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干部双语能力调查研究

2020-12-16 12:38李永芳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双语少数民族

李永芳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650504)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规定的贯彻落实,需要有大量双语干部。历代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民族聚居地区基层干部民汉双语能力建设工作,有关法律法规中也对民族地区基层干部提出双语能力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对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干部的新要求,本文以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基层干部为调查对象,摸清云南民族聚居地区基层干部的双语态度和双语能力,分析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干部双语能力的因素,探索提升干部的双语能力有效途径。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是我国世居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呈现大杂居与小聚居、“犬牙交叉的杂居现象”,[1]“几乎没有一个民族不与其它民族杂居的”。[2]人口在6000 以上的25 个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水族使用汉语外,其余22 个少数民族使用着26 种语言,14 个少数民族改进和创制了本民族文字,加之藏文,全省有15 种少数民族文字,[3]尚且不计算民族支系语言文字情况。“民族与语言的关系十分复杂”,换用、并用、兼用、兼通现象非常普遍,[4]不仅不同的民族使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而且同一个民族不同支系也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因此,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历来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重要内容。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式与方法

本次调查编制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双语现状调查问卷”,采取随机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 份,回收990 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988 份。调查问卷共设计40题,其中38道限定选项题,2道主观表述题。问卷内容分为基本情况(包括哪里人、民族、性别、年龄、职务、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等)、汉语言文字能力与态度、少数民族语言能力与态度、双语运用环境与条件、第二语言习得途径与方式、对设置双语干部岗位与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等。

另外,此次调查还结合了随机访谈的方式,走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8 个基层机关单位,访谈60 多人,特别是乡镇和村委会干部,对调查涉及到的问题而在问卷中不好表现或不能够深入了解的问题,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另一方面也是对问卷结果的一个互证和补充,内容包括对汉语和民族语言的态度、民族语言和汉语使用情况、对双语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双语干部设置的意见、民族语言学习培训情况以及其他意见和建议等。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文调查对象中的“干部”包括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及乡镇工作人员和村委会干部。在调查的988名有效对象中,遍及全省16州市,112个县和县级市;涉及29个民族,包括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独龙族、土家族、仡佬族、侗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景颇族、布依族。少数民族621 人,占62.9%;汉族367 人,占37.1%。从性别来看,男性663 人,占67.1%;女性325人,占32.9%。从年龄分布来看,30 岁以下有58 人,占5.8%;31-40 岁有451 人,占45.6%;41-55 岁有469 人,占47.5%;55 岁以上有10人,占1%。从职务级别来看,处级及以上干部219人,占22.2%;科级干部592人,占59.9%;其他部门负责人或一般干部177 人,占17.9%。从工作时间来看,工龄在5年以下有7 人,占0.7%;5-10年有192人,占19.4%;10-20年有457 人,占46.3%;20年以上有332 人,占33.6%。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学历及以下11 人,占1.11%;高中学历24 人,占2.43%;大专学历166 人,占16.8%;本科693 人,占70.14%;硕士以上94人,占9.92%。

二、云南民族地区基层干部双语使用情况分析

(一)基层干部语言文字能力分析

1.干部对汉语掌握普遍较好,边疆闭塞地区个别人掌握不好

调查的988 人中,有11 人不能熟练使用通用语交流,占总人数的1.11%;汉语使用能力一般的有80 人,占总数的8.09%;能熟练使用通用语的有627 人,占63.46%;精通汉语的有270 人,占27.33%。换言之,汉语使用能力在熟练程度以上的总人数有897 人,占总数的90.79%。从使用的书写文字来看,汉字是主要的书写工具,有971 人日常使用汉字书写,占98.28%;使用少数民族文字或其他文字书写的有17人,占1.72%。

汉语言能力与受教育程度和职务高低关系密切。本科及以上学历干部787 人,占总数的79.66%,能熟练使用汉语的有785 人,占本科学历人数的99.75%,另外2 人自认为汉语能力一般;94 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100%能够熟练使用汉语;另外219名处级干部100%全部都能熟练使用汉语。

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能够熟练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有469 人,占47.47%;比较熟练偶有障碍的有182 人,占18.42%;交流障碍较大不熟练的有184 人,占18.62%;另外有153 人表示对少数民族语言一点不会,占总人数的15.49%。不能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的调查者中有汉族干部也有少数民族干部,其中有114 名少数民族干部对使用母语障碍较大或一点不会,占整个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8.36%。

汉族干部对少数民族语言掌握普遍不好,367 人中有298 人不能使用民族语言,占81.2%;69 人可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占18.8%,其中有6个人可以熟悉无障碍使用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占1.63%,另有62 人可以使用但不熟练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占16.89%,另有1 人可以使用2 种少数民族语言。另外有55 个人可以书写1 种少数民族文字,占14.99%,有4人可以书写2种少数民族文字,占1.09%。

3.部分干部可使用多种民族语言和文字

个别基层干部除使用汉语之外,熟练英语有53 人;可以使用2 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有56人;使用3-5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有14人。从文字使用能力来看,有512人可以识读1种少数民族文字,其中378 人具备书写能力;有57 人可以认读2 种以上少数民族文字,其中34 人可以书写2种以上少数民族文字;还有1人可以听说读写5种以上少数民族文字。

4.民族语言能力习得主要来自家庭教育或生活交流

有726 人少数民族语言能力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生活交流,占总人数的73.48%;其中有356人是来自家庭教育,占36.03%;370人是通过生活交流获得少数民族语言能力,占37.45%;由学校教育获得少数民族语言能力的仅有51 人,占5.16%;由工作交流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有101 人,占10.22%;通过学习培训习得少数民族语言有33 人,占3.34%;自学获得少数民族语言能力的分别有77人,占7.79%。

就汉语普通话的习得途径来看,学校教育是主要途径,其次是生活交流和家庭教育。通过学校教育掌握汉语的有332 人,占33.60%;通过生活交流学习汉语的有192人,占19.43%;以家庭教育为主要途径的有167人,占16.90%;在工作交流中学习汉语的有126人,占12.75%;通过学习培训掌握汉语的有95 人,占9.62%;通过自学习得汉语的有76人,占7.69%。

(二)基层干部双语态度分析

1.少数民族干部对汉语认同程度普遍较高

多数少数民族干部认为学习汉语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754人认为非常必要,占76.32%;136 人认为较有必要,占13.77%;82 人认为有些必要,占8.30;认为学习和使用汉语可有可无的有15人,占1.52%;有1个人认为民族地区基层干部毫无必要学习和使用汉语,占0.1%。

2.汉族干部有必要学习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

对于汉族干部学习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上,423人认为非常必要,占42.81%;332人认为较有必要,占33.60%;188 人认为有些必要,占19.03%;另外有36 人认为可有可无,9 人认为毫无必要。如果把对待这一问题分为必要和没必要的话,那么对汉族干部学习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持积极态度的有943 人,占93.42%;持否定态度的有45 人,占4.55%,可见多数人还是认为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也应该具备使用民族语言的能力。

3.普遍认为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干部应该掌握民汉双语

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基层干部有必要掌握民汉双语的有951 人,占96.26%,其中有435 人认为非常必要,有346 人认为较有必要,有170人认为有些必要;认为没必要的有8人,占0.81%。可见普遍认为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基层干部,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应该掌握汉语和至少一门少数民族语言,具备民汉双语能力。

4.多数人认为民汉双语能力对工作很重要

有289 人认为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基层干部具备民汉双语能力对工作的重要性不大,占29.25%;有254 人认为对当前工作重要,占25.71%;有97人认为对个人未来发展重要,占9.82%;有348人认为对未来发展和当前都很重要,占35.22%。可以看到认为民汉双语能力对当前或者对未来发展重要的有699 人,占70.75%,也就是对多数人来说,具备民汉双语能力是重要的。

(三)基层干部语言使用环境分析

1.工作中以汉语为主要交流语言

有879 人在工作中使用汉语,占总人数的88.97%;有89 人在工作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占9%;有8人使用外语,占0.81%;有12人在工作中会使用多种语言,占1.21%。总体来看,汉语在基层干部工作交流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语言,使用比例最高,应该是必须掌握的交际工具。

2.在家庭成员交流中主要使用汉语方言或者民族语

有56人在家庭成员之间交流时会使用标准普通话,占5.67%;有697人会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占70.55%;有169 人会使用民族语,占17.11%;另有65人认为标准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都可能使用,占6.58%;另有1人在与家庭成员交流时使用外语。

3.基层工作岗位多数需要民族语言

有144 人工作中必须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占14.57%;有472 人工作中偶尔要用少数民族语言,占47.77%;有167人工作中可用可不用,占16.90%;另外有205 人从来不需要,占总数的20.5%;除这部分从来不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况外,在工作中需要或必须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将占62.34%。

4.工作交流多数使用汉语方言

与本民族同事交流183 人会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占18.52%;650 人会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占65.79%;155 人会使用标准普通话,占15.69%。与非本民族的同事交流时976 人使用普通话或汉语方言,53 人会选择使用民族语言,占5.36%。向领导汇报工作569人会使用汉语的当地方言,占57.59%;有14人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占1.42%;有405 人会使用普通话,占40.99%。

(四)基层干部双语培训学习情况分析

1.基层单位很少组织专门民族语言培训

仅有21个人所在的单位会经常性举行少数民族语言培训学习,占全部调查人数比例的2.13%;有26 人所在单位会定期举行少数民族语言的培训学习,占调查总人数的2.63%;所在单位会不定期举行或偶尔举行少数民族语言培训学习的有198 人,占总人数的20%;归纳以上三种情况,举办过民族语言专门培训学习的共有245 人,占总人数的24.80%,仅为五分之一,更多人所在单位是没有组织过专门的少数民族语言培训学习,有743 人,占所有人数的75.20%。

2.基层单位组织专门民汉双语培训过少

18人所在单位经常举办双语培训学习,占1.82%,有28人所在单位会定期举办双语培训,占2.83%,这两种情况占总人数的4.67%;有79人所在单位不定期举办双语培训,占8.00%;有112 人所在单位会偶尔举办双语培训,占11.34%;如果把以上三种情况归纳为举办过民汉双语培训学习,共有237 人,占总人数的23.99%;有751 人所在单位没有举办过民汉双语培训学习活动,占总人数的76.01%。

3.多数人认为有必要开展专门民汉双语培训

有399 人表示对民族地区基层干部开展专门的民汉双语培训非常必要,占40.38%;有237 人认为较有必要,占23.99%;有261 人认为有些必要,占26.41%,如果把以上三种态度统一归为持积极态度,那么总人数有897 人,占总人数的90.79%;而认为开展专门民汉双语培训可有可无的有73 人,占7.39%;认为毫无必要的有18人,占1.82%。

4.工作需要与培训学习机会不对称

有89人工作中对民汉双语有需求,同时也有培训学习机会,占总人数的9.01%;有576人表示有双语需求,但没有培训学习机会,占总人数的58.30%;28人有培训学习的机会,但工作上对民汉双语没有需求,占2.83%;还有295人表示在工作中没有双语需求,也没有培训学习机会,占总人数的29.86%。总体来看,调查者工作上对民汉双语有需求的人数有665 人,占总人数的67.31%;工作上对双语能力没有要求的有323 人,占总数的32.69%;另外单位能够为调查者提供培训学习机会的人数有117人,占总数的11.84%,这就是说在工作上对双语能力有需求的665 人中,能够提供培训机会的只有117人,占有需求总数的不到17.59%。

(五)提升基层干部双语能力途径分析

1.从个人愿望来看,双语培训为主要渠道

希望提升学历的有97 人,占9.82%;有189 人认为需要专门进修,占19.13%;有288人希望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占29.15%;有412人希望参加双语培训学习,占41.70%;另外有2人认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提升,占0.20%。可见,人们对提升双语能力的方式需要广泛,其中以参加双语短期培训最受欢迎,其次是增加社会实践机会。

2.提高双语能力最佳方式是边工作边学习

有114 人认为可以通过脱产学习,占总人数的11.54%;163 人表示可以通过在职进修来提升,占总人数的16.50%;241 人表示可以利用短期培训来提升双语能力,占总人数的24.39%;还有272 人表示可以在工作中边工作边学习,186 人表示可以自学。认为可以通过边工作边学习或者自学来学得双语的有458人,占总人数的46.36%;还有12人认为还有其他一些学习方式。

3.普遍认为要提高双语能力需要较长时间

有282 人认为要习得民汉双语能力或进一步提升双语能力至少需要一年以上,占总人数的28.54%;有275 人认为至少需要半年以上,占人数的27.83%;有181 人认为至少需要3 个月,占总人数的18.32;还有64 人表示可以在一个月以内,占6.48%;另外有24 人表示在半个月以内就可以,占2.43%,也就是说认为只需要1个月以内就可以提高双语能力的有88人,占总人数的8.91%。

4.影响干部双语学习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学习时间和语言基础差

有352 人认为,目前影响他们双语能力有效推进和提高的是没有民族语言基础,学习难度大,占35.63%;有324 人认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学习,占32.79%;同时具有兼有两个因素的有563 人,占总人数的56.98%;还有141人认为单纯学习双语学习形式呆板,效果差,占14.27%;另有171 人认为工作不需要,没必要学习,占17.31%。

(六)基层干部对双语政策的认识评价

1.多数单位对干部学习与使用双语缺乏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

只有25人所在单位对干部学习和使用双语有考核机制也有激励措施,占总人数的1.27%;29 人的单位对干部学习使用双语只有考核机制,没有激励措施,占总人数的1.47%;另外68 个人的单位有激励措施,但没有考核机制,占总人数的3.44%;有831人的单位对干部双语的使用和学习既没有考核也没有激励措施,占总人数的84.1%;另外有35人表示不了解情况,占总人数的3.54%。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单位对干部双语是没有激励制度也没有考核机制。

2.多数人对双语政策了解度不高

只有36 人表示“非常了解”,占总人数的3.64%;有339 人表示“知道大概”,占总人数的34.31%;有416人只是“只听说过,不了解”具体情况,占总人数的42.11%;另外有197 人表示“没听说过,不了解”,占总人数的19.94%。从了解程度来看,对双语干部或干部双语政策不了解的人数达613 人,占总人数的

62.04%。

3.有必要在民族地区基层岗位设立民汉双语条件或专门岗位

有274 人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岗位招聘中非常有必要设立民汉双通的条件或专门的双语岗位,占总人数的27.73%;有170 人认为较有必要,占总数的17.21%;366 人表示有一定的必要性,占总人数的37.04%;另有125 人表示可有可无,占12.65%;有53人认为毫无必要,占5.36%。

4.多数人支持设立双语干部奖励或激励政策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双语奖励或激励政策持积极态度有811 人,占总人数的82.1%,其中352人认为非常需要,占总人数的35.63%;有459 人认为可以有或者应该有,占总人数的46.46%;96人认为双语干部的激励政策可有可无,占总人数的9.72%;另外有81 人认为没有必要,占总人数的8.20%。

三、云南民族地区基层干部双语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工作迫切需要大量双语干部

目前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干部严重缺乏。少数民族语言在部分地区和少数干部群体中仍然是作为主导语言在使用,当前民族聚居区迫切需要大量双语干部。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必须要“走一条‘母语+通用语’的双语路线”,推行双语干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5]孙宏开先生很早就提出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应学习掌握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到汉族或其他民族地区工作的少数民族同志,也需要不断掌握汉语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掌握得不好,不能很快地使群众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会使工作受到损失。[6]长远来看,干部双语政策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策的贯彻执行具有重要作用,对区域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地区基层干部对双语重视不够

干部普遍认识到国家通用语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对同时掌握民汉双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还站不到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高度,特别是汉族干部对少数民族语言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即使有些干部认识到了双语能力可以为工作带来诸多便利,但在实际工作中又由于缺乏学习条件或环境,加之工作繁忙,单位没有培训学习机会等原因,使得干部对双语能力的认识与行为造成脱节。

(三)普通话推广在边疆偏远地区还有薄弱环节

在云南偏远的边疆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量较少的偏远山区,虽然伴随着脱贫攻坚和推普攻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已经有许多改善,但从某些村寨小组的基层干部普通话使用能力来看,推普工作还差“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尚有极少数村寨干部不能熟练使用汉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坚持使用本民族语言;另一方面从语用态度来看,部分基层干部对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还认识不到位,有0.1%的人认为毫无必要学习和使用汉语,有1.52%的人认为学习和使用汉语可有可无。这对于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助力脱贫攻坚、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四)基层干部双语继续学习环境不佳

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汉语,还是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普遍认为学习另一种语言非常困难,而且在工作中学习时间少、培训进修机会少,加之工作岗位没有专门对双语能力要求,很少有人愿意在工作之余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双语学习。除了主观方面的问题,在调查时不少干部反映,基层工作性质复杂,面对人群涉及民族种类多,不知道学习哪一种民族语言。从双语习得的途径来看,现有的双语干部多数是少数民族干部。他们是在家庭成长过程中首先掌握了少数民族语言,而后进入学校开始学习汉语。使用民族语言的环境主要还是与家庭成员或本民族成员之间,工作中除与本民族同事或群众交流外,多数情况使用汉语方言。而汉族干部具备双语能力多数是家庭成员中有少数民族亲属,在家庭或生活环境中偶尔使用,具备经常听说的条件或环境。没有家庭环境和语用条件的汉族干部在工作中摸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效果不佳。

(五)基层单位缺乏激励和考核机制

一方面缺乏上级有关部门政策引导和支持,基层单位对双语人才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多数单位现有状况缺乏培训学习资源条件,使得基层单位多数没有对干部提出双语要求,也就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更没有考核要求。从已有的学习形式来看,主要还是以会代培,不分语言水平层次、不区分语种、没有针对性,效果不好,难以调动干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关于基层干部双语能力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要加强偏远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力度,提高干部普通话水平

1.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干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

当前,普通话基本成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语,但在乡镇村寨工作的干部主要使用当地方言或民族语言。民族地区的乡镇村寨基层干部肩负着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最基础、也是最前沿的工作任务,对于沟通民心,传递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温暖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力。惟其如此,偏远地区的基层干部,其汉语水平必须要100%达到要求,越是边远地区越需要加强干部的汉语能力。这就要求普通话推广工作向边疆闭塞山区深入,在未来一段时间,“推普”工作的重点应该转移向边缘地区和边缘人群,提高“推普”工作的社会效果,要把基层干部普通话能力水平和当地推普工作纳入脱贫攻坚(反返贫)、群众文化素质水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增强干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能力。

2.丰富普通话推广方式,融合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

要提高推普社会效果,需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和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在主题培训、夜校、临时指导等传统推普方式上,“提升措施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要“与大众生活、工作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现在流行的广播电视节目、群众娱乐形式、智能手机工具等,借助短信、微信、QQ、抖音、快手等多种新兴交际软件,“提高推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7]将推普领域延伸到“边”“角”细深处;还可以通过包括各类游戏软件、公益广告、娱乐载体等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将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规条例、传统文化及服务性信息(包括法定假日、节庆、天气、路况、医学保健等)以提示、提醒的方式推送给各类使用者,将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传播传承相结合,手段合适才能更好取得语言扶贫、语言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作用。

(二)因地施策,因需建设,分步推进双语人才政策保障机制

从西部开发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出发,不仅需要懂民汉双语的基层干部,也需要大量懂“双语”的各领域专门技术人才,研究我国的民族地区的双语问题在理论上实践土都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四化”建设中必须研究解决的一个课题。[8]国家应该制定“双语人才”建设规划,指导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在民族自治地方、边疆民族地区及需要民族语言开展工作的地区推行“双语人才”政策(含“双言”)。在特殊地区和特殊行业设立专门“双语”人才岗位。各地不搞一刀切,因地实行,因情施策,有针对性地在亟需领域试行“双语人才”制度。傅懋勣先生很早就提出在民族地区推行干部双语制或多语制。[9]例如在偏远山区等对于开展具体工作的基层单位,设立双语法官、双语警察、双语干部、双语教师、双语编辑、双语新闻人、双语士官(军士)等,出台相应岗位招聘、晋级、考核等配套制度,或通过给予相应的激励、奖励、补贴待遇等,从而构建一套特殊的“民汉双语人才”(含多语)资源管理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守卫边疆和民族地区的双语人才。

(三)扩大双语人才政策宣传力度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双语人才政策和干部双语能力要求的社会宣传,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汉双语干部的鼓励政策,营造尊重和倡导民汉双语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加强民族地区汉族干部对学习少数民族语言重要性的认识,自上而下,充分宣传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工作的基层干部,掌握民汉双语能力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再次,围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等主题,在基层社区或部门宣传、落实国家相关双语干部政策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对双语重要性和社会价值的深刻认识,从而自发产生充满语言文化自信的积极主动学习双语的氛围环境。鼓励语言文化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围绕民汉双语学习、宣传,开发双语软件、影视等语言文化产品,提高宣传社会效果。

(四)构建双语人才培养体系

云南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近些年积极探索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初中、高中的双语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路径,在全省设立四十多所双语学校,推行双语育人,培养双语基础人才,这个制度要坚持并不断总结经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培养双语能力最主要的环境,在开发母语教育基础上实施“民汉”双语教育其意义尤为重大。[10]可以提倡和鼓励有条件和家庭环境的孩子在家里使用民族语言和汉语。具备举办民汉双语教育的各类中小学及幼儿园可以开设民族语言与文化课程或兴趣班,在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选择学民族语言文化课程,特别是有民族语言基础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在学校选择继续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从而培养民汉双语基础能力。在有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大学里,鼓励开设民族语言文字文化课程,支持民族院校开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专门的高级双语人才。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或者有民族语言基础的汉族学生可以选修学习民族语言文字课程,培养双语能力。具有民族语言使用能力的各层次学生均可以参加少数民族语言能力测试认定,给予双语能力认可,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开放式的双语人才培养体系。

(五)构建专门的双语人才考评管体系

云南有良好的双语干部人才队伍基础条件,目前也具备培养双语干部的条件和环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贫边地区工作的双语干部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具有明显的语言能力优势。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探索在省内构建多行业、多领域内的双语干部队伍和双语人才培养、招聘、管理、晋升、考评等管理体系。长期在边疆、山区和民族聚居地区工作的多种部门和不同行业的基层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接触密切,沟通频繁,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门双语人才岗位,包括技术、服务、管理等特殊领域,基层双语干部队伍建设可以先行先试,逐步构建专门的双语干部培养、学习、培训、评级认定、晋级、考核、奖励等制度,然后再推广到整个云南内各领域内双语人才队伍的建设。

(六)加快推进民汉双语测评和等级认定工作

根据云南各民族语言文字应用实际,实行口语和书面语分别测评,语言和文字分开认定。对于没有文字或民族文字尚无推广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可以实行口语能力与等级认定;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可以参照普通话或外语等级考试方式,实行语言综合能力测定或口语能力和语言文字水平分别测评。相关行业和部门要对通过语言测评达到相应等级要求者,认定为“双语人才”,可以享受相应“双语人才”等级的待遇政策。基层干部和不同行业工作者通过双语能力等级测试后,根据等级水平高低区别使用,能熟练使用民汉双语的干部可以作为双语干部使用;具有一定基础,需要经过提升培训的干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训培养;基础不好但有意愿从事相应工作的要对其进行深度教育,待其掌握语用能力并通过双语能力评定具备上岗条件的可以从事双语岗位工作。

(七)推进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三化”建设

加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民族语文使用发展的特殊领域,[11]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构建多民族地区和谐语言生态、拓展语言服务经济和社会生活内涵的很必然要求。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尚未建立相应的语言规范标准,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民族语。“标准化是推动信息化进步的基础,也是信息系统有效运行的保证。没有相关的标准作为基础和保障,少数民族信息化的发展就很难真正实现。”[12]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组织民族语言专家团队研究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三化”建设,建立国家及省级民族语言测试机构,研讨解决各民族语言规范化进程中的障碍和问题,从规范教学、教材、出版物入手,构建语言大数据库,建立语言使用可行性标准,衔接国际标准,充分发挥民族语文字在传承民族文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13]

语言文字工作是国家教育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民族聚居地区基层干部对普通话认同度较高,但具备双语能力的干部整体比例不高,迫切需要大量双语干部;基层单位对干部双语能力重视不够,缺乏激励措施;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云南偏远山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力度,提高基层干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要求;推进双语测评和等级认定工作,构建民汉双语人才培养体系和双语人才考评管体系,建立双语人才政策保障机制,从而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服务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助力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双语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