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探究

2020-12-15 10:50许婉
北方音乐 2020年19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中职学校

【摘要】中职音乐欣赏课是重要的美育课程。信息化时代,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和质量。民歌文化是独具传统文化韵味的音乐文化,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以民歌教学为例,利用电子白板、微课微视频、新媒体、计算机音乐软件、UMU互动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较好推进民歌文化与音乐欣赏课相融合,实现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美育目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民歌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148-03

【本文著录格式】许婉.信息化背景下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探究——以民歌教学为例[J].北方音乐,2020,10(19):148-150.

PPT、光碟、钢琴,是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堂普遍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上方式所营造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氛围比较沉闷,不利于学生以高度的热情融入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之中。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课堂教学中采用电子白板、微课微视频、新媒体、计算机音乐软件、UMU互动平台等信息化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本文结合民歌教学实践,探讨信息化技术融入中职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方法。

一、当前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所开展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实效并不高,面临着不少的教学困境,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信息化水平不足。一方面是有些教师对信息化技术与音乐欣赏课的融合教学缺乏应有的高度重视,更多的是倾向于读PPT文稿,播放光碟音频等展开程式固化的教学,导致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氛围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另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虽然在音乐欣赏课上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但是技术选择不恰当或技术运用能力不高,未能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也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民歌文化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

因此,中职学校音乐教师要全面实现音乐欣赏课的美育目标,应该依据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态势,将信息技术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更好地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获得更充足的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其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信息技术融入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必要性

在中职学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不能仅仅依靠聆听、想象或者教师的口头讲解,还需要依托有效的技术手段,对音乐展开多角度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了解到信息技术融入到音乐欣赏课教学之中的必要性,注重以信息化教育技术为支撑,促进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创新改革。

首先,教师依托信息化教育技术开展音乐欣赏课,可让学生在视听觉的冲击之下更好地融入到音乐欣赏氛围之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课教学相融合,可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更灵活化、直观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灵活地拓展自身的音乐欣赏与审美视野,提高其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与鉴赏能力。最后,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课教学相融合,可更好地优化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方法,这可为实现音乐欣赏课的创新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

因此,中职学校音乐教师应注重在信息化背景下探索音乐欣赏课的创新教学路径,提高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的育人质量。

三、信息化技术融入中职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方式——以民歌教学为例

以民歌教学为例,通过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可以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借助电子白板介绍民歌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

以电子白板技术为支撑展开音乐欣赏课的民歌教学,可獲得传统音乐欣赏课堂难以达到的生动教学效果,能明显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并实现民歌文化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渗透。尤其是在一些民歌欣赏课教学中,民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学生难以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全面了解民歌所展现的生活面貌、文化内涵,从而影响学生对民歌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也会影响学生音乐素养与欣赏能力的提升,难以达到传承民歌文化的目的。因此,教师可借助电子白板技术,向学生生动地介绍民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能够在电子白板技术的辅助下,更直观地了解民歌文化中蕴含的深层次思想与意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对民歌文化的欣赏与感悟能力。

例如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指导学生学习《茉莉花》这一民歌时,则可通过电子白板让学生点击民歌的创作背景、民歌的文化内涵这两大教学版块的内容,让学生有效了解《茉莉花》创作的灵感来源,并了解中华文化对“香”的崇尚,使其初步理解人们以茉莉花为歌颂对象的文化内涵;其次,学生可在电子白板上更好地了解《茉莉花》的作词、编曲过程,认识到《茉莉花》的曲调是以明代时期流行的《鲜花调》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方面,教师可尝试搜集不同版本的曲调,让学生聆听和欣赏不同版本的歌曲,并在这个基础上领悟《茉莉花》这首民歌不变的音乐主题。最后,教师可通过电子白板技术,引导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重大场面上的《茉莉花》演唱视频,让学生从这首歌曲的演奏盛况中了解到它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性元素,然后发自内心地为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感到自豪,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歌文化的欣赏兴趣,增强对民歌文化的审美情趣,提升对民歌文化的鉴赏与领悟能力。

(二)以微课、微视频为载体加强民歌文化的视听觉冲击

如今在教育领域,教师愈发重视合理利用微视频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发挥微视频技术的教育优势,让学生在欣赏微视频的过程中,受到视觉、听觉的直接冲击,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在中职学校的民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对民歌文化的欣赏兴趣,并使其切实体会中华民歌文化的魅力。教学中可利用微视频向学生展示民歌文化,让学生在视听觉双重冲击之下,去体验与感受民歌抒发的音乐情感;利用微课拓宽时间和空间的领域,在有限时间展示、解析更多的民歌文化,让学生在更深入的音乐欣赏过程中,领悟相关的民歌文化内涵,深刻感受民歌文化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一首由陕北民歌改编的新民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从民歌创作背景入手,播放“秒懂百科”中的《山丹丹》动漫微视频,从歌曲背景分析着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表达的陕北人民热爱红军的真挚情感,奠定学生对民歌文化的欣赏学习基础。接下来,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星光大道”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微视频,让学生细心聆听微视频中抒情优美的音乐演唱,进而体会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的艺术特色,如高亢悠扬、回转起伏、优美舒展等。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播放教师自己拍摄剪辑的《山丹丹》微课。该微课剪辑了“民歌中国”节目王二妮演唱的副歌部分、“中国民歌大会”节目延安技术职业学院的英语老师文世龙把该歌曲翻唱为英文版并进行现场百人互动演唱的片段、“风华国乐”风林火山融合乐团改编民歌的乐团表演的视频。微课的播放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紧凑、有序地感受《山丹丹》不同音乐节目、不同歌手演唱的同一首歌的不同韵味,感受民族歌曲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后的新生命力,感受别样的陕北民歌风韵。在此之后,教师可播放陕北地区风土人情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下,更好地体会陕北人民在空旷的高原地区扎着红头巾、穿着宽松大白褂、豪迈歌唱《山丹丹》的喜悦之情,并能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特征,了解到不同地理人文环境孕育的民族歌曲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由此,教师做好了民歌文化美育教学的铺垫,让学生对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有总体认识,并学会对民歌文化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这既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音乐素养,还可达到传承中华传统民歌文化的美育目的。

(三)利用新媒体推送各种各样的民歌文化信息

在信息化环境下,新媒体是当前备受教师重视的一种新技术力量。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优化现有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式,实现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创新教学改革,还可以尝试利用新媒体设备,向学生推送各种民歌文化信息,让学生能够拓展自己对民歌文化的认知视野,提高其对民歌文化为代表的傳统文化理解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民歌的音乐欣赏能力与音乐审美修养。

例如教师要在音乐欣赏课上引入苗族民歌文化,则可通过微信、微博、Bulibuli抖音等新媒体设备,向学生推送各种苗族民歌文化信息。如苗族的盘歌文化、苗族歌谣、苗族民歌格律等。教师也可为学生推送苗族飞歌的濒危新闻,并推送苗族飞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主动了解苗族民歌文化的传承价值及传承的迫切性。在此,教师可尝试通过新媒体设备发布一些文章,如“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的表演艺术”等,让学生阅读丰富的民歌文化信息,使其学会承担起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而除了推送这些民族文化信息,教师还可通过新媒体向学生推送民歌节目,让学生观看各种民歌节目。这既减少学生学习民歌的陌生感,又可增加学生接触民歌文化的机会。

(四)利用计算机音乐软件加强音乐文化情感交流

计算机音乐软件是具有音乐性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如Cakewalk ProAudio、FruityLoops、Sound Forge等,该软件的程序可以针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演奏、创作和制作。计算机音乐软件不仅包含音序软件、音源软件,还有各种音乐课件制作的软件。将其引入到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之中,便于教师更加灵活、快速地制作音乐课件,该软件操作简单,可以将大量乐理知识和谱例进行专业编辑、提高音乐课件制作的质量,该软件的运用也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样化的音乐资源,可提高音乐知识的传播效率。由此看来,教师利用计算机音乐软件展开音乐欣赏教学,可让学生产生直观的音乐欣赏学习体验,有利于实现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

以开平民歌为例,这一民族音乐是江门五邑侨乡一带不断传承与发展下来的独特民族音乐艺术,将其引入到中职音乐欣赏课之中,可让学生了解具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民族审美观念,感受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比如教师可引入《南楼英烈颂》《饮水思源》以及《桥梓同心》等开平民歌,利用计算机音乐软件对这些民歌进行灵活的剪辑,用软件中键盘自动“弹奏”、五线谱自动“演奏”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歌曲的律动,也可以借助剪辑功能将教师歌声的录音分段分句插入具体谱例中,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更全面地了解优秀的开平民歌文化,利用软件自动伴奏功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伴奏速度的调整,再让学生跟着调速后的伴奏进行歌唱,通过音乐的演唱实践,学习开平民歌中宣扬的英烈坚强不屈、誓死保家卫国、协心同力建设家乡的开平民族精神。

(五)利用UMU互动平台开展音乐欣赏在线课程

UMU互动平台是近些年来被推广运用到教育领域的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它能够以知识分享与传播学习平台为支撑,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搭建起有效的互动、沟通桥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知识学习氛围之中,学会获取知识、分享知识、收获成果。而在中职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根据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利用UMU互动平台展开在线的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能够在移动网络的学习环境之下,加入到在线的班级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而师生之间也可围绕着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展开随时随地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还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线上音乐欣赏课中的参与度、学习情况等,有利于教师全面调控音乐欣赏课教学。

例如在《沂蒙山小调》这一民歌的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利用UMU互动平台提供的混合式互动学习方式,制作相应的图文、音频与视频等民歌音乐学习资源,然后展开各种互动活动,激发学生欣赏民歌、相互分享与交流的积极性。而且UMU互动平台可支持教师开展在线直播课程,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向他们传达大小三和弦、和弦选配、音乐风格选配等方面的音乐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线下自主选择不同的音乐风格,套唱《沂蒙山小调》,相互讨论演唱这首民歌的最合适的伴奏风格,并讲述这种选择的理由。这一互动过程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更加关注民歌的音乐节拍、音乐节奏、演唱速度、和声等音乐要素,有利于优化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民歌音乐欣赏能力。此外,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唱吧”“全民K歌”等音乐软件录制好自己演唱的视频或音频,将其传达到UMU互动平台上,展开进一步的线上互动与交流,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民歌音乐欣赏课的健康开展。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教师应重视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融入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并达到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切实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真正实现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美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兰洁.论中职音乐欣赏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与对策[J].名家名作,2018(06):72-73.

[2]杨雨晴.浅谈在中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J].才智,2019(21):25.

[3]康楠.山西民歌融入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策略[J].戏剧之家,2018(20):185-185.

[4]刘丽萍.职业院校音乐鉴赏课改革策略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5):93-94.

[5]吴立厦.中职音乐欣赏课创造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文教资料,2017(31):124-125.

作者简介:许婉(1989—),女,回族,本科,音乐中专讲师,音乐教育系音乐学。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课中职学校
通感、联想和想象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探究
民办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论音乐欣赏课提升学生聆听质量的策略选择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研究
如何提升音乐教学能力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