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运佳,李洪浩,李其勇,杨晓蓉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用科技服务于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更是新时期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职责。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创建于1937年,是省内唯一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省级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2015年以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人才、技术和成果优势,主动帮扶贫困地区、对口贫困县和贫困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成果在贫困县的应用转化,实施精准扶贫。先后组织和派遣752位(次)科技人员前往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川西藏区和大小凉山区的贫困县,直接帮扶贫困户259户,直接帮扶贫困人数2351人,带动贫苦户脱贫352户。通过点对点精准帮扶、项目实施、院县合作、驻村帮扶、成果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为载体,建立科技示范点和基地80余个,面积2673.26hm2,节本增效1179.404万元;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28000余人次,发放科普和病虫害识别、防治技术资料20000余份,直接投入帮扶困难户购置农机、物资等285.1万元。为全省科技扶贫发挥了积极作用。
所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在结合单位专业特色和专家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进贫困和民族地区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把科技扶贫工作纳入课题组和个人年终绩效考核目标。单位对接的木里县簸箕箩村和冕宁县彝海村6户贫困户,由所领导和党委成员组成对口扶贫工作小组,组织带动党员和科技人员30余人次前往对接贫困户进行实地调查,梳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困难和问题,尊重农户意愿,改善生产条件,出资修建了蓄水池,购置了灌溉机;通过引进花椒、魔芋、羊肚菌种植帮扶、资助种猪和种羊等养殖帮扶和以购代销猪肉和羊肚菌等农产品,对接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近4000元,顺利实现脱贫。
积极响应(川委办〔2018〕19号)文件精神,选派本单位1名中共党员、青年科技骨干到对口帮扶贫困村—木里县乔瓦镇簸箕箩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驻村2年期间。与驻村干部一道立足工作实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一是开展了打造高山养殖+花椒、二半山水果+魔芋、矮山蔬菜+羊肚菌三个产业带集群协同发展的模式,全村产业布局轮廓初现。为解决高山养殖冬季缺饲料的短板,依托项目引进青贮玉米试点种植0.4hm2,扩大累计种植高山红花椒面积46.67hm2。推广发展魔芋种植,引入杂交高粱进行间作,完成魔芋种植面积5.19hm2,提升了复合种植效益。指导蔬菜产业科学种植,发展大棚蔬菜3.33余hm2,提高了蔬菜周年持续供应能力,增加了农户收益。协助在簸箕箩村引进西洋参、党参、无刺花椒、魔芋、高粱、青贮玉米、羊肚菌等多种类型产业开展试点种植基本成功。二是采用“专合社+农户+以购代捐”的模式,2019年实施“羊肚菌、珍红海椒周年轮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当年农户羊肚菌实现收入7.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3.6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实体化运作。三是落实帮扶贫困户,主动作为真帮扶。落实簸箕箩组5户农户作为非建卡帮扶户,落实红岩子组2户作为定点帮扶建卡贫困户。为履行帮扶职责,累计入户30余次深入到各户开展入户走访,组织开展无刺花椒、青贮玉米种植试点等,帮助指导产业发展。两户建卡户于2018年底顺利脱贫退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200元,簸箕箩村也于当年底摘帽退出[1]。四是依托单位党委与乔瓦镇党委、簸箕箩村支委共建和结对子平台,开展赠送村学校学习用品、课外书籍和生活用品;赠送村民牙具、化肥农药和病虫防治资料,助推了簸箕箩村脱贫攻坚工作。
植保所坚持以满足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创新技术服务“三农”、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主动围绕影响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联合攻关集成主要粮经作物绿色高产优质生产配套创新技术成果,大力开展成果示范应用推广,积极构建农业产业科技服务模式。如针对玉米灰斑病、大斑病、纹枯病和穗腐病制约和影响西南玉米产质最主要的问题,构建和应用了“抗性品种选育与布局+种子处理+后病前治+热雾沉降”的集轻简、高效、低毒、经济于一体的绿色防控和“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植保体系+科企联合”的技术传递等“四轮驱动”绿色化防控技术模式,在30余个县开展防控示范;核心区累计78.06万hm2,辐射区累计推广570.35万hm2。对近年来西南玉米主要病害未出现过大面积爆发与流行,产量持续稳定,农民不断增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针对四川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俗称“植物癌症”难测、难防、难治,严重制约四川油菜和蔬菜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集成的以种子处理、土壤调理、植物干扰、新根诱发、机械化适期晚播为核心的根肿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全省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主产区德阳、眉山、南充等地县通过“产学研”协同、“育推用”衔接进行了成果新技术推广应用,累计建成根肿病防控示范田80个,百亩千亩展示片500余个、万亩片5个、建成核心示范区3333hm2,绿色防控示范县(村)10个,创建了单块田-百千万亩片-整村推进的示范推广体系。为促进我省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几年来,植保所申请各级科技扶贫专项18项,经费299万元,为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发挥了科技力量。如植保所调查了解到雷波县多年连续种植白魔芋,导致田间病原菌数量爆增,大面积爆发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等病虫害,长期缺乏科学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造成白魔芋产量严重下滑,品质下降,成为农户“短、平、快”脱贫致富瓶颈的问题,主动联合地方生产部门申报省科技厅科技扶贫专项,在雷波县重灾区箐口乡红岩村和核桃坪村开展了白魔芋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工作。两年来,探索提出“以户建档、统防统治、全程跟踪、安全可控,配方施药、节本增效”新措施,建成白魔芋高产栽培示范村1个,精准帮扶贫困户20户,贫困人口76人,辐射带动农户50户,帮扶的贫困户每户平均增收2460元。建立的白魔芋种植病虫害防控示范基地,累计引进项目资金248万元,通过运用“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模式,集成“建立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发展当地产业”的长效帮扶机制1套,解决了当地白魔芋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为提升魔芋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示范带动作用[2]。
依托本单位国家和省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科技扶贫和科普培训、三区人才建设等项目,充分发挥专家效能,在面向农户培训的同时,突出抓好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等带头人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起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辐射作用。近6年来,通过召开技术示范现场会、举办农民培训会和座谈会、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解难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粮经作物病虫草鼠防治等科普培训和宣传活动,先后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28000余人,发放科普手册、技术资料和明白纸21000余份,捐赠粮经种子及杀虫灯、农药、有机肥等价值近300万元。组织专家先后随团赴甘孜州新龙县、道孚县、炉霍县和阿坝州的壤塘、马边、广元开展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积极响应个别贫困县和驻村第一书记技术需求,主动对接作为,及时解决贫困县和驻村第一书记在甘洛、珙县开展科技扶贫活动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对贫困村农业种植规划、种养结合等种植技术和科技扶贫项目的对接讨论,提升驻村第一书记的农业、农村经营管理理念。为“三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远之策。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环境,围绕贫困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和支柱产业建设的重点技术引进、开发与推广。农业科研单位要主动与地方政府和生产部门合作,了解地方科技需求,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发挥持续性的技术支撑作用。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支撑产业、协同创新、绿色防控、保障安全”的工作思路,科研攻关要向扶贫产业聚焦发力,精准科研、精准创新,大力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特别是扶贫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共性问题的科研攻关。提前做好“十四五”科研项目申报储备,重点放在“一控二减三节”项目和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环保农业技术领域。成果转化要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把一些科研成果相对成熟的转化项目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实施,示范引领贫困村、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3]。为保障全省农产品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