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自信探析

2020-12-14 04:17王远启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王远启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的形成机理,造就根本不同于西方政党制度模式的新型政党制度。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从最根本的文化自信入手,筑牢制度自信的文化根基,保持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特征,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型政党制度;文化自信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3.009

[中图分类号]D621;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3-0057-03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 。习近平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基于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2018年3月4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联组会时,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3]。习近平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必然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传统文化。近代以来,我国国家制度建构徘徊不前,建树不多,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冲击下陷入了严重的政权危机与主权危机。在民族存亡之际,探索新的制度建构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先后出现了四种路径选择:一是在维持封建君主专制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政治改良;二是全盘照搬照抄西方议会制、多党制政治模式;三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实行一党独裁统治;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相应地,先后出现了四次政党制度模式的历史更迭:君主立宪制下的多党制;总统制、议会制下的多党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党独裁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新型政党制度。试错过程代价不菲,这也是积累经验、了解国情、熟悉政治程序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中国政党制度模式的选择,无疑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从文化的维度来看,近代以来的文化嬗变对中国政党制度模式探索与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中国政党制度模式受到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政治文化主导下,出现了前三种政党制度模式。另一方面,中国政党制度模式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在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主导下,融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元素,产生了新型政党制度。对待西方文化,近代中国曾存在两种错误的极端倾向: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反对全盘照搬照抄,也反对把一种文化说得一无是处的文化虚无主义态度,鲜明地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借鉴观。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极富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思想,并以统一战线思维探索建立了作为新型政党制度雏形的“三三制”政权。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适时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全国各阶级阶层人民的热烈响应。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终确立,这是一种前无古人、源自本土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

二、中华传统文化赋予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的形成机理

从政治制度文化溯源的视角来看,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能够确立和发展,与中华文化特质密不可分。新型政党制度是在充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的重大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不断焕发勃勃生机而结出的制度硕果。

这里涉及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相互关系的问题,即政党制度如何与文化传统相匹配。相较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是更具基础性的禀赋条件。因此,这种匹配性主要是指新的制度建构必须源自文化传统,符合本土文化传统,适应本土文化要求,而不能与本土文化传统相冲突。本土文化匹配性反映了政治制度建构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凡与本土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相适应的,就行得通;凡与本土文化传统价值体系不相适应的,必然发生种种“排异反应”,就行不通。政治制度的文化匹配性,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仍然发挥作用,显示这种力量不可违逆的客观性。可见,中国本土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对政治发展道路的深刻影响,是新型政党制度文化发生学的深层原因。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解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密钥”

当代中国人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主要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层面。其中,作为根文化、源文化、母体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含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对中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潜在影响极为深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理解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密钥”。

早在公元前7世纪,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生态学思想。他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因素聚在一起,互相促进,可以化生出新事物,而把同质的东西放在一起,就不能发展,物种难以为继。孔子从人际关系的高低境界分判小人与君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三国时期何晏《论语集解》对此解释:“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认为,“和”是天地运行的法则,也是做人的基本遵循。“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和”文化的精髓是“和合”、和谐、“和而不同”。

可见,“和”是包容多样性、差异性的和谐,“和”不是排斥差异性、缺少多样性的“清一色”,“和”是多种事物和因素在一个大系统中相互关系的一种平衡有序状态。“大一统”的思想是“和”文化在国家治理领域的体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以“和”文化作为生存模式而形成民族特性的。在“和”理念引领下,以“大一统”的价值观为核心,不同民族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并存、交融,形成了具有同一性、共识性、持续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新型政党制度正是传承了这种“多元一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其孕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秉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尤其深受傳统“和”文化的启发与影响。“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协商民主“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4]。 “和”作为内蕴于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特质,表现为“一”与“多”的对立统一、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矛盾统一体,把“和而不同”、包容、和谐、合作、协商、共识的价值理念贯穿于政党关系及政党制度运行的各个层面。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八个民主党派代表各自所联系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各政党作为合法的政党,都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和组织独立,同时,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政党具有共同思想政治基础,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作为共同行动准则,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共同奋斗目标。新型政党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能够涵纳多样性,包容差异性,不搞“清一色”,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特征,能够实现团结合作,相辅相成,各尽其责,保持政党关系和谐有序。新型政党制度在监督机制上,实行互相监督,实现协调、均衡的良性发展。新型政党制度在系统兼容性方面,能够适应社会结构变化,其结构、功能不断得到优化,运行机制不断发展完善,使得政党制度整体效能日益提升,从而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发展。

四、新型政党制度在新时代更加彰显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基本支撑。新型政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的支柱性制度,充分发挥政党协商、政协协商的渠道作用,能够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原则基础上,多样性的利益诉求、不同思想观点得到表达,广泛凝聚共识,凝心聚力。因此,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显著优势,即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能够更好地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加强执政党建设,促进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能够推进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设,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快速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不能有丝毫动摇。当代中国在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征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扩大世界政党的交往交流,以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学习借鉴世界政党制度的有益做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继承、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新时代相适应、与先进文化相衔接、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增强影响力,为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思想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02).

[2]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14(01).

[3]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强调   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 2018-03-05(01).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2(02).

责任编辑:杨绪强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