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2020-12-14 08:46:49李敏
关键词:典籍阅读教学素养

李敏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过于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把握文本写作技巧。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标,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达到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传统文化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8.005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可以加学生语言文字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经典阅读材料,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把传统文化融入阅读教学实践,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教学目标。

一、小学语文阅读融合传统文化的价值

1.加强学生思想文化熏陶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熏陶。把传统文化融入阅读教学,可以系统性的将各类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深度反思,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加强学生思想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要价值。

2.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技巧,给学生提供广阔语言文字技能训练的空间,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细读、品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更充分的学习古代典籍的文学创作方式。

二、小学语文阅读融合传统文化的问题

1.传统文化阅读资源有限

有些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有限,没能建立课内外的广泛联系机制,教师不能从多种途径获得传统文化资源,因此影响阅读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与互动性。还有的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年龄、兴趣、情感需要供给阅读资源,导致阅读教学内容较难,不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只有优化传统文化资源形式,丰富传统文化资源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才能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单一

有些语文教师呈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方式较为单一,阅读课堂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实践性不足,教师没能围绕传统文化组织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有些教师不注重设置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阅读教学的实践性与趣味性不足,学生未能积极进行阅读探究,不能主动思考阅读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小学语文阅读与传统文化整合策略

1.优化阅读选材标准

小学语文阅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优化阅读教学的素材供给,把积极的、向上的、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容传递给学生。首先,教师应当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思想和认知习惯的阅读和诵读内容。由教师负责区别经典与糟粕,把好阅读材料的入口关,仔细甄别典籍中的积极内容。例如,教师应当选择具有时代性的阅读内容,保证小学语文阅读典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关注具有时代价值的典籍作品。例如,选择有助于树立学生远大理想的《论语》,通过论语里仁、学等篇章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优化学生的行动志向。其次,还可以选择历史性的内容。教学内容应当经得起时间检验,传授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剔除唐诗宋词中的艳俗内容,把真正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传递给学生。然后,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科学性,通过国学典籍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养成学生擅于探究的风气。例如,借助蔡伦、祖冲之、李时珍的故事以及《徐霞客游记》等作品激发学生的科學精神,优化学生言行态度,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效果。最后,教学内容还要具有思想价值,阅读教材应当有助于促进学生仔细品味哲理,例如,通过《论语》中的内容养成学生良好地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解析古代典籍的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接受文化熏陶。

2.丰富阅读素材供给

不同的阅读素材对于学生阅读能力成长有不同的作用,教师需要对传统文化阅读材料进行归类,根据小学生阅读能力、识字水平、学习需要适当的配置教学内容。例如,识字类的读物主要用于低年级阅读教学,古代识字类读物以三言为主,韵律节奏强,通俗易懂,而且篇幅相对短小。例如,《千字文》有800余个常用汉字,《三字经》中可以找到大量小学课本中涉及的字,把识字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字意,适合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补充材料。韵律类的作品以古诗词为主,唐诗代表了韵律类作品的最高成就,教师可以选择《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将这些作品可以与课内诗文联系,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自主探究兴趣。韵律类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诗作的意象,以及仔细讲解诗文中涉及典故等。历史知识类主要为散文名篇,例如,《古文观止》中的篇章可以用于阅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准备博物类的作品,例如,天文、地理、科学和农事的《天工开物》等,教师还要允许学生自主阅读探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3.组织开展品读活动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组织开展品读活动,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阅读方法引领,适度进行讲授。首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讲解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当以学生阅读为主,择重难点处进行讲解。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逐字讲解的方法。其次,教师要合理地进行阅读提问,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性的阅读,设置良好的阅读情境,把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广泛的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不让学生的阅读产生厌烦的情绪。最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鼓励学生学会阅读思考。教师应当有意识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围绕传统文化典籍进行阅读方法的教学,重点纠正正音正字,指出学生读错的地方,鼓励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阅读,引导学生用心感悟作品,达到熟读精思。为了实现语文阅读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还要开发微课,通过微渠道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提高阅读传统文化典籍质量。

4.循序渐进开展教学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进行积累,强调脚踏实地地开展阅读教学。首先,阅读教学应当循序渐进,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采用合理的阅读教学计划,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稳扎稳打,做到阅读教学读有所得,不得在阅读教学时求快求多。阅读教学还要扬长避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运用学生的优点来促进学生深度反思,采用“长善求失”的方法,教师要做到的是发扬学生长处,避开学生短处,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合理对学生进行监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性、有效开阔学生视野的效果。最后,教师还要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广泛结合,一方面借助古代典籍的一些思想观点、文化现象、写作技巧等加强学生对课内阅读内容进行思想认知和深度反思。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个性化阅读素材供给,使学生阅读与课内文本同主题、同作者或同时代的作品,由此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深入开展阅读实践的效果。

阅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要将学生的年龄段、知识水平与个性化学习需要广泛结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灵活的组织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为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提供保证。阅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应当优化阅读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仔细地品味阅读作品的内涵,充分发挥阅读的育人功能,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罗林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中华少年》2017年第3期。

[2] 连雪卿《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考试周刊》2018年第2期。

[3] 李小燕《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析》,《陕西教育教育》2016年第7期。

猜你喜欢
典籍阅读教学素养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53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