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深度协同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20-12-14 04:01黄毅李金鸿唐宏宾何志勇周振华
科教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机械工程校企合作

黄毅 李金鸿 唐宏宾 何志勇 周振华

摘 要 针对传统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联合湖南省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协同,从构建适应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服务企业技术需求的研究生教学方法、组建导师主导的复合型研究生指导团队、探索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索基于校企深度协同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效果,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创新能力培养 机械工程

中圖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35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postgraduate training,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combined with Hunan engineering machinery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in-depth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we can build a 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 graduate teaching method that serves the technical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a composite graduate student led by tutors Guiding the team, exploring the differential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postgraduates, explor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mode and effec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based on the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机械工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工程实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它是目前最流行的、最为有效的、也最为适合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高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工程机械是湖南省经济支柱和重点支持产业,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工程机械企业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长沙理工大学作为湖南省属重点大学,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作用,工程机械已逐步发展成其特色鲜明的方向,具有较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基础。本文尝试结合产业特点和高校优势,充分把握区域人才需求的方向和自身优势,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开展基于校企深度协同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探索,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推进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学院“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基于我省工程机械产业特色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1 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虽然在国内广泛开展,但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机械行业的转型和变革必然导致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机械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机械行业对技术研发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构建适应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具有研究性、学术性和专门性等特点,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缺乏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传统教学方法还是以课本知识为主,缺乏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结合和导入,有必要创新服务企业技术需求的研究生教学方法。

(3)目前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采用的导师培养模式中,单一导师负责制具有知识结构局限性,而双导师制又具有沟通不顺畅等问题,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导师主导的复合型研究生指导团队,可以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培养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4)学术研究生主要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人才。传统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两者的培养采用相同的培养模式,缺乏培养模式的差异化,导致所培养研究生的能力与行业需求不匹配,有必要开展校企深度协同过程中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模式的探索。

2 改革与实践

(1)构建适应校企深度协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对机械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第一,重视课程学习,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在构建机械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机械学科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通过增加导学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建立较全面的机械学科知识体系结构,提高研究生的机械学科基础理论素养,为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夯实学科理论基础。第二,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增设跨学科课程。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追踪跨学科科研成果,并将其引入课程教学,开拓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研究生的复合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丰富课程内容,注重知识更新。根据研究生的科研活动需求,吸收国际著名高校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增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前沿科学研究课程等,以选修课的形式让研究生自由选择。注重机械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引导研究生及时追踪国际热点研究,实现研究生机械科学知识结构的不断更迭,培养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2)创新服务企业技术需求的研究生教学方法。由于机械工程的研究对象比较具体,且与实际紧密结合,在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要提升授课方式的多样性,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鼓励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科研问题,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科学问题与机械产品实际结合起来。指导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授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传统课堂授课的形式,邀请校企合作企业资深工程师来校进行学术讲座交流,分享实际产品设计研发项目中的问题和经验。从而引导研究生将理论知識内容与工业实际问题进行结合,思考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式,加深研究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领域,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组建导师主导的复合型研究生指导团队。优化导师团队,组建由不同学科方向、不同工程经历、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特长的指导教师组成的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势。加强对研究生指导老师的工程经历的丰富和指导能力的提升,强化机械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参与校企协同研究生培养的导师的工程经历和指导能力。建立校企深度协同的过程管控式导师指导机制。导师需要定期前往合作企业,及时指导研究生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要及时沟通,重视对研究生学习和实践全过程的跟踪、指导与考核,及时引导学生解决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各种疑问,这样才能有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4)探索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模式。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应多设置实践操作类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具体教学设计上可通过合作企业在研项目的相关技术为引导,结合探讨式教学和手动实践模式,以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注重专业型研究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与专业型研究生要实行异化的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要以培养从工程问题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深层次的创新能力训练,注重学生对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了解。同时,也要讲授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注重研究生科技论文的写作、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等能力提升。以合作企业未来预研项目的前沿技术为引导,进行讲解、探讨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 实践效果

以上教学改革与实践方案自从2018年开始在长沙理工大学机械类研究生培养中进行尝试。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学生普遍反应这种培养模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有了较大提升。对比问卷调查的评价数据,发现实施该培养模式后的研究生相比以前的研究生,满意度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很满意”评价占比从26.2%上升到35.46%,“满意”评价占比从58.68%上升到63.41%。通过在学校的课堂理论学习和企业的项目实践学习相结合,使得研究生能深入了解研究的实际工程背景,能主动地从工程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通过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差异化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增加参与实际企业的工程项目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业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很多学生毕业就被中联重科、三一集团、铁建重工等机械行业知名企业录用。而学术型研究生在前沿跨学科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突破,研究生SCI和EI检索论文发表量提升了35.3%。总体来说,经过校企深度协同培养的机械类研究生,其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及其整体素质和水平显著提升。毕业的学生由于具有实际参与工程机械关键技术的研究经验,广受长沙地区工程机械企业的欢迎,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4 结语

针对传统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的企业导师指导力度不强、校企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学生培养力度不够及专业型/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等问题,以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联合湖南省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协同,从构建适应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服务企业技术需求的研究生教学方法、组建导师主导的复合型研究生指导团队、探索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索基于校企深度协同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效果。实践证明,经过校企深度协同培养和差异化培养,专业型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而学术型研究紧跟前沿跨学科问题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该实践的研究成果为长沙理工大学汽机学院推行的“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新范例,为丰富我省机械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为提高我省机械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提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董万鹏,何建丽,卢庆华等.新工科研究生教育二级学院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6(24):237-238.

[2] 张磊庆,罗鑫.2018年工程机械销量统计及市场分析[J].建筑机械化,2019.24(2):10-13.

[3] 张波,梁海英.地方院校校企合作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8.5:63-66.

[4] 颜玉,薛宇,薛勇等.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驱动与培养和教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30(9):124-126.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机械工程校企合作
以工程案例为引导的机械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实现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相关探讨
机械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探析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创新研究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