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 静
计划性培养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学习品质培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不少家长认为3~6 岁幼儿做事是不可能有计划性和自觉性的,因而出现包揽过多的现象。其实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和引导,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觉性和计划性,就可以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经常看到大人做事有计划、有条理、不忙乱,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培养幼儿计划性的前提。3~4 岁的幼儿天生爱模仿,家长、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不可估量的榜样作用。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以感受计划为主,他们更依赖于家长、教师帮忙制定与实施计划。所以,在家中家长可以告诉幼儿自己一天的安排,如吃完早饭后去上班;下午接宝宝回家,我做饭你画画;晚饭后看一集动画片,最后不要忘了问一句:“宝宝,你觉得这样可以吗?”时间长了,幼儿就能体会到做事的条理性和计划性。同样在班级里,教师也要清楚地告知幼儿一日生活中每个环节的安排。如幼儿吃副餐之前,教师会告知幼儿一系列的餐前准备。刚开始,幼儿可能听不懂教师的指令,甚至很多幼儿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但次数多了,当我们准备吃副餐时,幼儿不用提醒就能自觉地完成这一系列的事情。所以,成人自身的计划水平会影响幼儿计划性的发展,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里,成人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为幼儿做出榜样。
随着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4~5 岁的幼儿已经可以按照自己熟悉的程序做事了。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幼儿自主计划较长一段时间的活动安排。如假日到来之前,家长可以让幼儿说说假日的活动安排,了解他们的预期目标。如果觉得幼儿的计划不太妥当,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起幼儿的思考,但不要指责幼儿或代替幼儿制定计划。在讨论和实践中,幼儿有序做事和分工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专注力的时间大概在15~25 分钟左右,所以计划制定好后,幼儿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所遗忘,我们需要进行提示并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
随着经验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5~6 岁的幼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的行为少了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所以这一阶段培养的重点在于鼓励幼儿自己制定计划。如在每学期的出游活动前,因为大多数幼儿都有出游的经验,可以让幼儿参与制定出游计划。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由一人执笔,将每个成员的想法记录下来。同时,要采用幼儿便于理解的方式记录。最后,教师可以在幼儿计划的基础上,引导其分析计划的条理性和周全性,并评选出最佳方案,从而逐步提高幼儿制定计划的水平。
计划制定后,鼓励幼儿将计划付诸实践。在遇到困难时,启发他们思考并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战胜困难。如幼儿在玩区域游戏“多米诺骨牌”时,小组计划要摆出一个“大爱心”的造型,可在摆放的过程中,总出现骨牌倒下的情况,幼儿们很失落。这时,我会及时鼓励并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摆放才能让它不轻易倒下呢?通过讨论,幼儿们达成共识:组员先各自排列骨牌,最后再将骨牌首尾相连。经过不断改进,大家齐心合力,终于将“大爱心”完成了。所以,幼儿在亲身经历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会体会到制定计划的好处。
一个习惯养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应坚持对幼儿提出制定计划的要求,并强化这种要求。无论计划实施情况如何,成人要切记这只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步。如果完成了计划,让幼儿回顾一下过程和心理感受;如果没有完成计划,让幼儿说说如何改进,帮幼儿梳理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幼儿做事的计划性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发形成的,只有通过家长、教师的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地培养以及对幼儿的尊重、接纳和巧妙启发,幼儿做事才会具有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