
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多角度去发现春天,感知春天,表达春天,从而拓展其表达空间。
丰富的直接体验和直接感受是幼儿语言交流的基础。要想在语言活动中激发幼儿自由交流的兴趣,首先要在活动前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在活动“春天的声音”开展之前,教师通过发放调查任务单《春天的声音》,鼓励幼儿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聆听春天,记录春天的声音。有的幼儿直接模仿蜜蜂“嗡嗡”的声音,有的幼儿用几条斜线画出了“呼呼”的风声……大家开心而热烈地交流着。
语言的发展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之上,“有话可说”除了与自身的直接感受有关,还与很多间接经验的获得有关,如同伴的分享和启发、父母与教师的引导和介绍、文学作品的影响等。活动“春天的声音”将这三种方式融合起来,使幼儿的经验获得进一步累积,使幼儿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小蜜蜂采蜜的声音是嗡嗡嗡。”“滴答滴答,下小雨了,小草发芽啦!妈妈给我念的儿歌里也这样说。”在这样的交流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要求5~6岁的幼儿“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在活动“春天的声音”中,首先,教师通过目标引领,以问题“小溪真的会发出‘淅沥淅沥’‘哗啦哗啦’等不一样的声音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声音呢?”引导幼儿讲述小溪在平缓的地方和在落差大的地方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其次,教师围绕活动目标进行引导:“小溪水淅沥淅沥,缓缓地流着。”教师的引导语言为幼儿的讲述提供了台阶,使幼儿的讲述逐渐清晰和丰富起来。
“春天的声音”的活动目标有两条:一是“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用丰富的词语、完整的句子进行连贯讲述”;二是“同伴之间能合作讨论,积极分享,体验创编讲述的乐趣”。活动中,教师借助记录卡、图文符号等帮助幼儿梳理语言,并启发他们运用清晰的语言讲述春天的声音。例如,教师说:“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鼓励幼儿通过记录把“是谁?”“发出什么声音?”“好像在说什么?”等元素连成一句话,教师通过提问和追问,层层推进落实目标,为幼儿提供完整讲述的支架,促使幼儿进行完整的表述。
教师可鼓励幼儿将听见的声音和想象的场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及时捕捉幼儿充满诗意和灵性的语句。例如,引导幼儿将“春天有声音吗?你听!”和“谁?在哪里?做什么?发出什么声音?好像在说什么?”两句话连接起来,言语对话的交互过程就是幼儿诗歌《春天的声音》的创作过程。活动后,教师将幼儿表达的“春之声”“春之景”“春之想”整合成属于幼儿自己的诗歌集《春天的声音》。
教师可借助视听情境,引导幼儿欣赏他们自己创编的诗歌集《春天的声音》,并进行自由朗诵,再引导幼儿分享朗诵感受,进一步鼓励幼儿抒发情感。他们能通过“春天是欢乐的”“春天是好看的”“春天是好听的”“我们喜欢春天,就像喜欢小草小花一样”等语言表达心中的情感。可见,朗诵不仅带给幼儿创编诗歌的成功体验,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其语言发展的速度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通过“将活动向区域、向生活延伸”的方式为不同的幼儿提供更为多元的策略支架,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有话说、创意说”的氛围,在幼儿经验和目标距离之间架起助推幼儿语言发展的桥梁,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在交流与运用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