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020-12-14 04:01朱晓艳王春媚余璐
科教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改革

朱晓艳 王春媚 余璐

摘 要 金陵文化蕴涵着丰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南京地区高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金陵文化为依托,挖掘教学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并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情感共鸣有机结合,让思政课更有深度和温度。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金陵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48

Abstract Nanjing culture contains rich national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there is an internal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relying on the Nanjing Culture, universities in Nanjing should dig up teaching resources,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and reform teaching models with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impartation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ave more depth and temperature.

Keywords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Nanjing Culture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是思政课教学必须面对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金陵是南京最古老而雅致的名称,金陵文化是南京地区范围内形成的具有典型地方特征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是南京人和南京学生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精神纽带,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和资源宝库。南京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金陵文化为依托,进行教学创新,无疑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获得感。

1 金陵文化的内涵

文化起源于劳动,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成果。金陵文化是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所形成的文化圈,是十朝古都南京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及经济政治制度互动的产物,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与特有的性格特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金陵文化是包括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民众所创造的所有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南京市区特色文化的比如:紫金山、总统府、玄武湖、牛首山、白局、云锦、夫子庙灯会、秦淮小吃等;南京周边地区文化的比如:高淳东坝大马灯、溧水骆山大龙、六合民歌《茉莉花》等。狭义的金陵文化专指在历史传承中彰显出来的,最具代表性,并对该地区文化的外在表象起影响或制约作用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比如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红色文化、夫子庙的儒家文化、云锦工匠文化等等。本文着重结合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从狭义视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研究金陵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的运用。

2 金陵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联系

文化与价值观紧密相连,张岱年先生曾指出:“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价值理想的外化或对象化。从社会的运行到个体的行为,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价值观的内在制约,因此可以说,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1]在当代中国,优秀地方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南京金陵文化蕴涵着丰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天下为公、仁爱原则、和合文化、工匠精神、一带一路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集中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塑造了人们的性格和心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1)金陵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任何文化系统的演进与发展,都无法斩断古与今的关系,都必须科学地应对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等基本课题。”[2]文化发展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的,受到其所处历史和时代的制约,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金陵文化在逐渐形成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厚的历史印记,会留有封建社会的糟粕。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和基本气质。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结合地方文化的历史和现在,科学分析精华与糟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筛选和积累、凝聚和升华,融入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新意。高校思政教育从金陵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把长期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有鉴别是加以对待,有摒弃地予以继承,激活地方文化的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借助金陵文化进行深层次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地方文化扎根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将地方文化优秀精华与地方高校体验式德育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3]金陵文化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是本地区人们情感纽带、思想之基、理论之源,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生动活泼的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可以拉近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解决长期存在的传承力度较弱、话语表达生硬、过度转换和转换不足等话语转换脱节问题。文化的力量最持久最深入人心,依托金陵文化,塑造学生坚定的主流文化意识,引发学生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

在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和多变态势,严重冲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和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地方文化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金陵文化积淀着深层的精神追求,具有丰厚的内涵和多样化的形式。对于南京高校来说,以金陵文化为依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隐性渗透的效果。

3.1 以金陵文化为依托,挖掘教学资源

金陵文化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传统优良,名人名作辈出,表现形式多元多样。以紫金山、玄武湖、长江为主体的山水文化;以明故宫遗址、明城墙等为主体的明文化;以中山陵、总统府等为主体的民国文化;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抗日航空烈士公墓、雨花台烈士陵园等为主体的革命文化;郑和宝船遗址公园、静海寺、天妃宫等为主体的一带一路文化;云锦、白局、金箔、彩灯等为主体的非遗文化;以夫子庙为主体的儒家文化;以鸡鸣寺、牛首山等为首的宗教文化;以甘熙故居、乌衣巷等为主的名人文化……

这些地方优秀文化蕴涵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天下为公、仁爱原则、和合文化、工匠精神、一带一路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蕴涵丰富的理论价值和道德价值,与思政课具有内在关联。将金陵文化寓于知识传授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解决思想观念上“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的关键问题,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实效性,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确的政治方向。

3.2 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亨廷顿曾经指出,未来世界的主要冲突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的,而是在几大文明之间展开的文化冲突,文化将成为影响一国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4]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角,要具备“面向世界”的文化眼光和文化心态,做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然而,在各种文化、各种观点交互织错、相互撞击的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认同感偏低,盲目追求外来文化。在对地方文化的态度上,受锢于纷繁的文化现象,仅停留于感性认知,缺乏对文化的价值自觉。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地方文化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

“中国故事”浸润着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5]大学生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中国、说明中国,透过故事让世人了解中国文化精神,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梅园新村纪念馆、夫子庙、云锦等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通过对夫子庙的参观和儒家文化的专题研讨,结合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与困境,把对历史故事与现实故事的讲述相融贯,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中国的表达方式,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3.3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模式

“個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发生机制,以个体需要和自我意识为前提,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物质或精神利益获得为动机。”[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个体需要和地方优秀文化,改革教学模式。

首先,革新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将金陵文化价值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良好对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有关金陵文化的书籍阅读、典故分享、专题研讨等互动活动,领略地方文化精髓。比如可以结合郑和宝船遗址公园、静海寺的参观活动,在课堂安排一带一路倡议布局的专题研讨,弘扬中国精神,激发学生改革创新的动力和活力。通过将金陵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政课理论与多种形式的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增强思政课的获得感。

其次,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校外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传承和创新为例,参观云锦博物馆、江宁织造局,了解云锦历史、文化、现状,谈谈如何能让云锦路走得更元。有的学生提出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民俗、文化等,在图案、用途设计上,将传统和时尚融于一体,这样(下转第104页)(上接第101页)才能创出更多现代消费需要的新意。通过参观访谈、社会调研、参加志愿活动或担任义务讲解员等校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体验的空间,提高对地方文化的价值认同,强化学生文化德育观念。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4.

[2][4] 沈壮海,佟斐.吸引力、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009.

[3] 杨涛,曾长秋. 地方文化资源与体验式德育教育结合的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2):236-238.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外文出版社,2018:163.

[6] 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8.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改革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