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鲁迅作品入选语文教材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最近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又是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2017年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学生统一使用的教材。相较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文而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文特征更鲜明,编排更合理。当然,也存在一些缺憾。
关键词:部编版 初中语文教材 鲁迅选文 选文编排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自1936年鲁迅逝世以后,有关他的回忆录、传记、以及研究他作品与思想的论著等大量问世。中国现代作家中,从未有谁享此殊荣。[1](P.23)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鲁迅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选择对象。新中国初期,第一套中学语文教材选录了16篇鲁迅的作品[2](P.8),此后中学语文教材虽经多次编写,但鲁迅作品一直没有离开过语文教材。由于鲁迅作品思想内涵博大深邃,教学难度大,近年来鲁迅文章在教材中几进几出,引发社会各界对是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鲁迅作品的热议。但是随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出现,笔者发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7篇鲁迅选文,与2005年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相比不仅没有减少,甚至还增编了2篇,故笔者想通过部编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的对比,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编排的特征及合理性,并以此探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编排存在的遗憾,以期能对日后的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有所启示。
一.部编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入选情况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2005年6月第5版)共收录了鲁迅5篇作品,分别为:七上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社戏》,七下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下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孔乙己》,九上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二:品味·感悟·欣赏)中的《故乡》,九下第二单元(学会读书八:迅速捕捉阅读信息)中的《藤野先生》。除此以外,在七下第一单元(人物风采)中增选了阿累记念鲁迅的文章《一面》,以及在八下第五单元(人生体验)中增选了臧克家记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因此实际上,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了包括鲁迅自己写的及与他相关的作品共七篇。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2017年7月第1版)中的鲁迅选文共有7篇,其中5篇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相同,另2篇多出的选文是《阿长与〈山海经〉》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它们分别收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下和九上。同时,部编版七下第一单元还节选了作为自读课文的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因此,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了包括鲁迅自己写的及与他相关的作品共八篇。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编排的特征
通过研读部编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文,笔者发现:与苏教版中的鲁迅选文相比,部编版中的鲁迅选文编排特征更鲜明。
首先,是鲁迅形象的内涵逐渐得到丰富。在大多数中学生印象中,鲁迅是一位言辞犀利、神情严肃、思想深刻的爱国斗士形象。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对学习鲁迅作品畏之如虎,未接触就心生怯意。
部编版初中教材的编排打破了学生心中固有的严肃、冷峻的鲁迅形象,多层面地丰富了鲁迅形象,增加了许多人情味,塑造了一个具有豐富人性内涵的鲁迅形象。七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七下的《阿长与〈山海经〉》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八上《藤野先生》记叙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大事,加深学生对鲁迅人生选择的理解。八下《社戏》中,作者虽然表达对逝去岁月的失落和怀念,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回忆中看到其孩童时期的天真。九上《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少年的成长”。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的爱国之情。九下《孔乙己》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社会的反省,以及对国家的深切热爱。总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现对鲁迅形象的逐渐丰富,即从一个天真可人、顽皮淘气的孩童,逐渐成长为一位对病态社会深刻反省、对民族国家怀着深沉热爱的作家、知识分子。这样一来,打破了学生对鲁迅的固有印象,让学生发现鲁迅有着与正常孩童一样顽皮有趣的童年,拉近了学生与鲁迅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鲁迅作品学习的畏难心理,引发学生阅读和探究鲁迅文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七年级编排了《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塑造了鲁迅活泼、天真的形象;八年级编排的《孔乙己》以及九年级编排的《故乡》蕴含了鲁迅深刻的思考和反省。除此之外,苏教版七下选编的阿累的《一面》以及八下臧克家的《有的人》虽是他人对鲁迅的回忆性文章,但是所怀念和赞扬的是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因此,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中的鲁迅形象虽有对鲁迅童真形象的描述,但更多的是偏重于鲁迅的革命形象,相比部编版鲁迅选文中的鲁迅形象而言,较为单薄,也没有部编版教材中鲁迅形象逐渐成长、逐渐丰满的生活感和动态感。
其次,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的编排呈现一个螺旋式知识结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的编排表面上是按照“散文—小说—杂文—小说”的结构编排,但在知识的认知和传授方面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螺旋式上升或者说深化的深层结构模式。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及《藤野先生》,其语言的难度明显是逐层递增。小说《社戏》中人物、环境、情节的叙述,相较于之前的散文来说要复杂的多。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较于之前的散文和小说,少了几分温情,多了几分冷峻和严谨。小说《孔乙己》的反封建、国民性批判、人物性格的刻画及叙述形式的探索等,都要比此前的小说和散文更加复杂、深刻。另外,鲁迅选文前后还具有一定的勾连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长妈妈,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有具体的描述。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师守镜吾先生,为鲁迅幼时的另一位老师《藤野先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小学六年级学习的《少年闰土》也为《故乡》的学习做了铺垫。因此,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鲁迅选文的难度既是循序渐进逐渐递增的,同时,前后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呈现出螺旋式的编排方式。
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的编排表面上主要是按照“小说—散文—小说—散文”的编排结构,从教材整体上来看,小说的学习难度要明显高于散文,但七上小说《社戏》的学习难度明显低于八下《孔乙己》和九上《故乡》的难度,且七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略低于九下的《藤野先生》。因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鲁迅选文的编排从内部来看,其选文学习难度逐渐上升。但是由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整体编写呈现教材结构多元整合的特点,即围绕主题将读、写、听、说整合为“合成单元”,使得单元内部、各个单元之间紧密联系[3](P.134)。因此,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鲁迅选文,虽整体上难度逐渐上升但因“合成单元”的编写特点,使得各年级教材中鲁迅选文的编排从整体来看,难度逐渐递增的趋势不够部编版严谨,且选文前后基本无勾连性。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编排的合理性
如前所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的编排体现了鲁迅形象逐渐丰富的特点及其知识结构难易的螺旋式特征,同时,无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语文核心素养角度来看,都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首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的编排也吻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青少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2—7岁为前运算阶段,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为形式运算阶段。[4](P.4)初中时期的学生认知发展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此阶段的初中生形象思维趋于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转化,虽然此时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起主要作用。[5](P.8)
考虑到这一时期的学生认知水平状况,初中刚开始阶段的教材最好能够选编一些趣味性、形象性较强的文本,来满足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当学生认知水平完全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后,教材可以选编一些逻辑性、思想性较强的文本。[6](P.4)因此,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的第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易懂,景色描写也生机勃勃;通感手法的运用,使得学生对文中景色描写容易产生共鸣,非常符合初一阶段形象形象成分仍然占优势的学生学习。此外,部编版初中语文的7篇选文中散文占3篇,小说占3篇,杂文占1篇。散文和小说具有一定的情节,有一定的画面感,适合抽象思维逐渐发展,形象思维仍然占优势的初中生学习。杂文的论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但是选择过多的杂文,会使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在九上语文教材中安排一篇鲁迅先生的杂文,刚好适宜认知发展水平已经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的九年级学生,而且也不会让学生产生太多的畏难心理。
皮亚杰认为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7](P.19)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加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和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8](P.19)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编有精读课文《少年闰土》、自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与鲁迅有关的选文,因而学生在进入初中語文鲁迅选文学习过程前,对鲁迅已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同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螺旋式的编排结构,使得鲁迅选文的编排前后勾连,也容易唤起学生对鲁迅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鲁迅选文的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同化和顺应,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顺利。
此外,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的编排也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
鲁迅作品的语言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鲁迅作品的语言是对白话文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虽与当下学生的语言使用习惯有所隔阂,但是对于刚刚接触文学作品的中学生来说,是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非常好的文本,[9](P.8)对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部编版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九下《孔乙己》,选文的语言难度逐渐增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优美语言的仿写训练到《藤野先生》对鲁迅原稿和改订稿比较,再到《孔乙己》从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复杂形象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语言的精准凝练、形象生动,还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与此同时,教材对于鲁迅的散文、小说和杂文三种体裁的收录,使学生品味到了鲁迅散文语言的温情,杂文语言的冷峻以及小说语言和形象的复杂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和《孔乙己》这些选文或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或记叙了作者美好的回忆,或包含了作者对病态社会的思考。这些选文对于人物形象和事件的分析和概括,对于文章主旨的提炼,以及对于作者潜藏在文字下、暗藏在事件中和景物里的深层的感情脉络的变化和发展的挖掘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和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10](P.26)九下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论严谨、说理形象生动,可以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真和童趣到《孔乙己》对病态社会的思考,也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鲁迅选文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初中学生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社会的私塾生活;从《藤野先生》中,可以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及其对祖国深挚的爱;从《孔乙己》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关注同情及对社会的深刻反省和思考;从《社戏》中,也可以欣赏到江南的“社戏”民俗,等等。这些文章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反思与传承。
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编排的遗憾与有待完善的方面
首先,从童趣到思想性过渡的渐进性方面尚有待完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通过描绘鲁迅童年的美好生活,向学生展现一个天真稚气的小鲁迅。语言简明易懂,包含着童趣、童真和无限爱意。萧红《回忆鲁迅先生》通过鲁迅的吸烟、谈笑、读书及会客等日常生活片断,多层面地展现鲁迅的生活和形象。《社戏》虽有作者对美好童年的追忆,但仍然流露出作者的一些思考,比如作者在结尾时提到,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没看到那夜似的好戏。豆是普通的豆,戏是“昏昏欲睡”的戏,可是却让作者难以忘怀,体现着过去与现在的错杂,给学生留下无限的品读和思考的空间。从初中语文教材整体来看,鲁迅选文由此开始从童趣向思想性过渡。这可能会给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转化造成一定的困难。九上的《故乡》是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意识的深入体现,蕴含着鲁迅的深刻思考。此时,鲁迅的选文已全然没有过去的童趣,体现的是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同时,九上第五单元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及九下小说《孔乙己》更是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深刻揭露和反思,作者在文章中所呈现的思想性和批判性更为深刻。从七年级鲁迅选文的童趣到九年级选文的思想性,部编版在八年级中添加了《藤野先生》和《社戏》作为过渡。《藤野先生》通过对“弃医从文”的描述,记叙了作者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是对鲁迅走上“从文”道路的背景资料的补充。《社戏》中对过去的追忆,有利于鲁迅选文向思想性的过渡。但是仅《藤野先生》和《社戏》作为过渡,还是难以让学生一下子过渡到含有深刻思想性的《故乡》和《孔乙己》。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文章具有如此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不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从何而来。如果对鲁迅童趣和思想性两类选文之间没有很好的承接和过渡,学生将难以体会鲁迅童趣的选文,也无法深入理解蕴含丰富思想性的选文[8]32。这对学生要系统地认知鲁迅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对此,建议添加一篇如《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或《〈呐喊〉自序》等含有鲁迅思想变化的文章,可以作为自读课文,对鲁迅复杂思想性的由来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完成“童趣”到“思想”的过渡,系统的认知鲁迅、了解鲁迅、走进鲁迅。
其次,关于《社戏》的单元编排,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以主题单元方式对选文进行编排。单元选文与单元主题、单元要求之间紧密联系。但《社戏》单元的编排与其单元主题的联系并未能如鲁迅其他选文与单元主题的联系那样紧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单元主题为“学习生活”,单元要求为感受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选文描写了作者小时候许多玩乐的事情,传达一种率真之气,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已经过去的童趣。《阿长与<山海经>》的单元主题为“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虽然平凡,但他们身上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长妈妈是“小人物”,她睡相粗鲁,喜欢说三道四,有着许多缺点,但她却愿意满足孩子的心灵需求,有着她可爱的一面。课后思考探究中要求学生思考“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发现长妈妈这类“小人物”的美。《藤野先生》的单元主题为“回忆性散文”,要求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了解别样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藤野先生》是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语言简洁,富于感情色彩,耐人寻味,而课后思考探究要求学生从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谈一谈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启示。《故乡》的单元主题为“少年成长”要求加深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课后思考探究也要求学生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对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之间的“隔膜”,加深学生对社会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成长。《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单元主题为“议论性文章”,要求把握作者观点,掌握论证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 课后思考探究要求学生讨论作者批驳的观点,分析作者运用了怎样批驳方式。积累拓展也要求学生通过组织一次小型辩论会,来学习确立自己观点和反驳对方观点,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孔乙己》单元要求为理解小说社会意义,欣赏小说语言。课后思考探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语句,联系社会环境谈谈对孔乙己的理解。积累拓展也要求学生结合小说内容,讨论小说主要写的谁,帮助学生理解《孔乙己》的社会意义,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从整体来看,以上鲁迅选文的编排与单元主题以及课后练习相辅相成,但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社戏》编排,却有所不同。《社戏》被编排的单元主题为“民俗”,此单元要求,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民俗的价值。《社戏》虽有江南农村的民俗活动的描写,但文章主要是对童年的追忆,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主要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作用,揣摩句子含义,体会作者表达情思。对于民俗未有任何提及,单元主题为“民俗”《社戏》中的民俗对于作者情思的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在课后练习中未有提及,虽在课前预习中简单介绍了社戏的民俗,但还是无法明确的让学生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因而部编版教材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是否应该增添有关民俗理解的题目?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社戏》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的编排具有鲜明的特征:鲁迅形象逐渐丰富、知识结构呈螺旋式深化。同时,无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语文核心素养角度来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文编排都具有合理性。当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文编排也存在一些缺憾,即蕴含童趣的鲁迅选文与蕴含丰富思想性的鲁迅选文之间的过渡不够完善以及《社戏》单元的编排与单元主题不够紧密等,这些都有待于日后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2]孟祥龙.建国以来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取舍探究[D].河北:信阳师范学院,2015,4.
[3]徐林祥主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
[4][6][9]李世奇.从“鲁迅选文系统”看初中课标版教材“鲁迅原处形象”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學,2012,4.
[5]王苗苗.认知心理学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8,5.
[7][8]付丽.高中生化学知识建构能力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2,6.
[9]王佳丽.“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初中鲁迅小说教学研究[D].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6.
[10]王云.统编本《语文》七年级现代散文的编撰与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6.
(作者介绍:施雅君,苏州科技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