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的关键

2020-12-14 03:42昝剑森原子舰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三农乡村振兴

昝剑森 原子舰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成效明显,但面临的挑战也依然严峻,包括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科技人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村智慧治理能力不强等,从而造成了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因此,要着力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智慧乡村等方面发力,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 “三农”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5-0059-0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重构,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际上是乡村现代化模式与路径的选择。众所周知,人类现代化的历史本质上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历史,近现代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科技不断开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境界,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丰富人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可谓是现代化发展的“发动机”。科技作为最具革命性的关键力量,是支撑当前发展、引领未来进步的核心抓手,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绿色、健康、智能引领创新的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已经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合,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因此,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一、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占居重要地位,农业不强, 国民经济就无法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新时代条件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常住人口比重已超过60%,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大量农民生活在农村的基本国情也没有改变。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 “三农”问题既是短板也是关键,“三农”问题不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1 〕。虽然我国目前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9.5%,但在农业科技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学科仅占19%,17%处于并行,64%处于跟踪或跟跑阶段,这个水平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2 〕。同时,农业科技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推广应用难、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脱节、科技与农业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要确保“三农”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聚焦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主动适应新形势,把握科技竞争先机,为推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 〕这一论述不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作出高度概括,而且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是,就我国发展现状而言,“四化同步”的短板依然是农业,全面小康的短板依然是农村,农业农村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全方位发展的瓶颈所在。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目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突出问题:农业供给质量不高;农民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农民队伍职业化建设亟需加强;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低下;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困难;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受限,新业态发展模式单一;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

二、 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专项规划(2018-2022年)》《創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 年)》等多部规划,就科技创新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作了系统部署。笔者通过对S省M市的调研,发现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农业科技、产业发展、人才建设、文化振兴、生态环保和治理能力等六个方面。

一是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不足,缺乏内生源动力。2019年,M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无几。虽然数据可喜,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农机设施老化,技术落后。M市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目前基本达到了60%,但是就农机状况而言,大部分农机设施老化,使用年限较长,智能农机设备更是寥寥无几。第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不足。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上,应用项目少,应用层次浅,在作物改良、虫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大数据等方面先进科研成果的贡献率不高,科技配套技术系统不完善。第三,农业生产副业化,缺乏内生动力。科技的应用对部分农民而言只是减轻了耕作压力,并没有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发生明显质变。同时,对农民的培训仍停留在生产技能和某一单项技术的培训上,并未针对产前市场、产后农产品加工及储藏、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培训。由于农业收益较低,部分农民对农业生产缺乏热情和内生动力,仍选择进城务工作作为自己收入的首要来源。

二是农业产业链短,缺乏融合性。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来推动。目前,M市乡村产业发展和全国其他欠发达乡村一样,最大的问题就是乡村产业门类不宽,科技含量偏低和融合乏力。具体而言:第一产业以农产品为主,农民大多卖的是“原字号”“初字号”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第二产业产前产后延伸链不够,没有形成“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融合式发展,即使有些乡村存在产品加工企业,但也是规模较小,设备与技术落后,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农产品销售基本上都还停留在本地市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与第一产业融合层次较低,无法充分挖掘乡村功能价值,农户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滞后。目前M市虽然在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矿产开发、文旅产业等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和优势,但還未真正形成合力,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各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缺少对市场整体发展的实践和运作,产业大融合能力较低。

三是农村人才自主供给严重不足,缺乏相关配套机制。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没有人才,乡村振兴就失去了依靠。目前,农村科技人才问题仍然是制约M市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短板。第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不均衡。一方面乡村科技人员总量严重不足,截至2019年底,全市农业领域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共3 051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仅有324人,乡村科技人才队伍亟待“输血”;另一方面,乡村科技人才总体呈现老龄化趋势,50岁以上乡村农业技术人员共计1 807人,队伍活力严重不足。同时,学历差距明显,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约为49%,而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仅为4%,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第二,重引进轻培育。大部分引进的科技人才都来自外地,对M市乡村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各项状况缺乏了解,对工作区域没有强烈归属感。而本地科技人才愿意服务乡村却缺乏相应的培育机制,空有一腔热血却囿于能力不足。第三,乡村科技人才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体制不合理,导致部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创业型农业科技人才流失。

四是乡村文化发展滞后,与现代科技融合不够。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近年来,M市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构建起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目前已达95.9%,基本实现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他们的文化素养与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第一,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不高。虽然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已经普遍建立,但活动开展经费短缺,内部设施陈旧;文化部门依托科技送图书、送电影、送戏下乡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但由于次数少、形式化,收效一般。第二,现代科技教化功能发挥不足。乡村网络教学、视频授课发展缓慢,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仍然失衡。智能手机、电脑虽然被广大农村地区接受,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对新兴犯罪违法行为的辨识能力较弱,不少人在使用电子产品过程中陷入犯罪分子设下的圈套。第三,现代科技与优秀民俗文化融合力度不够。大数据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并未与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紧密结合,既没有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也没有依托现代影像技术对优秀民俗文化予以留存,大多仍依靠代际相传和口口相传,导致目前一些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传承不足。

五是乡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保技术推广受限。党的十八大以来,M市相继出台了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垃圾治理、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等一系列方案,于2019年首批建成95个美丽乡村,示范带动了M市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等专项行动,以点带面推动了乡村生态振兴。虽然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第一,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配套。2018年,M市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仅为4%,进行垃圾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为15%,进行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为4.3%。第二,生态科技推进力度小,环保技术推广难。就清洁能源推广而言,M市冬季清洁取暖规划三年时间已过半,农村地区“煤改电”仅完成本年度任务的15.14%。第三,小农意识严重影响了农民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度,不少人安于现状,不愿意尝试新科技、新技术,环保技术在乡村推广受制。

六是乡村治理能力欠缺,缺乏智能化支持。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稳则国家强。近年来,M市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大对“三治”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保障机制和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使乡村治理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要看到智能化水平不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一方面,由于资金和人才缺乏,一些乡村无力承担基层智治的开销,人才匮乏也使乡村智治缺乏操作人员,极大影响了乡村治理智能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受技术力量不足影响,在使用大数据进行乡村治理的村庄中存在数据采集缺乏科学性、数据存储和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弱等问题。

三、 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着眼于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研发助力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解决科技成果与农业发展脱节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是坚持科技强农,强化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积极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 〔5 〕。二是围绕市场需求,针对地方耕作特点,将现代育种技术融入品种培育中,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进行品种攻关;同时根据地方不同的地情地貌,有针对性地引进先进装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因地制宜实施科技振兴行动。三是以优势特色产业产品为重点,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技术精深加工和技术研发,联合相关企业进行产业化开发,不断延伸第一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科技合作,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一是深入开展“科技成果入村行动”,搭建与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有效对接的桥梁纽带,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积极推广专家、院(校)市(县)共建、科技特派员等农技服务模式,明确“科技成果入村”的各项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 〔6 〕;二是发挥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及其科技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专家服务基层行动,积极深入基层建立专家服务站,开展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

(二)以科技引领乡村产业建设,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源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发展、壮大和振兴乡村产业。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地方不同地情地貌,立足各地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新范式。第一,要依托现有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可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区,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集约化高效生产、智能化设施装备、绿色化精深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为核心,建设一批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升级发展、绿色发展、兴旺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提升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凝练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发展技术新范式,推进区域乡村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示范村(镇)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提升乡村科技创新能力。第二,要不断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可通过政策扶持引领、科学规划布局、创新运行机制、现代技术集成、项目要素整合等措施,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形成一企带一业、一业带多村、多村连成片的农业循环发展格局 〔7 〕。第三,要大力鼓励农村电商发展,让“互联网+农业”和“智慧农业”成为新业态。可通过深化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镇、示范企业的创建,着力引导各地注重对本地特色网销产品的开发和培育,不断推动产品集聚点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更多的特色网销产品集聚地;可通过引进中农联涉农大数据电商总部、中国汉光智能物流等智慧农业项目,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集成,从而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育,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第一,要精心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技能水平,充实科技专家服务团力量,为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要确保选派的科技人才经常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切实为农民做好服务,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在农业农村第一线。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不断加强对乡村人才的科技教育力度,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产业,对返乡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展开专项培训,使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8 〕。第二,要不断完善乡村科技服务网络,加强农民科技书屋、科普惠农服务站和科普宣传栏等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平台对农民的引导作用,让广大农民不断汲取科技知识、学到致富本领、找到致富门路,着力打造一批本土科技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重视对本土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建立健全本土人才培养机制。第三,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激发科技人员面向市场的创新活力。对于基层工作的人才给予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优先提拔的政策倾斜,保障政策落实力度,吸引更多能人投身乡村工作中。

(四)完善鄉村智慧基础支撑,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推进智慧乡村建设,要坚持“共享、统筹、分类、融合、创新”五大建设理念,完善乡村智慧基础支撑,促进乡村生态智慧化、乡风建设智慧化、乡村治理智慧化和乡村服务智慧化的全面发展。第一,要不断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地区光纤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切实保障乡村宽带网络的高速畅通;要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全省信息进村入户平台;要统筹整合农村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资源,提高农民智能终端的使用能力;要积极提升农业信息化科技能力,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第二,要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智慧化。可通过引入智慧环卫系列机器人、无人驾驶环卫车、新能源动力装备等新兴生态保护设施,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态智慧硬件布局;通过智慧环保技术监督农村大气和水环境,对出现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平台统一上报并予以及时反馈,切实提升乡村生态智慧化水平。第三,要大力推进乡风建设智慧化。可通过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基层文化服务领域,推进智慧文化教育,提升乡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的数字化网格水平,提高利用效率,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可通过将“互联网+”融入古镇、古村落等历史风貌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在有效保护乡村传统文明的同时,也留下宝贵的文化印记,让更多人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第四,要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智慧化。要建立完善乡村治理综合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电子政务服务,提高村民办事的便捷性,方便村民日常生活;及时公开政府各类政策和村庄集体各类情况,保障村民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建立线上意见接收平台,让村民可以利用平台就村庄各项事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参与乡村治理,提升村民自治能力。第五,要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智慧化。可通过远程教育,改变乡村学习环境和单一教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乡村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共享互通,使乡村患者和优质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以直接对话,推进城乡医疗一体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0-04-02(01).

〔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 我国创新指数居世界第十四位〔N〕.人民日报,2020-05-20(12).

〔3〕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4〕韩长赋.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大,2019(07):31-37.

〔5〕王书华,郑风田,胡向东,等. 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8(06):1-5.

〔6〕储节旺,曹振祥.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理论模型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 133-143.

〔7〕隋 斌,张庆东,张正尧.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工程科技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2019(04):1-10.

〔8〕涂华锦,邱 远,赖星华.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实践——基于广东省河源市的田野调查〔J〕.中国高校科技,2020(04): 83-86.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三农乡村振兴
赞分盐镇裕牛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