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地理浅谈

2020-12-13 08:49暨文佳
关键词:民俗文化所学学科

暨文佳

摘 要:中国地大物博,需要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的地理知识相对较多,为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学习压力。在新课程改革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对学生的真正需求与当代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要求也是越发的明确,进而加强对地理教育模式的改革,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丰富的地理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基于此,本文将对中国民俗文化与地理学科的结合教学展开探究。

关键词:中国民俗 地理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0.020

地理是一门以研究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为主的学科,在教育中地理学科的设立能够帮助受教育阶段的学生更好的认识不同地区的风土文化、人文特点,以及自然环境构建的原因等,对学生认识外界事物具有较大的帮助。在为学生带来良性的影响的同时,地理学科因涉及面较广,内容较为繁杂等因素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针对这一教育现状,教师应从根本入手,积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由此可见,对中国民俗文化与地理学科的结合教学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一、古代神话故事导入,联系传统民俗

地理学科中对新鲜事物的研究十分符合学生对外界事物往往具有极大的好奇心这一特点,但由于地理以学科的方式出现,学生在面对系统化的地理知识教学时往往会表现出较大的抵触心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存在被动学习的情况,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对此,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方案的创新与改进,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并以极具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推进性的力量。

二、引用诗词名句,讲解月相形成并巩固

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具有极大的关系,其中涵盖的知识内容大多都在不同的角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或涵盖了对自然现象的思考,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因此,教师在制定地理教学方案时,应积极的收集传统民俗文化内容,挖掘其中的地理知识内容,代入到正式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透过熟悉的事物学习地理知识,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使学生能够重新审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与地理知识内容,逐步的达成对学生的想象境界的提升的目的 ,促进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地理学科素养的共同构建,实现中国民俗文化与地理学科的结合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到自然现象的变化时,教师首先需要在黑板上写下一句古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陰 晴圆缺”,让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月 有阴 晴圆缺进行着重的研究,细细品味古诗词内容,分析其中的地理现象。在一段时间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月亮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吗?”“月亮为什会有阴晴圆缺?”等,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营造出积极的课堂氛围,在学生保持思想的高度的活跃后,教师需要为学生着重的讲解这一课的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进而在有效的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延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的记忆时间的同时,实现中国民俗文化与地理学科的有效结合。

三、传统节日与月相结合,课堂中渗透民俗文化

在地理教学中涵盖了大量的对不同地区的山川、河流、气候的研究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又细化为不同季节下的不同表现情况。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多采取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这些知识,为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育部门更为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与素质能力的构建,传统的地理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应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出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节日与月相结合,课堂中渗透民俗文化,引导学生透过传统民俗文化发现不同地区的山川、河流、气候的变化规律,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的效率,帮助学生构建出灵活的使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中国民俗文化与地理学科的结合教学的价值。

四、追溯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曾遭遇了一段时间的低谷期,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渐渐复苏,逐步地被重视起来,而在这一传统文化的苏醒阶段又恰逢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多元文化的涌入对尚处于成长时期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导致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明确。就地理学科而言,多数人认为地理学科的知识理念来源于西方,但事实上我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应对对“地理”有所定义, 并且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位对此深有研究的伟人,为地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知识教学时应追溯历史,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延伸,引进丰富的民俗地理素材,填充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传统文化的带领下燃起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内化所学的地理知识的效率,使其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由于中国古代对神话文化的信任,在对地理文化的记录的相关书籍中不免会出现一定的有关神话传说的记载,教师在选择民俗地理素材时应先对记录的正确性进行研究,保证地理教学进行的严谨度,进而避免为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

五、带领学生体验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色彩与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多样化与丰富性的特点。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与传统文化的传播问题,当代学生对56个民族各自的特色与民俗文化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在学习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的文化特点时往往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进而导致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浮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学习。对此,教师应加强民俗文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为丰富的民俗文化,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为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提供辅助性的力量。另外,为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教师还应突破固有的教育形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新的见解,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内化所学的地理知识的效率与质量, 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到有关彝族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彝族火把节的实景拍摄视频,通过视觉与听觉带给学生刺激,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体会彝族人的热情好客,感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彝族火把节的由来?”“彝族的地理特点是什么?”等,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脉络,提升学生头脑的清晰度。之后,教师可以依据视频情景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体验活动,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较为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潜移默化的掌握所中国民俗地理知识内容。

总而言之,中国民俗文化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带来诸多的良性影响,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当下的地理知识学习效率与质量,还能够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发展,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对此起到高度重视,积极的搜集传统民俗文化素材,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最为适合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启跃《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15期。

[2] 杨政红《论西方人生礼仪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9期。

[3] 佚名《中国传统民俗中的“鱼文化”》,《海洋与渔业》2015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所学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非所学
非所学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超学科”来啦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