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渊源探析

2020-12-14 04:17唐景成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渊源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唐景成

摘 要: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回应与担当。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渊源,有助于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和担当意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提升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渊源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3.004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3-0024-05

习近平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等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党的初心与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当前,对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主要围绕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展开。本文尝试从其渊源的视角,探究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形成的新意蕴。

一、 实践之基: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理论来自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彰显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重要法宝,其实现路径就是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要求党员干“眼睛向下”,尊重群众,潜心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学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基于新的改革开放实践,强调“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2]。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3]可见,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依靠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本领不够强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四风”问题突出以及反腐的斗争形势严峻的现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思想建设方面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在组织建设方面选好用好符合信仰坚定、为民服务等五方面标准的好干部,夯实基层党组织和巩固执政基础;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纪律建设方面提出要用铁的纪律严明党纪法规,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用制度治党、管权和治吏,进行打“虎”拍“蝇”和“猎狐”行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防止党员干部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防止公职人员去追求升官发财[4]。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党员干部要当好人民公仆,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更不允许欺压群众。

(二)治国理政实践凸显以人民为中心

首先,坚持以人民地位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于人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和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次,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关注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支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方向,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人民美好生活家园等。第三,坚持以人民满意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对于党的治国理政实践评判标准,不是由党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特别是把是否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5]。习近平讲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通俗易懂的话语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关注维护人民利益,而且充分表明我们的工作是否有成效,人民最有话语权。

二、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虽然在不同阶段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立场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其核心要义。

(一) 对马克思主義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6],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否定了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物质和精神财富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列宁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7],他领导俄国人民进行十月革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和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和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

习近平多次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在人民,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战胜各种困难,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8]这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

(二)对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谋福利,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始终站在人民立场,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9],并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邓小平对“大跃进”和“文革”进行反思以后,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是否成功的标准,把坚持“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10],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确保党的宗旨不变。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执政的奋斗目标,时刻牢记和践行党的初心与使命。例如,他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对于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11];他回答意大利众议长提问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等。这些真挚的人民情怀,正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

三、文化之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生256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话中指出,要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具有高超的治国安邦智慧。

(一)对得民心者得天下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是否奉行民本思想,重视顺应民意、还利于民,最终赢得民心,是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王朝更替兴衰不变之规律。习近平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习近平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曾引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费正清的提问教育领导干部,其问题是1928年中国的希望似乎在国民党一边,而20年后形势为什么颠倒了呢?费正清教授的答案是国民党的领导变得陈腐而失掉民心,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为中华民族奋起秣马厉兵[12]14—15,从而赢得民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和天下的根本原因。习近平告诫党员干部,要苦练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为人民利益奋斗,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践行新的“赶考”,接受人民的检验,要求以民为本和顺应民意建设好我们的事业。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13]9。“民心”问题对于执政党来说是根本问题。习近平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要切身体会民心所向和民生疾苦,在实践中明确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在。从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用手推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到当代广大人民群众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赢得抗震救灾重大胜利等鲜活事例,充分表明我们党真心为民。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13]9。

(二)对讲仁爱和重民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讲仁爱、重民本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如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 “仁者爱人”,墨子主张的“兼爱非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这些都是讲仁爱和重民思想文化的体现。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将这些思想文化加以传承创新。一是领导干部要“爱民”。习近平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提出,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主仆”关系不能颠倒,引用“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的”爱民思想[13]15,强调一个人要有道德,一个官员要有官德。爱人民和为人民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最高道德标准,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形象的比喻就是“鱼水关系”,如果“当官做老爷”就会伤害百姓利益,把“鱼水关系”异化为“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就会导致官民对立甚至冲突,就是最大的官德败坏 [13]15。二是领导干部要“利民”。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中曾引用“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民本名言[13]21,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到“利民”。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群众不能忽视小事,我们党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当前,我们党员干部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百姓利益应细致到“丝发”和“毫末”的程度[13]21,爱护关心百姓利益就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引起高度重视,才能做好利民之事和去厉民之害。三是领导干部要“安民”。习近平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时曾引用“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苦疾”名句[12]16,要求领导干部要“安民”,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在新时代,只要我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民生政策与服务,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教育、就业、医疗和住房等民生问题,就能够“安民”、赢得民心,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13]11。

四、时代之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进入新时代,我国仍面临迫切解决发展问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接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重大任务,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回应和担当新时代要求。

(一)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问题”的需要

我国改革发展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在改革開放进程中发展问题凸显,改革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越交织叠加,需要妥善解决。一方面,要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由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追求高质量和高层次的美好生活势在必然,同时民生领域仍面临不少难题,需要抓住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发展后的问题”。发展后的问题主要是指如何打破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更好促进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福祉。面对发展后问题的深层次矛盾,不能仅仅依靠摸着石头过河去解决,更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破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统筹协调处理好发展后的各种利益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福祉。

(二)推进全面从嚴治党的需要

全面从严治党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苏联解体的前车之鉴在于苏共丧失了自我革命品质和自我纠错能力,无法解决自身突出的腐败和特权问题,积重难返,导致苏共失去民心,最终酿成垮台的悲剧。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身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敢于直面自身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和自我纠错,赢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取得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深刻认识“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需要始终坚持人民反对和痛恨什么,党就要防范和纠正什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刀刃向内,祛除自身顽症,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三)接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孜孜以求的探索,但先后都失败了,失败的教训表明,没有先进理论指导和先进阶级领导,中国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尔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国梦绝非易事,必须顺应民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最高价值指引,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伟大事业,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伟大事业,从现在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接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使命而不断努力奋进。

综上所述,实践之基、理论之源、文化之根和时代之需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深厚渊源。在新时代,我们唯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和担当意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不断提升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69.

[4]张富文.论“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思想的基本向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7(2).

[5]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8—7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7]列宁.列宁全集:第 3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3.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1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3]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顾榕昌

猜你喜欢
渊源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试述科技发展的渊源与未来趋势
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渊源的几点思考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标题党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