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婷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 401520)
近年来, 国家从各个方面和角度不断出台鼓励和支持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 也鼓励高校与企业积极、深入参与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政策对独立学院来说是难得的“突围”机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念、法律素养的基础性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1]。 因此,独立学院的“基础课”如何深入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其基础性的作用,既是独立学院“基础课”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将要面临的严峻挑战。
目前“基础课”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仍然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从重庆的6 所独立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四川外国语学院南方翻译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来看,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基础课” 教学仍然沿袭传统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培养方案和培养场地的设置上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学生在学习上以及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均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以重庆市6 所普通本科独立院校为例,“基础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大纲不适应教学发展需求。 教学大纲长期以来存在偏重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问题。 6 所独立院校的教学大纲设计,截止到2019年5月,总学时48 个学时,实践计划学时在0~18 个学时幅度。 其中实践学时安排最多的涉外商贸学院共安排了18 学时。而实践学时安排最少的派斯学院则为0 学时。 实践学时的分配不足是阻碍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2)教学场地缺乏。 传统的“基础课”教学依托理论课教学的教室为教学主场, 各个独立院校都没有配备有单独的实验室或者实训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3)考核所占分值较低。 “基础课” 的考核方式是按照总成绩=平时成绩(平时考勤+作业)+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实践环节成绩来完成的,实践环节的占的分值往往为0%~30%。 考核所占分值不高是影响实践课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考核运行中,重理论而轻实践。 实践内容难以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的过程缺乏科学的考察体系来衡量和监督。
2019年5月在对重庆市6 所本科独立院校回收的300 份大学生对“基础课”满意度问卷调查(以下简称“基础课”问卷调查)中,回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障碍”问题时,学生选择如表1 所示。
表1 “基础课”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动力不强是学习“基础课”最大障碍。 学生对“基础课”与专业发展相互促进作用缺乏整体认识,影响到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偏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传授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感。在“基础课”问卷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基础课”内容的信息量、学术视野、思想性、清晰准确度都表现出满意的态度,但在课堂讲授内容的趣味性以及与自身的距离感问题上,满意度则较低。 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教学方式手段单一的问题,常以结合PPT 的讲授法为主,为数不多的实践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实践[2]。课堂教学实践的内容包括常规的观看音像资料、专题演讲、小组讨论、资料分析等模式,没有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而制定相应的实践规划。
合理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 达到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在实践教学形式上,要突破以往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把实践教学扩展到校园实践甚至校外实践的范围, 像专业课一样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加强课堂实践和校园实践的同时, 扩展实践范围,把“基础课”的教学开到专业课实验室、实习基地及生产一线,延伸教学场地。
把实践教学的模式和过程用学分的形式固定下来,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并形成一整套科学的教学活动流程和考评体系。在实践考评中,构建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三级考评模式。 课堂实践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园实践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笔者所在的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2019年开始对“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试图打破以往的纯理论式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并形成长效机制, 探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中的运用,对形成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有效的反馈。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实施中首先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教学大纲, 依据学生的特点和产业发展需要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尤其是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等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多层次实践教学设计的方式, 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参与到课程学习中[3]。
第二,突出“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既要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去培育产业工人与职业者必需的“工匠精神”,更要强调通过实践环节增强他们的职业参与能力。
第三,遵循独立学院大学生发展规律的原则。
遵循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堪规律, 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精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应用新手段增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为未来的就业和职场生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做好行动上的准备。
4.2.1 理论教学:线上专题讲授+线下交流
分为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 打造明星教师团队+学工队伍教师团队相互结合的教学团队模式。要克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薄弱的缺点, 必须要利用现有条件打造自己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升级。 由于人员流动性强, 派斯学院的“基础课”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刚毕业3年内的教师占的比例达到50%左右,他们对于课程教学还处于摸索熟悉的阶段,难以在教学中有大的建树。除了加大外出参加各种思政论坛和会议外, 还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讲座和沙龙的模式, 指导教师们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保持课程的同时,对马克思主理论知识的传播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须要坚持的基本方向上, 增强课程的理论深度和理论的解释力度[4]。 其次,充分利用学工干部和辅导员与学生天然亲近的优势,构建“基础课”教学的侧翼队伍。加大学工干部和辅导员在教学中的作用, 引导他们在备课要尤下功夫,透彻钻研教材,善于把教材的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例子结合起来, 挖掘出能打动学生的元素,引起共鸣。
第二,线上专题讲授+线下交流。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把教材专题化为7 个部分, 通过线上讲授+线下交流相融合的模式来完成。
积极构建以慕课为主现代对媒体教学技术,探索线上专题讲授的线上教学模式。 派斯学院积极在慕课平台推出门“基础课”在线课程,探索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模式。 课程充分体现慕课特色,精心提炼授课视频,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录音及电视纪录片等资料为主体,在视频中插入小测验。此外,还开展生生互评、在线讨论和答疑等活动,为学习者构建教与学的共同体。
线下交流部分, 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互动式教学引导师生参与立体多维互动。针对基础较好的文科生, 精选出社会热议的经典法律案例让他们讨论与分析; 要求艺术学系的学生以拍摄微电影的形式表达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 以理科生为主的班级上,侧重于讲授基本原理,并组织学生就时事热点展开讨论。
4.2.2 实践教学:打造校内+校园实践+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模式
构建三级实践体系,打造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的互通互动模式,通过层层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课堂实践:以课堂讨论和辩论、专题讲座等形式把学生关心的问题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进行授课,增强学生的参与力度。 如辩论是以课程内容代替直接灌输的方法, 在辩论中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展示积累的知识[5]。 在准备辩论赛的过程中,辩手们不仅锻炼了收集材料开展议题研究的能力, 也提高了分析、选择、判断、思考的能力。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竞争与合作的平衡、自我与群体的协调,此外也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应变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训练了胆量和智慧。 除了开展课堂辩论, 教师们还运用专题讲座、 小组展示、课堂讨论、主题演讲、经典研读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忙”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校园实践:围绕“基础课”课程内容设计主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社会道德、爱国主义、法律精神、法治理念等,设计了4 个校园实践环节: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知识竞答:法律知识竞赛、校园法治宣传。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把课本学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充分表现出学生们对于 “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和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
校外实践活动:在“基础课”第二、第三、第四章安排有3 个校外实践的项目,包含异地教学、社会调研两种形式。 异地教学模式:第一,到红岩魂广场及陈列馆和渣滓洞和白公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富有特色的现场教学、情境教学、互动教学、体验式教学、红色故事会等实现教学环节,使学员们切身体悟革命精神、感受红色文化, 明确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做忠诚的爱国者[6]。
第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组织大学生“三下乡”“进社区”,开展科技和教育扶贫、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在服务社会中提高科学素养,学会做人的道理,寻求自己的价值。
第三,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学生通过撰写的调查报告,充分发挥智慧和情怀,展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担当精神,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中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