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十六人民医院(452430)张海昆
腹股沟疝是临床普通外科常见于男性的疾病类型,会导致剧烈疼痛,治疗不及时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1]。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能直观解剖腹股沟组织,操作简单,有效改善疼痛症状,且术后康复迅速,临床应用广泛。补片是疝修补术核心,能发挥重要作用,补片外形与固定方式不同会影响手术效果,临床应选择合适有效补片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2]。本研究选取我院腹股沟疝患者82例,旨在探讨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腹股沟疝患者82例(2018年3月~2019年3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1例,均为男性。其中对照组年龄46~79岁,平均(63.67±7.54)岁;疾病类型:26例斜疝,15例直疝。观察组年龄47~80岁,平均(64.04±7.62)岁;疾病类型:27例斜疝,14例直疝。两组基线资料(年龄、疾病类型)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经B超检查或查体确诊为腹股沟疝;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嵌顿性疝、滑疝、绞窄性疝、巨大完全性阴囊疝等类型疝;下肢内侧皮肤异常;多发性神经病;手术或麻醉禁忌证。
1.3 方法 两组均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取平卧位全麻,头低足高15°~30°,全麻,常规消毒铺巾,在患者脐下缘处做切口(约10mm),作为观察孔,建立CO2气腹,置入腹腔镜探查,探查腹腔,区别斜疝、直疝或股疝;然后在患者左、右腹直肌外侧缘脐水平处各取操作孔(每孔约5mm),分离疝囊周围腹膜,自髂前上棘内侧至脐侧韧带,自联合肌腱至Cooper韧带;将腹壁下精索与血管显露出来,并剥离疝囊。对照组采用普通平片,根据疝缺损大小修剪网片,面积为10cm×15cm,经套管置入修补区,平铺补片,采用Protak螺钉固定补片于联合肌腱、Cooper韧带、腹直肌背面外侧缘、耻骨结节所构成的支架结构;观察组采用聚丙烯3D补片,经套管置入修补区,并将M箭头指向腹部内侧,凸面向外,弧线缘向上,不做固定。若补片较小、分离区域过大,可采用纤维蛋白胶进行固定,防止补片发生移位。补片固定或放置好后采用
附表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
附表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7d 术后1个月观察组 41 5.32±1.21 2.15±0.62 1.10±0.35对照组 41 5.28±1.32 2.89±0.67 1.75±0.36 t 0.143 5.191 8.289 P 0.887 <0.001 <0.00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VAS评分 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术后1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并发症 观察组1例血清肿、1例急性尿潴留、1例便秘,对照组4例血清肿、3例3-0缝线对分离腹膜进行连续缝合。
1.4 观察指标 ①术前、术后7d、术后1个月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总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强。②两组并发症(血清肿、急性尿潴留、便秘)。急性尿潴留、3例便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32%(3/41)低于对照组24.39%(1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P=0.034)。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应选择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无变态反应、可对抗机械移位、形变的补片,且补片形状改变及固定与术后疼痛、移位及复发具有相关性。普通平片是通过金属材料将其钉合至腹膜、肌肉等位置,人体自主活动时腹壁在应力作用下会发生移动与伸展,从而产生牵拉痛,且易损伤神经,发生血肿粘连。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聚丙烯3D补片,结果显示术后7d、术后1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24.39%(P<0.05)。聚丙烯3D补片形状与腹股沟解剖结构吻合,贴壁性能好,无需金属材料进行钉合,能减少体内植入物,改善病情的基础上降低神经或血管损伤几率,从而减轻疼痛程度[3];同时能保持三维立体结构,能对抗机械移位与变形操作,且术中操作简便,无需修剪与固定,能抗机械移位与变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血清肿经局部理疗及穿刺抽液后能迅速好转,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聚丙烯补片应用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能减轻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