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生涯时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

2020-12-15 06:55赵勇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阶段技能

赵勇

摘   要: 新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存在跨行业、职业和岗位现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新的挑战,对个体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普遍不强,缺乏就业竞争力。学校有必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入手,探寻符合职业能力养成规律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 新职业生涯时代   职业能力

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在组织内的不同职业、岗位及不同组织、行业间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路径经历着深刻变革,新的职业生涯时代已经来临。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意识到新的职业生涯时代已经到来,没有意识到当前形势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仍然按照传统职业生涯时代要求办学和培养人才,大多面向企业设置专业、对应岗位设置课程,对口招生、订单式教学,注重学生单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看重大学生的当期就业,忽略大学生的长远就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

据调查,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流失严重,一方面与大学生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离不开职业环境的变化和高职院校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职业生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职业环境,给高校及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歷时三年对长沙多所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200余名学生、60名教师及当地5家企业和事业单位,通过跟踪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中,86.5%的大学生认为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十分重要,然而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强,希望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73.5%的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平时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照本宣科,遇到新问题存在逃避和畏难情绪;65.3%的大学生组织管理、策划能力一般,在校期间没有干部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60.7%的大学生缺乏学习能力,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较慢,缺乏主动学习意识;58.6%认为自己缺乏适应能力,不清楚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职业选择和就业时往往随波逐流、消极被动;50.3%的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因循守旧,面对新事物往往措手不及,等等。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采访了解到,高职院校教师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十分担忧,对于大学生能否适应职业环境的快速变化,在社会上能否立足表示怀疑。认为当代大学生最缺乏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特别是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令人担忧。高职院校教师迫切希望高校能加强引导,建立起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越来越得到高职院校和社会的重视。然而,一些高职院校领导还没有意识到新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还没有深入的研究,还没有建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对于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设置相应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或者根本不开展职业指导;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职业指导课程,但大多基于传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滞后于时代发展;有的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等同于职业指导,且就业指导本身就带有“权宜之计”的色彩,更谈不上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整体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如何建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一个隐性知识获得的过程。从实践来看,能力的形成有时是无法言传或表达不清的,它是一个从知识到动作、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准确到准确、由静态到动态转化的过程。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从业者由初学者到专家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包括显性能力与隐性能力相互转化的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模仿阶段、练习阶段和内化阶段。

1.由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能力的感知阶段。

感知阶段是能力获得和掌握阶段,是能力形成的知识准备阶段,主要获得的是能力的目的和法则。这个阶段的能力培养是通过观察掌握职业技术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把“教师”隐性知识转变为学生隐性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2.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模仿阶段。

模仿阶段是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动作操作过程。这个阶段能力的培养是将依附于个体而存在的经验、直觉和想象,用语言深刻地概括和清晰地表达出来,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使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向群体整体传播成为可能。

3.由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技能的练习阶段。

练习阶段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对技能动作的重复操作,把当前技能动作和已有相关动作结构相融合的领悟过程,是一个对模仿阶段形成的技能动作的再认识,是在模仿和练习过程中对动作本身的思考和体会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职业学校教师会将职业教育的各种显性专业知识,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标准、专业道德传递给学生。

4.由显性技能转化为隐性能力的内化阶段。

内化阶段是个体完全协调技能动作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技能动作操作,而且在运用过程中根据活动任务的变化调整技能动作,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新手和专家大多在这个层面上有所区别。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显性知识分享到内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模式,显性技能转化为个体的隐性能力,使技能更加熟练、能力更加出众。

(二)职业能力的养成

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相互转化、传递和创造的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当前高校必须充分重视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探寻一条符合职业能力养成规律的培养路径。

1.感知过程的情景化。

职业能力习得的感知阶段要注重理论与实际工作情景相结合,让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和能力要求有整体的感知和认同,明确将要从事的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明确需要储备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明晰专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初步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并产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兴趣。这一阶段可采用现代师徒模式,通过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和交流,企业专业技师在指导过程中将自身累积的经验,很难用文字、语言或数字公式等精确表达个人的价值观、行为等潜移默化地完成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授受;对于学生而言,在企业专业技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模仿、练习等,在实际工作中不知不觉领悟到技师的工作技巧和处事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和能力,大大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2.模仿过程的标准化。

标准化的模仿过程既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组织生产专业化的重要条件。所谓标准化,是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系列质量管理标准规定,即对产品的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做出统一的技术规定,并予以实施。模仿过程的标准化,是在不断尝试错误的阶段,按照实际生产工作的标准化要求。在模仿阶段,无论是错误动作还是正确动作出现的时候,教育者要能按照实际生产、加工的标准根据任务的性质安排指导和反馈,给个体领悟和思考时间,使个体在能力获得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自己练习过程中的动作或活动方式的变化,更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练习过程的岗位化。

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职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一定的跨越岗位和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能根据环境变化和需要转换岗位和职业。然而,跨岗位和跨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练习。练习过程的岗位化,是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高校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安排学生直接到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在实际岗位中身临其境地参与实际生产和工作。高校应改变传统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环节增加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合法身份,学习内容更具体、更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学习环境更具有真实性,学生可以在专业岗位实地练习,强化职业能力训练。

4.内化过程的独特化。

个体在独特能力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稳定的能力特征。每个人的能力形成过程中具有的技能经验、知识结构、能力素养不同,个体的思维方式、气质类型、能力、态度、动机等个性特征存在差异,使能力的内化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和独特特征。因此,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化阶段,高校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通过想象和实践练习,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当前的技能知识、能力素养发生联系。同时,要重复考虑学生技能学习的动机、能力水平及个性特征,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知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技能本领。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新职业生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面临挑战。传统职业生涯模式的改变,意味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高职院校唯有改革创新,顺势而为,方能在新时代处于有利地位。一方面,高职院校特别是一线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加强对新职业生涯时代特征的学习和认识,从注重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转变为对大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并重。就业指导教师既要帮助大学生实现当次就业,更要注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为大学生谋划好将来。另一方面,应建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全过程、全方位加强指导,将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大学期间的方方面面、课内课外。同时,高校应建立相应职业指导机构,配备专业职业指导人员,从经费上、制度上予以倾斜。要将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孕育在课程建设、课内课外、实习实训、比赛实践等多种方式、途径中,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项目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问题学习法、课业学习法等方法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到来,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顺应新时代要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竞争力的人才,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门专业知识,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新职业生涯时代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赵静.高职信息技术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13(26):83-8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湖南省一般课题“新职业生涯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JK016CZY1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阶段技能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