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探究,乐于创造
——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0-12-16 11:18陈茂兰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2期
关键词:练习题正方体长方体

陈茂兰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心小学)

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更是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目标之一。立足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构建创新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数学学科,创造性思维是灵活的、多样的。教师在展示数学知识点的过程中,要强调课堂创新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想象,激发数学学习潜能。在学习“平移、旋转、轴对称”知识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体验来引导学生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概念。观察教室的窗户,开窗与关窗动作,让学生体认轴对称现象。拉开黑板,认识平移的过程。观察教室门的运动,认识旋转。这些生活现象学生既熟悉又可见,便于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关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也可以结合身体各部位,让学生思考都有哪些比例关系?如胳膊伸直与身高的比例是1:1;脚掌与身高的比例是1:7。在刑侦领域,警察往往通过犯罪嫌疑人的脚印来估算其身高等。这些鲜活的实例、趣味的讲解方式更能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置数学探究活动,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应用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数学探究活动,在数学问题探究中激活学生主动性,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数学问题的分析、思考、交流中,激发学生智慧的思维火花。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源于对数学问题的不断探究,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将实践活动融入探究体验中,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与趣味。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单纯讲解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显然会显得枯燥、无趣,也难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为此,我们引入学具,用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接不同长度、高度、宽度的长方体,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接着,利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去检验、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否等于“长×宽×高”。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拼接、去观察、去计算,来强化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激活,对数学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很多学生对长度的概念、单位的大小认知感觉很模糊。教师一味地讲解单位换算的方法,反而让学生更难懂。我们结合生活体验活动,让学生寻找长度在100~200 毫米的物品、长度在15~25 厘米的物品、长度在1~2 米的物品,分别就其长短关系进行排序、比较。这样一来,对于不同的单位理解学生逐渐清晰起来,也为后续进行单位换算奠定了思维基础。

三、优化数学练习设计,拓展学生思维开放性

学习数学中,做练习题是巩固数学知识点的重要途径。结合不同教学内容,以创造性思维为引领,教师可以优化课后练习,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视野。一方面强调练习题的灵活性。数学知识的学习、应用要注重灵活,不能固化。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也要突出灵活多样的基本原则。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列竖式计算带小数的加减法需要学生把握计算的合理性、正确性和熟练性。有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引入购物小票,参照小票上购物清单,有名称、有数量、有金额,让学生结合购物小票内容计算一共花费多少钱;拿出一百元,应找零多少钱?虽然在该练习题中,融入了小数、加减计算等内容,但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不足。我们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以小组方式交流如何完成购物任务,让学生在解题体验中锻炼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练习设计要具有开放性。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也要体现题型的多样性、分层性、开放性。针对不同的数学知识点可以设置不同的题型,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总之,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积极搭建发散性数学课堂,引入生活化、趣味化、情境性问题,营造自主、宽松的思考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引领学生参与数学探究与交流,让学生从数学知识体验中启发创新意识。同样,教师还要关注课堂教学评价,以生为本,通过评价与激励来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发展数学创新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练习题正方体长方体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抓不变量巧解题
一道练习题中的一题多解
条形磁体附近磁通量的最大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