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麟(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的消费者更看重质量、安全、使用感。我国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创造人民幸福感,而人民幸福感最直观的表现就在于人民的消费能力。
消费能力指的是消费者对于某种物品有着自身的欲望,而后用自身所能支付的等价物品最终达到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要的能力,如金钱、“以物换物”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肯定了产品的价值,让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得以圆满,为产品的生产带来生产动力,商家便会接着生产产品,经济便会得到发展。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为稳定的因素,要想让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要提升消费需求。我们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听取消费者的意见与建议,扩大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进而提高消费层次与消费质量,以此达到促进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消费结构发生了升级、优化,国民的消费需求自然而然又会得到提升,进而再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这三者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提高消费需求,就是在提升经济增长,长此以往,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会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关系,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进一步提升。
过去,我国发展经济更关注的是短期内能否解决物质产品短缺的问题,牺牲环境、资源浪费都是可以接受的,追求的是短期的经济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健康、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因此,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才能够维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持续需要,现如今我们面临人力成本快速上升、能源资源趋近生态红线、国际市场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这对于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而言无疑都是巨大的压力;资源的短缺,更是让我国陷入中高端产业朝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产业朝发展中国家倒流的“双向挤压”尴尬局面,2012年起适龄劳动力出现了绝对值上的减少,再加上资金短缺、科技手段跟不上的情况下,让国内的大小型企业都举步维艰[1],这些都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截至2018年我国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国家,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群对生活质量以及产品质量都有着极高的追求,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对同时还需要满足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等需求。总体来说,我国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但供给的结构与质量尚不能适应这一改变,一方面造成无效供给过多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中高端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消费外溢”,大量消费外流。因此,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消费的需要。
其次,尽可能加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的投入,重要基础缺乏投入,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进程便很难继续。这些年来我国对于资本存量、人员培养、科研项目、科技创新等内容都投入了极多的资源,使得这些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显著的优化与提升,各项数据的增长,都是其发展日益夯实的最佳体现。
再次,近些年来,我国各大产业微观主体的变化发生了骤变,质量同升的同时高质量的发展主体基础也在逐步落实,企业生产产品的品质提升,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期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后续的社会效益以及社会影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我国的一席之地,创新创业更是仅次于发达国家美国,占有全世界总企业百分之三十六的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门类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对于我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我国自身的品牌质量也得到质的飞跃,这都是微观主体高质量的表现。
第一点,发展观念陈旧,旧发展理念不足以支撑高质量发展。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国形成了以做大GDP总量为导向的增长主义理念,围绕增长主义理念形成了适应高速增长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然而旧的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为适应新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虽说对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但思维模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实际生产生活中,陈旧的传统观念在思维中根深蒂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各个方面中仍有相关“惯性动作”下留有的成果,具体表现为:(1)还是将发展的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资本累积上,“重生产,轻需求”无处不在,导致生产成果与消费需求无法对等;(2)思维受限,无法跳出传统的思维格局,而是一味强调GDP增长,将GDP的增长当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性指标,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没有从“以人为本”的方向考虑,或者可以说是重“GDP”而轻民生,过度强调发展速度与生产总量,发展经济时第一时间考虑的是开发何处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区域性”的贫富差距过大,进一步加剧了“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三不问题[2];(3)思考过于片面,没有从全局的方向来看,看待事物总是以对立性视角,并没有看到整件事情的统一性,最为明显的一点就在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无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非黑即白的错误认识导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第二点,传统行为方式老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用略显疲态。传统思维的引导下,社会上存在许多不愿意改变、不能够改变的行为惯性。例如受到传统观念以及买房压力、收入差距悬殊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家庭存在不敢消费的情况,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观却是“过度消费,超前消费”,还有部分经济较为自由的人奢侈消费,这三种消费行为长期并存,即使这些年来我国相关体制明显改善优化后,这些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路径也还是难以发生改变,“提质扩量”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其二,企业重产量而轻质量的观念已成常态,照搬照套的生产模式一成不变[3],缺乏自身的创新工作,产品质量难以提升又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资源,只能靠“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维持,一旦过分倚赖“以量取胜”的营销策略,相关的要素成本就会大幅提升,长此以往就很容易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
第三点,传统发展方式弱化,无法给予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发展动力。传统发展过分倚赖资源投入,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资源每一次的成本上涨都会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这也是传统发展模式一直难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想提升消费需求,就必须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去考虑,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惯性思维,加强新发展理念的学习与认知,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梳理思维系统,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总目标,而不是以“GDP”的提升当作总指标,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置第一位;梳理和谐思维,对待事物不可片面,一定要突破对立性看问题的思维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存。
针对行为惯性等问题,一定要打破行为定式,[4]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旗帜鲜明的保护民营企业家及维护其应有的权益,可以设定奖项,对于有较大贡献的企业及个人给予肯定与奖励,以及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的积极踊跃性;再有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过去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大量发展低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成为世界代加工中心。虽实现了短期内经济快速增长,但代加工之路既是蜜糖,也是砒霜,大量中国企业辛辛苦苦为他人作嫁衣,必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动力。
我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呼吁”越来越大,“提质扩量”的发展工作也在不紧不慢的稳步前进。20世纪经济发展先走“量”,讲究“量的积累”,而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逐步朝着经济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可以说,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转变过去出口导向型经济主要依赖国际市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断满足人民消费升级需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