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东凌小学 曹周娟
教师在小学数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追问的方式来巧妙回复学生的回答。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缺少追问,导致课堂缺乏活力,学生也缺乏参与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握三个中心来进行追问,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参与度。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着重在新知识发散的地方对学生进行追问,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学会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联系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从而能够更加全面、更加灵活地解决问题。
比如,一位教师在对“圆”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就利用设问的方式巧妙引入课堂,启发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教师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同学们知道日常生活中汽车的轮胎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当然能够迅速回答出是“圆形的”,教师进而提出问题:“汽车轮胎为何设计成圆形呢?是因为圆形漂亮吗?设计成其他形状,例如正方形、六边形、梯形等可以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凭着生活经验也知道其他形状的轮胎在汽车开动时不好滚动,圆形才最好。教师此时机智地抓住学生回答中的不足,在黑板上顺手画出一个椭圆并提问:这样做轮胎呢?也是很光滑的啊,这样行不行?学生略一想象就能够发现这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的轮胎滚动起来一会高一会低的。分析到这一步,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形就有这么多优点,并且让人觉得舒适呢?
学生通过教师追问的引导,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了紧密结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深刻了解了圆的本质,课堂也充满了活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很容易出现许多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利用这些错误,对错误进行及时追问,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找出错误原因,纠正错误并掌握相应数学知识。
比如,一位教师在对“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先给出一个式子:3a=a3,然后问学生这个等式是否正确,并且强调要让学生找到一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我觉得对,假如a=0,则3a=0,a3=0。”也有学生说:“我觉得是错误的。因为假设a=4,可以看出3a=12,a3=64;假如a=5,那么3a=15,a3=125。”教师进行适当评价之后,抛出新的问题:“老师感觉两位同学说的好像都对,那么同学们怎么看呢?”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学生总结:3a 表示3 个a 相加,就是3×a;而a3则是表示有3 个a 相乘,即a×a×a。这两个式子表示的意义是不相同的,只有在特殊条件下,两式的结果才是相等的,但这并不代表等式成立。
上述教学片段之中,教师在发现学生错误时,没有直接指出错误,而是通过追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存在困惑,面对学生产生的疑惑,教师不应直接明确结论,而应当及时引导,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拨开疑云。
例如: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为50 分米,用它剪出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之后,余下的部分周长是多少呢?由于这个问题中对于长方形的宽没有明确,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追问:在长方形的宽未知的情况下,我们能得出结果吗?学生开始思考,开始尝试假设宽为不同的数值。学生发现,无论宽是多少,最终余下部分的周长均为100 分米。这就有了新的问题了:为什么不同宽的长方形裁剪以后周长会不变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发现:无论怎么裁剪,裁剪出的长方形的周长,就等于原来的长方形的两倍长减去两倍宽之后再加上两个宽,最后的结果就是原长方形的两倍长……
在学生心存疑惑时,教师没有给学生明确的答复,而是通过追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主动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了解学生的认识起点,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清知识线条。
比如,一位教师在对“有趣的拼搭”当中的“滚一滚”进行教学时,首先向学生明确操作步骤:“请同学们将圆柱体、球体、长方体以及正方体都从斜坡上滚动下来,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圆柱体和球体来说比较难滚动。教师则可以利用圆柱体既有曲面又有平面这一特征,将圆柱体的底面放在斜坡上滚动,请学生继续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圆柱体为什么也不好滚动了?学生通过与之前长方体、正方体不好滚动相联系,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对于事情的本质也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辨析。此后教师则可继续追问: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样的方式,让长方体和正方体也能够十分方便地从斜坡上滚下来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将课堂教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结合,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追问能够引领小学生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以此促进他们数学思维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