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属系列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方法研究

2020-12-12 10:07秦亚雯
关键词:运用方法音乐作品

摘 要:副属系列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可有效调节音乐和弦、色彩等,令音乐整体演奏形式更为流畅。基于此,文章从音乐结构、音果与色彩两方面,对副属系列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副属系列和弦 音乐作品 运用方法

音乐演奏过程中,各类音调、旋律等都属于自然音的一种调式范畴,和弦形式围绕主和弦来拓展。从音乐本质来看,它并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框架内,其多元素的融合形式为音乐本身的拓展提供一定基础,通过在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上添加相应的弦音,可有效提升音乐的赏听性。副属系列和弦便是最常用的一种和音形式,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可有效调节音弦的表达形式,本文是对副属系列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实践运用进行研究。

一、音乐结构运用形式解析

在音乐创作结构中,副属系列和弦可起到停顿过渡的作用。当音乐结构中音节关联部位处于停顿时,则副属系列和弦将对停顿处进行离调处理,但此时整体音乐结构不构成转调。另外,副属系列和弦也可作为预备手段,可对整体音乐结构起到打断的作用,通过破坏原有的音乐关联区域,为音调的转换做一个铺垫。

第一,在音乐结构离调方面。音乐演奏过程中,旋律部分的主调音弦发生变化时,如只需要对部分音律进行稍微调整,便可保证音乐旋律的连贯性、有序性,则可运用副属系列和弦进行调节。而从音乐结构本质来讲,副属系列和弦的运用已经令音乐结构产生离调现象,它并不是以主体音乐旋律为导向,本身也具备一定的规律。

在乐句进行表达时,可通过副属系列和弦丰富内容,尽管副属系列和弦已经造成主音调的偏离,但其本质上是起到音节调缓的作用,此种音调调节过程可称之为经过型离调。

音乐领域本就是不存在界限的,各类音乐在实际融合过程中,也将激发出音乐本身的变性及共性。以中华传统文化音乐古筝为例,副属系列和弦与古筝乐曲的融合,可有效完善古筝既定乐曲中的音乐意境。如古筝曲《梅花泪》,乐谱中的最后一个音节在利用副属系列和弦进行调节时,令音节演奏形式转变为III7~IV,其中IV级则是替代VI级。此种运用形式是以阻碍为主,通过对原有的音节进行替换,既保证原有主体旋律的持续性,又为整体音调添加了离调的色彩,通过将音节上方的和弦进行调度,以获取主和弦下方的弦乐。

第二,转调前期铺垫。乐曲演奏过程中,对某一音节的新调进行终结处理,是转调与离调的主要差别所在。从两者在音乐结构中的运用来看,离调可作为转调的前期铺垫,通过离调对当前音乐章节中的内容进行调节,将音乐和弦带入到一个新的节奏之中,以此来提升音乐的新鲜感。

二、音乐效果与色彩的运用解析

音乐演奏是传达一种音乐色彩,为人们建立一个音乐氛围,提升人们的感知力。在音乐和声设计中,如和声音节在正副三和弦区间,并未脱离自然音调体系,则证明此类音乐设定在合理范畴内。此时在正副三和弦区间内,可适当增添一些和声,以提升音乐本身的辨识度与流畅性等,在副属系列和弦的运用下,可有效丰富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

从音乐作品创作过程来讲,整体的旋律处于一个稳定平和的状态,而如果旋律中突然出现音节的变动,此时变动的音節不是由转调作用所产生的,为进一步加强整体音乐旋律的流畅性,则应对音乐旋律中的临时主和弦进行适当调整,而此时运用副属系列和弦则是音节优化的首选。从多元化的音乐作品中可以看出,如整个乐曲中的重要韵律是以某一个音节为主体的,而这个重要音节隶属于自然调试乐曲,此时无需对音节在乐曲中的位置进行考虑,只需认定此音节与副属系列和弦相对应,便可将其设定为副属系列和弦。在此种情况下,依托于音节变化的设定,可将乐曲主要韵律处赋予新的意义,其融合离调与转调的本质,增强乐曲本身的演奏效果,令音乐本质得到升华。在《在银色的月光下》乐曲演奏转变中,第6、7音节为全曲最高音,通过副属系列和弦将V/VI~VI进行转换,为乐曲提升一定的韵律性。

附属系列和弦与中国古筝曲的结合,也可阐述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意境,例如,在《香山射鼓》曲目中,作为一首古典类型的曲目,在音乐色彩的渲染下,具有一定的画面感,此种形式下,副属音乐和弦的应用可为古筝音乐曲目的调试做出一定优化,但从传统意义来讲,我国传统音乐不具备音乐和弦的概念,即多声部配合过程中的和声体系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如果将副属系列和弦作为一种“和谐的音”,则可为古筝乐曲现有的意境呈现出相应的优化作用。在音乐意境的建构下,整体音乐导入形式将产生一种固态化与动态化相结合的引导体系,为听众提供更为优质的音乐服务,增强渲染效果。

综上所述,在音乐理论体系的发展下,副属系列和弦在音乐中产生的效果也越来越显著,音乐作曲家们也正尝试将副属系列和弦与整体节奏进行深度融合,通过相应的音乐和声、音乐色调等,打造出一种新的演奏格局,拓展既定的音乐发展道路。期待在未来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可深度挖掘副属系列和弦的价值,拓宽音乐创作的路径,提升音乐创作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肖肖《视唱练耳教学中音乐基础理论和弦称谓及应用的勘正》,《艺术研究》2019年第6期。

[2] 翟羽佳、余文珠《浅谈副属系列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 禹永一《浅谈关于传统和声中的和弦标记》,《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2010年。

(秦亚雯,1986年生,女,汉族,甘肃陇西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运用方法音乐作品
基于音乐传播媒介解读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与表演空间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运用积极心理学,构建积极的音乐课堂
小图标,大用途
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研究
发声练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浅析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德彪西心中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