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丽杰
(沈阳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是个善于学习、善于包容的民族。满族主动学习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汉语汉文,可以自如地用汉文进行写作。满族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尊祖敬老,极其重视家谱的写作传承。满族学习汉族家谱的写作方式,也非常重视家谱的撰写。满族从学习汉字到熟悉汉文化,再到把汉文化融入满族家谱中,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对满族撰写家谱的重要影响。满族家谱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学术界往往侧重从历史、社会组织、祭祀、祖籍的姓氏等角度研究满族家谱。满族家谱是满族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缩影,而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人们往往看到了满族家谱明世系、别支派、定长幼、正人伦的作用,而忽视了满族家谱中的文学元素。从中华传统文化视野下研究满族家谱的文学元素,这是以往研究尚未涉猎的问题。
满族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汉族撰写家谱。在满族家谱中,与家族有关的事一般都可写入家谱,因而满族家谱中,一些族人的文学作品也在其中。有情感的地方就会有文学的存在,因为文学是审美情感的表现形式之一。满族家谱中有大量用汉文写的家谱,怎么写满族家谱,这其中有情感灌注、技巧、歌颂赞美等文学元素,因而形成了文史互映的景观。其实,满族家谱的写作可以显示出一个家族的文学修养。满族家谱包孕着丰富的满族民间文化资料,也包含了大量的文学元素。优秀的满族家谱往往写得文采飞扬,激荡人心,这其中,满族家谱的文学元素不可忽略。
为了写好满族家谱,满族人积极学习中华经典书籍和历代文学名篇,学习诗词格律。满族家谱的撰写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京都吉林宁古塔三姓等处镶黄旗陈满洲关姓宗谱书》的写作者就是“明律例,工吟咏”之人。家谱中若没有文人作序更是遗憾。《瓜尔佳氏宗谱书》就提及没有文人作序的遗憾,“今拟照凤边门口赫舍里氏谱书仿印,分配各支。惜无文人为序,余又不通文墨,谨赘数言,以志不忘云”[1](55)。
文学的核心是审美和情感,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审美和情感。满族家谱存在较多的文学元素,文学元素为满族家谱增添了耀眼的光辉,使满族家谱更有美感,可读性更强。
家谱的质量与撰写者的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关系。满族家谱数量众多,资料丰富。满族家谱的写作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粗糙到考究精致的过程。满族家谱的写作注重庄重文雅、字斟句酌,词语声韵、目录钩稽等其实是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构成。越是豪门贵族的满族家谱写得越精美,这与家族的文化修养有关。
满族家谱的中华传统文化特点越鲜明,说明满族学习掌握汉文化的程度越好,这是满族家谱的共同现象。满族家谱的修辞方法运用得越恰当,写得越有文采。在满族家谱中,运用修辞方法会增强家谱的可读性,使行文朗朗上口,词语隽永,余香满口。好的满族家谱往往是好的文学作品,既不失历史之真,又不失瑰丽之色,让后人更加喜欢阅读传承。
满族家谱所运用的文学修辞方法主要有对仗、排比、比喻、借代等。“国有史,所以载治乱兴衰,俾后人读之,足资籍镜;家有谱,所以志明宗族之世,系昭穆,而使后人知所以亲其亲,长其长也。”[1](17)《马佳氏族谱》的祭文写得非常有文采,如:“三锡龙章,既流传于金石,千秋麟阁。长炳耀于丹青”。“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树范岩廊,允矣千秋之茂典”[1](153)。“尝思竹值空山,阅秋风而愈成劲节;松存荒径,经冬雪而弥抱贞心”[1](263)。“率行式谷,泽流青史之光;教孝作忠,荣耀紫纶之色”[1](390)。该家谱文辞对仗工整,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由此可见撰写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清末民初,满族对中华经典文献和经典文学作品已烂熟于心,起名多出自经典名篇,显示了其相当高的文化修养。满族起名多出自文化经典,厥有深义,或纪家祥,或荣君赐,还有以名为姓的。过去,满族“父子不同姓,夫妻一双鞋”[2](12),满族的一个祖先的后代甚至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姓氏。满族入关后,积极学习汉文化,开始父子同姓,有了固定的姓氏,也开始重视姓氏,对姓氏非常讲究。《盛京内务府镶黄旗汉军金府宗谱》和《金府宗谱》中族人的名字大多源自中华传统典籍,《诗经》《千字文》《三字经》《诗品》《玉典》《史记》《大学》《中庸》《尧典》《孟子》《易经》《论语》、唐诗、宋词等,如“长庚”出自《诗·小雅》“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昆冈”源自《千字文》“玉出昆冈地,蓝田种不妨”;“国治”源于《大学》“家齐而后国治”;“天命”源自《中庸》“天命之谓性”。可见族人的名字大多出自中华传统经典书籍,典雅蕴藉,体现了满族人虚心向汉族学习,饱读诗书,重视教育,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孝文化,孝敬老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由一个“老”字和“子”字分上下部分组成。甲骨文“孝”字作为表意的象形文字,将子女侍奉父母的孝文化本意生动地表现出来。“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满族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汉族撰写家谱,在家谱中表达了对祖先的敬爱之情。尽管自清代以来,满族分防各省,拨驻八旗,但敬祖修家谱的习俗一直没有改变。满族家谱注重真实,是历史资料的一部分,说满族家谱富于想象力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在细细阅读满族家谱时发现,满族家谱确实存在情感想象的成分,具体原因有四。
第一,满族后人对祖先充满了敬仰之情,在写作家谱时难免会有情感的流露,而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满族家谱中有许多颂扬祖先恩德的记述。《京都吉林宁古塔三姓等处镶黄旗陈满洲关姓宗谱书》中有很多感念祖先恩德的抒情之句:“回忆先伯父同治壬申年奉祖先松公之命修订汉(文)谱,费劲苦心,昼夜辛勤。手不停披,阅三五而告成。世系不紊,昭穆井然,了如指掌。岁暮之际,焚香展拜,殁者无憾,生者知感。呜呼!我先伯父之贻谋远大,跂望后起者绵绵流长,绳绳继绪。”[1](17)《牛胡鲁哈拉家谱——郎氏宗谱》中对祖先多用诗歌赞美。这些充满情感的书写显然具有文学的特点。
第二,满族后人慎终追远,但由于年代久远,对祖先的许多事情了解有限,在追念祖先时难免会有想象的成分。满族家谱是满族家族的亲情纽带,人们总是对自己的亲人有着深厚的情感。或者晚辈出于对祖先的敬仰,对祖先加以神化,以显示家族的不平凡;或者因材料有限,家谱中增添了传闻的内容。因此,亲情是撰写家谱的重要基础,情感是亲情想象的重要动力,于是满族家谱便有了想象的成分。
第三,满族家谱中涉及对族人家乡的描写,总是极具情感色彩。热爱故乡是人之常情,满族人在描写家乡时,也难免抒发感情。《瓜尔佳氏宗谱书》在描写故乡时说:“其地祥云霭霭,卡巴岭高耸东北;秀水洋洋,蝲蛄沟横斜西南。”[1](52)《升勤直公列传》《绍太保家传》简直就是优美的散文,大有司马迁的文风。
第四,家谱的传闻内容具有想象和猜测的成分,有些传闻与民间传说类似,具有文学意味。由于满族家谱年久失修,有些信息已经不详,但还想记载一二,所以便有了传闻的内容。例如《赫舍里王氏族谱全书》中就有《地亩传闻》:“又昂帮河同族亦占地一领,不知若干日,并不知是何(人)领名,大半坐落其村北,洼地极多,现已创种水稻矣。”[1](246)很多满族家谱对祖先的贤德不吝赞美之词,多用诗歌加以赞美,往往歌颂祖先祖德无疆,祖训永垂,恩泽万世。在《牛胡鲁哈拉家谱——郎氏宗谱》中就有较多赞美祖先的诗歌,如表1所示。
表1:《牛胡鲁哈拉家谱——郎氏宗谱》赞美祖先诗句例举[3](764~770)
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及祭祀颂词。满族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学习汉语汉文,并用汉文创作,出现了大批优秀的满族作家。如纳兰性德即有“满族第一词人”之称,顾太清被认为是“清代第一女词人”。134卷的满族作家诗歌集《熙朝雅颂集》所录内容上始满洲兴起,下迄嘉庆九年(1804年),集中体现了满族的诗歌创作历程和成果。诗文是一个家族受教育程度的显现。“爰有庠序学校之设,是用教只能,则示之以诗书”,出于对祖先的情感,满族人在撰写家谱时不时会吟诗作赋。
满族家谱编撰者认为,描述不足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于是就用诗词抒发感情。只有诗词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抒发情感。满族家谱中的诗歌内容丰富,有对祖先的赞美,有祭祀歌,有对撰写家谱的感叹、对子孙的教育,也有对御试诗的记录。
1.赞美祖先的诗歌。满族对祖先有着深厚的感情,有时会对肖像讴歌赞美而成诗。如《题乃赓肖像诗》:“格言劝族座铭箴,漫问前因与后因。幸勿纵情嗜物欲,务须率性守天真。治家宜仿仗公艺,训子应思窦禹钧。世外乏名君子耻,墦间行乞妇人嗔。说来将相原无种,腹有诗书哪怕贫。义路礼门果得入,贤关圣域自能臻。求人莫若求诸己,患位奚如患立身。谱叙伦常何所乐,荡荡坦坦倍精神。”[1](259)《安邱王氏族谱》中的《祖宗昌厥后裔词》对祖先的事迹加以赞美,也有因祖先远离职场,回归故里,感慨写诗。《吉林成氏家谱——正黄旗汉军吉林成氏家谱》中就有《中宪公归里诗》,抒发了解甲归田、回家读书的愿望,还有《送儿子入塾诗》《喜高雨人出守昌图诗》等,只要是生活激发出的情感,都可入诗。
2.祭祀歌。很多满族家谱记载家族祭祀仪式,特别是民国时期满族家谱记载的祭祀过程特别详细,这是因为满族把祭祀看作家族的大事。满族家谱中记载了大量的祭祀内容,祭祀曲词本身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祭祀曲词兼有生活原生态和艺术创作的双重特点,祭祀曲调优美,唱词情真意切。祭祀歌最初是满语,后来改成汉语音译满语,再后来有了汉语祭祀歌。《长白山东安褚拉库地方瓜尔佳氏祭祀》中的《祭祀歌》《新祀歌》《愿祀歌》等都是用汉字注音的满语。《乌拉纳喇氏家谱全书》中的《乌拉纳喇氏祭祖神词》从祖先的根基到长白山、氏族的发展,再到子孙后代,表现了对祖先的敬仰之情。“乌拉纳喇哈拉,艾以赊勒扎林得,哈苏里哈拉哈拉卧七,按巴爱新完颜哈拉,翁姑玛法,咪尼戈洛敏山音阿林……万博以多洛么。”[4](410~411)这首满族祭祀歌就是用汉语音译满语,节奏韵律非常优美。
3.抒发修谱情感的诗歌。“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知富贵出文章。鳌头涌出千山动,丹桂开时万里香。三汲浪中龙现爪,九霄云外凤翱翔。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作栋梁”;“万枝归一本,千派总同源。定鼎功常在,承恩世不休”[1](311)。这首诗歌抒发了撰写家谱的感触,表达了渴望家族振兴、注重教育、学业有成、成就栋梁之材的愿望。《汪氏宗族谱书》就写了《重刊谱书纪念诗》:“溯本推源数百秋,且将族谱又重修。汇编姓氏龙光喜,详审声名燕翼谋。忝列宗情传世代,惟缘命脉叙根由。热心念切儿孙辈,统绪攸关达远流。”[5](209)《安邱王氏族谱》把跋用词的形式加以呈现,也是一种创新。《襄平佟氏族谱》中就有《自叙生平录书后七律二首》《蔬食自遣》《书后七律二首》,都是一些书写家谱感受的感怀伤世之作。
4.勉励后代的诗歌。这类诗歌是根据古代家族伦常创作的,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很有感召力。如:“好男儿,当自强。安心立志自主张。能忍耐,有容量,遇事三思免祸殃。学勤俭,莫铺张,心高胆大准不良。理家风古代有定章,女子当家找败亡。孝父母,免烧香,三灾八难自调养。戒烟赌,莫荒唐,游手好闲败家郎。和邻里,敬尊长,节孝廉耻不可忘。守诚信,尚礼让,居仁有义敦纲常。勿谈人之短,莫道己之长。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良。信义行天下,奸巧不久长。好花能几日,转眼两鬓霜。忠厚传家远,廉耻振家邦。勤俭能致富,懒惰败家郎。知足常欢乐,贪吝有余殃。金钱莫乱用,开口求人难。千金置产易,万串买邻难。家财积万贯,难买子孙贤。”[1](377)
5.御试诗。《吴俄尔格氏家谱》中御试诗较多。咏景感怀、节日抒情均在内,有《恭赋》《寒食哭母》《秋日感怀》《游鹿苑》《赠英文庵》《咏雪》《咏蟹》《观鱼》等诗歌,其中很多诗文内容不全残缺较多。总体来说,这些诗歌体现了满族的文化特点,表现了北方奇寒的自然地域景观,主要与满族的渔猎文化、敬祖孝先观念等有关。如《游甓山》:“北郭天枢路几湾,豪吟星斗坐谈间;岩隆石老苍苔滑,洞古云深鹤舞闲。风弄笛声歌树树,鸟随琴韵尽山山;登临不禁悲古今,踏破烟霞未忍还。”《咏雪》:“围炉博尽风雅。梨花片片檐前洒。听去寂无声。飞琼映璧明。轻盈疑落叶,浸透诗人髓。深树笼寒雅,翩跹玉带瑕。”[6](12)这种北方的旷野景观有一种豪放美、崇高美。
中国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和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满族除创作诗词外,还积极学习汉族的散文创作,也取得了成就。满族家谱中还有其他文学类型,如散文、民间故事、传说、传记等。满族民间故事、传说现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在满族家谱中得以保存。《哀矜录》极尽哀痛怜惜之情,书写了吴宗阿一家的坎坷遭遇,陈述自己勤勉学文习射,严于律己,被人嫉妒、陷害入狱的经过,家族不幸,感怀身世[5](39)。
传记与历史关系密切,中华传统传记写作在内容表述上喜欢忠于史实,抑恶扬善,往往记述人的生平事迹。满族家谱中记载祖先,常用人物传记的方式。满族家谱中的传记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模仿古代优秀传记写法,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如《汪氏宗族谱书——籍地岫岩县哨子河》中的《汪贞女传》记载了镶蓝旗满洲福在之女定亲后,因患足疾,男方家有退婚之意,父母为难,但被汪贞女察觉,主动退婚,自此,不谈婚嫁,孝敬双亲,攻读诗书,帮助邻里,朝夕诵经,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传记描写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完善自己、乐于助人的故事,令人感动。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情节曲折,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安邱王氏族谱》中的《事功传》《笃行传》《祖父天元传》《祖母李儒人传》已具有小说的雏形。《宁古塔那穆都鲁氏家谱》中的《那氏先祖列传》,《沈阳甘氏家谱》中的《炳如公(讳文焜)制军任内碑刻告示》,材料丰富,情节生动,对话富有个性,不失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满族传记往往以小见大,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进行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民间故事历史久远,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丰富、发展,古代民间故事往往是口头传承的。满族民间故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早期的故事多以满语讲述,后来用汉语记录下来。满族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很多民间故事在家谱中得以保存。《佛满洲佟佳氏全谱》中记载了乌鸦救主、神犬救主的故事。《富察氏谱书》《交罗哈拉佟赵全书》《瓜尔佳纳音关氏谱书》中都记载了满族背灯祭的故事。传说明朝总兵李成梁意欲天黑时抓捕努尔哈赤,李成梁的小妾喜兰秘密通告了努尔哈赤,救了他,后来喜兰被剥光衣服打死,满族人为了纪念喜兰,维护喜兰的尊严,在夜间祭奠她,背灯祭时不点灯。这个故事在满族民间广为流传。张德玉曾在《努尔哈赤从军李成梁帐下史事再探》一文中论证了努尔哈赤曾在李总兵麾下从役的史实[6](533)。满族家谱中的民间故事反映了满族的信仰和民族感情。满族家谱中的许多名人都成为满族民间故事、歌谣、诗歌等文学作品的主人公。满族民间文学故事是满族历史的反映,反过来,满族历史也可为满族文学创作提供素材。
总之,写好满族家谱需要极高的文学修养,熟悉经典文学作品,通晓文学修辞方法,懂得诗、词、散文的创作特点,了解民间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撰写家谱,增加家谱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