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力
摘 要:德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不仅要充分认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还要联系课内外,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联系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德育教育效果,在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德育教育的价值。为此,本文解读了中华优秀传统内涵,分析了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探究了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德育教育 健康发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9.045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解读
中学生是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中华优秀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还涉及古文、古诗、词语、乐曲、民族音乐、戏剧、国画、书法、传统节日等,不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有效体现了中华历史的发展过程,彰显了人们的思想演变。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十分重视和关心,曾多次表示,“在教育教学中,要开发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落实素质教育,促使学生有德、有才,使得知识、能力、品质得到协调发展;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引导其分辨善恶、知廉耻。”
二、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导向的中学生德育教学策略
1.读书养性:借助国学经典,树立健康“三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较高的思想教育价值,还是当时人们思想、生活的真实反映,表现了当时人们的言行举止。为发挥德育教育的育人价值,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国学经典,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三观”。例如,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完美人格,使其懂得勤俭、忠诚、诚信、仁爱、谦虚等优秀传统道德品质内涵,树立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观、价值观。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经典故事如凿壁偷光、闻鸡起舞、许金不酬、木兰从军等经典故事,开展点评会。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其播放相关经典影视片段,如“木兰从军”并在看的基础上,认识人物精神;在听的过程中,感悟人物品格。同时,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每周五下午定为“国学经典日”让学生从《大学》《孟子》《论语》《中庸》等书籍中选取名句,结合自己一周的表现情况进行及时交流,让学生和学生进行交流,联系日常生活、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人交友等情况,展开分享探讨,在沟通中,融合尊重、合作、感恩等主题。通过国学经典的渗透,学生得以关注情感体验,树立健康“三观”。随后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国学经典”为核心,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相关资料或者书籍,开展阅读交流会,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重视德育教育,改变传统的说教,提高文化素养。
2.活动修身:开展多元活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活泼好动,在大部分学生心里都认为,德育教育就是说教,在单一、枯燥的说教下,自然而然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优势。而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融合就不同了,教师可以充分以文化素材为载体,开展多元活动,在活动实践的过程中,促使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德育教育效率。
例如,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促使其认识文化与生活,使其学会与人相处、和谐交往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文化素材这一载体,开展多元活动,如民族服饰文化,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搜集网络资料,或者进行社会实践走访等,认识民族服饰文化,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或者围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的融合,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到社会走访,认识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民族服饰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使其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要想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教师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认识文化的多样性、时代性,联系教学资源、学生发展特点、德育教育内容、教学目标等设计活动,提高德育教育质量。教师通过文化素材的引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健康“三观”,在活动参与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