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建昌小学 罗 瑶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语感的科学培养,将其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雪地里的小画家》是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一课,作者采取拟人手法设置下雪环境,借助形象比喻将动物在雪地上的不同脚印刻画了出来,通过设问说出青蛙没有参加雪地“绘画”的原因,传递青蛙在冬天冬眠的知识,整篇内容富有童真童趣,语言活泼,同时蕴藏深刻道理,在教学时需教师精心准备,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给予学生充分启发引导。
小学生形成语感的过程,需要一定情境氛围给予相应熏陶和影响,才能够达到良好效果,将对语言文字形成的感受积极表达出来。小学生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教师把握住这一教学优势,结合课本内容创设想象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加深对课文语言的领悟,科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节课时,教学对象是一年级上学期的小学生,正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的过渡关键期,虽然经过大半学期的语文知识学习,掌握了一些汉字和汉语拼音,但是面对一篇高频率出现生字的新课文,仍旧容易出现认读障碍,加大了语感形成难度,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依据现有经验,促使学生在无限想象中形成语感,更好地观察与表达,采取了创设想象情境导课的策略。教师以“你们喜欢冬天吗?”为话题,引起学生对冬天的思考,鼓励学生说出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接着播放下雪的视频课件,让学生看到冬天尽管寒冷,却也有独特美景,让学生结合此时此刻的心情,将“下雪”的消息告诉他人,学生用开心、激动、高兴等语气分享“下雪啦”的好消息,自然而然形成了课文首句“下雪啦,下雪啦!”的语感,对雪天、雪地发生的事产生了好奇心,进入想象情境。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学生带着对冬天和雪的想象阅读课文,自主阅读能力明显提高,语感的形成过程更加轻松顺利。
学生形成一定语感后,教师需通过科学指导将其变为言语实践。在此过程中,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所以言语实践训练时容易缺乏自信心,带着负担和压力参与教学活动,难以感受到言语实践的乐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采取游戏教学策略,组织有助于小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游戏,构建边玩边学的语文课堂,增加教学轻松愉悦氛围,让学生的言语实践自信起来、主动起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语感等方面的学习问题,给予因材施教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这节课的阅读训练中,教师让学生阅读一遍课文后合上教材,模仿课文中的小画家们,一边模仿一边用自己语言复述课文故事。教师提前准备了小狗等不同动物的爪印(蹄印)图片、小动物冬眠图片,当学生想不起课文内容时,出示相应图片给予暗示,学生看到了小鸡爪印的图片,迅速想起课文里“小鸡画竹叶”的描述,模仿起小鸡走路的样子,运用身体语言表达的同时,说出了“我是小鸡,我能在雪地上画出漂亮的竹叶”等语句,受到了其他同学的关注和教师的表扬,既体会到语言表达实践带来的乐趣,也夯实了语感能力,增加了言语实践机会与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与写作为两大主要内容,将二者结合到一起,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协调发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低年级教学时,不够重视写作教学,认为此阶段的语文课堂没必要进行写作训练,学生无法在写作中深刻理解学习的语言知识,难以通过读写结合途径挖掘语感意义。因此,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各个阶段渗透读写结合理念,将其作为体现与增强语感意义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感深刻性和敏锐性。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这节课上,教师发现学生对小马、小鸭、小鸡、小狗的爪印(蹄印)形状容易出现混淆,尚未充分挖掘出课文语言的语感意义,教师采取了“品评与替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中的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试着用其他词语替换掉,然后与原文对比分析,感受原文用词之精巧,语言之美感,学生用拼音和汉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替换写作训练,反复比较不同的词语,还有学生主动思考“画”能够用什么字替换,在比较了“踩”“按”等字的表达效果后,课文鉴赏水平顺利迈上新台阶。
总之,培养学生语感,落实学生言语实践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在学科素养塑造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研究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把握教学要点,结合教材有效提升学生语感能力,增加学生言语实践机会,深入挖掘语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