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2020-12-14 03:42刘照磊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乡村振兴

刘照磊

〔摘要〕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之魂,既满足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但当前存在的部分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失范、一些农民伦理道德蜕变和农村文化市场经济伦理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因此,需要从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营造文明农村社会风气、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大力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伦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5-0064-05

乡风就是乡土风俗,主要指人们在乡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尚和习俗或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是人类进入高级阶段的一种进步的样态。乡风文明的核心要义和本质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尤其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2 〕。乡风文明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即融洽的邻里关系、良好的家庭风气、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共享的现代化文明成果,而且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因此,要正确处理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帮助农民摒弃陈规陋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伦理问题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丰富农村文化休闲活动,到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行风,营造现代文明风尚,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3 〕,无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扶持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精神风貌蓬勃向上,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在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农民道德伦理、农村文化市场伦理等方面尚存在部分缺陷,造成一些农村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面临困境,亟需深入研究以寻求破解之道。

(一)部分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失范

基层政府是国家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和直接执行者,在实践中各地均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并制定了详细的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行动计划。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基层政府仍然存在行政伦理失范问题,主要体现在:

1.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基层政府承担着推动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的重任,安全生产、维稳等工作占用了基层干部的许多精力和时间。近年来,国家尽管非常重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考核相对较“软”,导致一些基层政府从政府本位出发,把对自己是否有利当成“作为”与“不用为”的标准,有选择地开展工作。目前,各基层政府投入建造了一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但有些設施比较简陋,种类、数量少,“管”和”用”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2.公共文化服务效果不明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既可以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应尊重农民的主体性,但在某些农村的文化产品供给、文化体制建设等活动中政府往往是唯一的主体,农民反而成了农村文化服务发展的旁观者。如一些农村的文化服务站、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都是地方政府说了算,较少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导致农村文化事业缺乏内生性发展动力。

(二)部分农民伦理道德发生蜕变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部分农民的价值观趋于功利化,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这对乡风文明建设造成了障碍,主要体现在:

1.家庭伦理道德异化。乡村家庭一般是“扩大了的家庭”,其结构是一种乡村家庭成员长幼有序的“差序格局” 〔4 〕。良好乡风文明的营造离不开家庭这第一社会单位的共同参与。随着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关系和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部分农村家庭尊老养老的观念正在逐渐弱化。如有的农村家庭把赡养老人当作负担,对父母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上缺乏应有的照料。在子女教育上,不少农民进城务工,将子女留在农村,导致了教育子女的道德义务缺失。同时,少数农民的择偶观、婚姻观、家庭观等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封建的择偶观尚未彻底改变,过分注重经济因素,导致天价彩礼和婚礼大操大办的攀比之风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上种种现象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 损害了农村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伦理秩序, 阻碍了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2.集体伦理道德弱化。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一些农村的集体经济逐渐消弱,农民的集体观念、群体情感日渐式微,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抬头。如一些地方的村民会议长期开不起来;部分农民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少数农民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恶意阻挠、妨碍公益事业建设,有的甚至作出损害村集体利益的行为。

(三)农村文化市场的经济伦理失范

经济伦理是一种植根于人们经济交往关系中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和实践活动 〔5 〕。由于农村文化市场缺乏有效指导,导致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经济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农村文化市场主体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诚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6 〕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是利益关系,而道德问题在根本上就是利益问题。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日趋活跃,成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主要渠道。但也要看到,我国农村文化市场主体的总体素质还不是很高,人们往往偏重经济利益,忽视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同时,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也良莠不齐,一些文化经营主体出售以暴力、色情等文化垃圾为主的非法盗版书籍和音像制品,一些文艺表演团体以粗俗不堪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取悦观众,一些文艺工作者为确保收视率将目光聚焦在都市生活、谍战题材的影视创作,能够如实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影视作品较少。这些都不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乡风文明的建设。

二、乡风文明建设中伦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党十九大,我们党一再强调乡风文明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只有深入剖析乡风文明建设伦理问题的内在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破解乡风文明建设的困境。

(一)乡风文明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道德受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制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7 〕20乡风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兴建各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而且需要定期开展文化活动,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方面,其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的统一拨款或者农村集体经济。但是,一方面,财政拨款有限。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建设都需要财政支持,因此分配给乡风文明建设的财政拨款往往是极为有限的。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纵观全国,乡风文明建设好的大都是乡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庄,一些村级组织不仅没有集体经济积累,甚至还负债累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常常因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而无法实现可持续性。

(二)部分地方政府引导乡风文明建设的作用发挥受限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包含多个主体参与的复杂性工程,其中地方政府承担着引导乡风文明建设方向的重要责任和主导作用。但在乡风文明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其主导地位存在缺失现象。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忽视文明乡风建设。有些地方政府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乡风文明是软指标,不是硬任务,搞乡风文明建设是务虚,没有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对乡风文明建设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号召的多、落实的少。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村民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不够。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既受自身道德素质的影响,也受乡村舆论的影响,乡村舆论会形成一种道德约束,在农民心中发展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促使村民作出文明行为。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舆论引导不力,对拜金主义、利己主義、封建迷信等错误的思想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对不赡养老人、赌博、“村霸”等错误行为治理缺位,导致不良风气蔓延,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农民群众建设文明乡风的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道德规范的运行即发挥道德规范约束作用和引导作用的过程,这不仅需要道德规范自身对于道德主体进行外在的约束和引导,更需要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并主动地适应道德规范的要求。概言之,道德规范的运行就是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转换的过程。文明乡风的营造既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农民群众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常住人口为老人、妇女和小孩,使得乡风文明建设因主体缺失而陷入“无源之水”的处境。同时,还有一些农民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文明乡风建设不仅不支持甚至还加以阻挠,增加了工作开展的难度。

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伦理路径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满足农民对文明乡风的向往,探索推进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伦理路径。

(一)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教育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弘扬公序良俗,培育文明乡风。

1.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一方面,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推动力。可通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等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贯彻与乡风文明建设相关的政策,使其把有关乡风文明建设的各类问题搞清楚、弄明白,认识到建设文明乡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与中央保持一致,自觉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发展一样的高度,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方案。另一方面,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导作用。农村党员干部生活在农民群众当中,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周围的村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上率下、各负其责,以党风政风引领农村新风,使广大农民群众通过他们的引导认识到文明乡风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乡风文明建设。

2.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基层党组织可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原则、工作内容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如通过组织乡贤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文明婚丧嫁娶,抵制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通过在村内组织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道德榜样的评选活动,宣传农民身边典型的好人好事,并且建立完善的奖励措施,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向榜样学习;通过灵活组织“乡村读书会”“红歌演唱会”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抵制“黄赌毒”和迷信活动等农村不良风气,并通过坚决打击惩处这些不良风气,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组织保障。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7 〕20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稳定的经费保障和物质基础,它们之间是互惠互利、互为支撑的关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助于农民提升道德素质。

1.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是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各地乡村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方面,要面向市场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可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村集体自然资源,采取土地入股、规模经营、旅游开发等形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通过租赁、承包、联合开发等形式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办公用房、仓库、设备等资产,实现“死钱”变“活钱”;可引导村集体面向市场发展服务型产业,通过鼓励村集体领办专业合作社,为村民和种养殖户提供信息、技术、劳务等有偿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要利用集体经济的组织优势整合资源、集中用力、精准发力,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可打破村域、镇域乃至县域界限,鼓励缺人才、缺资金、位置偏远、发展基础较差的薄弱村抱团取暖、协力发展,将有限的扶持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涉及多个以上薄弱村的抱团发展项目,为薄弱村抱团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可与企业合作,由其出资建设新农村综合服务站,为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提供优质服务;可针对一些薄弱村资源贫乏、地处偏远、不具备在当地发展集体经济的实际,整合全县薄弱村集体资金,在省市县工业园区投资建设标准厂房,获取租金收入。

2.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帮助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文明乡风的形成提供智力保障,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要坚持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针对农村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人群开展适合的技能培训。例如,针对农村中年家庭妇女,由于她们的劳动主要集中于农忙时节,家中子女又大多上高中或者上大学,有大量空余时间,因此可对其进行家政服务培训,这样既可以让其学习一技之长增加家庭收入,也可以解决家政服务人才紧缺的问题。针对农村文化程度较低的年轻劳动力,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对高科技理解有限,但他们身强体壮、吃苦耐劳,可对其开展农作物种植技术和机械操控技术等一二产业的技能培训。针对上过高中、职高等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轻劳动力,由于他们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事物能力较强,可帮助他们学习新媒体技术等第三产业职业技能。

(三)营造文明的农村社会风气

1.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讲解工作,让农民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取向。为此,可充分利用村级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乡村广播室等宣传教育阵地,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故事墙,小品、顺口溜、三句半等文艺演出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讲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错误和落后思想,提升自身道德水准,在乡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针对部分农民身上存在的家庭伦理失范、集体主义缺失、市场欺诈等问题,要大力弘扬爱国、奉献、诚信、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善良朴素等中华传统美德,借助农村传统节日中的“禮节规矩”重塑农村传统美德,树立“道德模范”“文化能人”“能手巧匠”等中华美德先进典型,以其优秀的品格来影响、带动更多的农民,推动农村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2.开展弘扬家风家训宣传活动。“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风气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8 〕良好的家风不仅有利于和睦家庭的构建,而且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营造农村文明乡风的突破口。在开展家风家训宣传活动时应遵循言传身教与情理相容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关心信任相结合的原则、尊重集体与尊重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原则 〔9 〕。在各个乡村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孝顺儿媳”“勤劳致富”等评选活动,用农民身边优秀家风的事迹感染群众、带动群众,引领文明乡风。同时,还要开展优秀家风家训的挖掘整理工作,组织村民参与优秀家风家训的讨论会,分享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事迹,讨论蕴含在这些优秀家风家训背后的传统美德,以及在当前如何继承和发展。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1.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长效资金投入制度。政府可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专项性文件和法规性文件,确保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增幅不低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同时可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可建立因地制宜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考评机制,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可加强政府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即排除设施隐患、更新替换老旧设施、引进先进设施设备等,以满足农村居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2.加快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培育本土公共文化建设人才。可选拔当地的民间表演艺术家和文化能人组建本土文化建设人才队伍,通过“走出去”(到经验成熟的地方学习交流)和“请进来”(请专家到本地指导)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文艺技能和乡土情怀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壮大本土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中的组织型人才。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中,特别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拓展农村文化阵地、创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能抓文化项目、运作文化项目的人才,可以多渠道引进和有重点地培养这类人才,通过关键人才带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近几年,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改变着农村人才队伍结构,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选拔一批大学生村官从事农村文化组织和管理工作,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参 考 文 献〕

〔1〕徐 越.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J〕. 红旗文稿,2019(21): 32-34.

〔2〕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N〕.人民日报,2017-12-14(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

〔4〕费孝通.江村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21.

〔5〕龚天平,李海英.经济伦理内涵的反思——意识、规范与实践的统一〔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24-30.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5.

〔9〕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46.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析教育对凉山彝区新农村乡风文明道德建设的影响
皖北美丽乡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培育解析
乡风文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加快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浅析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