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雄
(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化是各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承载体,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促进了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同时,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侵蚀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加上“普世价值”论和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危机,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由于空间环境和历史的原因,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应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确保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发展上同向同行,必须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觉,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等特点,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必须从提高价值自觉、历史自觉和社会自觉入手,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
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人类主体需要的意义,是人类按照自身的标准和需要对客体做出的评价。作为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产物,文化是中性的,是人的第二天性,其本身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别,只要是人为的并为群体所共享的,均称为文化。林顿认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从个人跻身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意义上来看,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1](29)。每个人、每个族群都是有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合乎过去,也影响现在,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对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始终保持价值自觉和自信,同时也要反思本民族文化,激活其现代价值,使其发挥积极意义。
关于价值自觉,一般是指人们正确认识并掌握一定客观规律时的有计划的、有远大目的的活动[2](2281~2282)。从哲学角度来理解,价值自觉是人类对价值客观规律的整体把握。这里的民族文化的价值自觉,是指民族主体对本民族文化发展规律、时代价值的认知和把握,是民族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判断和定位,价值自觉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可以说,对文化的价值认知、评估和准确判断是文化主体自觉行动的前提条件。如李艳、杨晓慧认为,文化自觉实质上是“在文化反思、文化批判、文化选择、文化创造和超越中实现对文化发展的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3],即文化主体行为的首要前提是对其文化有理性的认知和把握。因此,任何一个民族要提高文化自觉,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承认本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否则文化自觉就无从谈起。相对而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化难度更大,因此,我们更要重视提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
一个民族之所以为民族,即在于文化,因为文化是民族共同体中最显著、最稳定的因子,是体现一个民族独特性之所在[4](255)。文化不仅是民族成为群体的根本,而且文化的发展变化与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民族既立足于自己的经济实力,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5](32)。一个民族能不能自立,文化至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6](349)。一个民族之所以为民族,其最根本的标志就是独具特色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就等于挖掉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之“根”,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原因所在。确实,“一个民族只有保持传统的文化因子,才不会丧失文化上的个性,只有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至于迷失自我”[7]。作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基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出了灿烂多彩的文化,特别是作为文化层最稳定的伦理道德思想等精神文化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本真的价值。
以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为个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壮族人民形成了自强不息、吃苦耐劳、文明尚礼、和衷共济、崇尚自由、追求平等、扬善弃恶、遵规守约、爱国守土、勤勉敬业、诚实守信、谦和友善的优秀精神品质,这些品质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边疆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广西之所以成为全国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模范地区,其中原因当与壮族人民的精神品质有关。壮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对于壮族人民精神家园的构建,还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提高包括壮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意义重大,它“提升人们对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8](2)。
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做肯定性判断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如此才能激活其发展价值。在当代,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和特点,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以现代科学技术演进和生产要素快速流动为主要特点的全球化,在促进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推动了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但是,全球化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大众文化、流行文化、西方文化不断侵蚀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更大。无论是田野调查,还是各种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明确意识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很大的问题。
以壮族为例,壮族是歌唱的民族,千百年来,壮族人民以歌为生,民间歌谣承载了壮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但是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下,壮族的民间歌谣日渐式微,年纪稍长的民间歌手处境艰难,年轻的民族歌手严重断层,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而且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由于大量现代文化信息的传入,在经济和文化的鲜明对比中,“加深了部分群众的民族自卑心理,民族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已经过时了的,更有甚者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文化”[9]。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没有了,其民族意识必然日渐淡化甚至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中谈道:“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或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他们找到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7]尽管与经济全球化相比,谈文化全球化还为时尚早,文化的同质性和单一化还没有消灭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但是,其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性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对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特别是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需如此。笔者认为,要克服文化自卑,少数民族必须在坚持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主动地融入多元文化的世界,提升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价值。
历史自觉,就是运用历史眼光、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分析理解社会现象、把握历史规律的主体行为。就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而言,主要是指民族主体运用历史的观点,从时间维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的主体行为。民族传统文化历史自觉的内涵可延伸理解为它是一个民族主体运用历史的观点进行文化批判和反思的过程。文化的历史自觉,就是要在审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进行文化批判和反思,这也是文化自觉的本质所在。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10]由此可见,一种成熟理性的文化是一种善于反思的文化。同时,在文化反思基础上的文化批判也是文化历史自觉的主要内容,“所谓文化批判,就是指人类对自身存在方式及其演变过程的检视和反思,抑或是一种面对文化危机而进行的文化反抗和文化治理”[11]。文化批判实际上是站在历史高度对人类文化行为的进一步审视。和学术研究一样,民族文化如果缺少批判精神,就会缺乏创造性,失去活力,而保守的文化民族主义往往就缺乏这种批判精神。
因此,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十分重要,它“既是由于民族文化本身有其历史,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变化发展过程,也因为历史并不存在于现实之外,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漫长历史过程中的积累,正是借助于已有的历史资源,民族文化才得以温故知新、继往开来”[12]。我们在坚守民族性的同时,也要注意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来审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更好地实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整体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历时性分析最初在语言学界使用较多,之后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历时性强调事物的演化过程,注重对事物的历史性考察[13]。在民族文化研究中,要重视对文化的历时性考察,因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存在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演变过程。考察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回归历史,就不知道其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因此,“回归历史”是认识民族文化的重要方法,文化研究要回归历史,就是要研究民族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基本特色及发展趋向。
民族文化的历时性分析一般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民族文化的来历,即文化的起源,通过对文化来历的研究有助于正本清源;二是研究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一个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轨迹和脉络,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三是研究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认清其优势和劣势。其中,第三点最为重要,因为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觉的本质,一个民族只有进行文化反思才能认清自身的优缺点。事实上,“民族文化作为特定民族在一定地域利用已有文明成果处理自身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关系的成果,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意味着某种局限性”[12]。要坚持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历时性分析,搞清楚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来历和形成过程,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其进行文化反思和现代审视,如此才能更好地辨别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劣方面,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价值性,它合乎过去,也具有当代价值,否则文化自觉就无从谈起。但是,文化也具有历史性,既然具有历史性,就说明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文化并非全部适宜于现代,一些事项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都有其价值和合理性,但受制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各民族文化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是不同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一些文化形式会表现出滞后性。一般来说,作为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变化较快,而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层面的精神文化而言,改变起来却并非易事。传统观念并不是一天就可以改变的,对此,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历史自觉,对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予以重新认识。尤其是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必须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来审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现实合理性,要考量其对时代、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
就狭义的精神文化而言,它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乡规民约等方面。就其时代适应性而言,各有不同。以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来说,所有的民族语言文字都是本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别。但从语言文字对人类文化的功用来看,各种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和作用还是有差别的,不论是最基本的语言交往功能,还是复杂的文化传播功能都是如此。由于各民族语言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我们更需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注意借鉴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在学习交流中扩大本民族语言的影响力和作用。以壮族语言为例,壮语是壮族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但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壮语的影响力逐渐衰弱。在广西部分县乡村的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壮族群众,特别是城镇的壮族青少年已经不会说壮语了,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壮族语言的现代发展问题。又如,壮族的乡规民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社会规范,曾经在壮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乡规民约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的已经不合时宜,它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此外,壮族是热情好客的民族,凡客人来均以美酒相待,而过去在一些壮族地区敬酒时有互相喂酒的习俗,即把酒放在桌子中央,用一个汤匙由敬酒者给每个用餐者喂酒,以体现自己的热情好客。这种习俗就现代卫生角度来看,显然不够健康。因此,我们强调民族文化的历史自觉,包括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就是要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要对一些文化具体事项进行改造和创新,使本民族传统文化跟上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步伐。历史上,不乏因缺少历史自觉而导致民族发展面临危机甚至衰亡的事例,“对于民族的文化传统,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予以调适。既不能囿于民族情感而一味地保留,也不能一概拒斥,而是要以变化的眼光具体分析”[12]。
社会自觉是在共时性背景下,也就是现代社会背景下对事物间关系的思辨和实践活动。共时性是与历时性相对的考察方法,它强调在共有的现实条件下考察事物,在社会运动变化中分析问题。文化的社会自觉主要是指在共时性背景下进行文化间社会比较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其核心要义是文化比较与对话。文化比较与对话是实现社会自觉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基本要求,“文化比较是达到文化自知的桥梁和途径。只有在多种文化的参照下,能清楚地认识本民族文化。文化自觉所要求的文化比较是全面、客观、辩证的比较”[14]。之所以强调文化的社会比较,是因为文化不仅具有价值性和历史性,它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还具有社会性。如格罗伏斯和金布尔•杨指出的:“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沉积物。”[15](82)正是由于文化与社会的这一关系,我们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考察须放在共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在“回归历史”中认清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优劣;回顾过去还得面对现实,我们更需要在现代社会的文化比较中认清自身文化在现实中的优劣,以便更好地在文化对话与交流中实现创新,保持和激活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价值。
事实上,近代中华民族文化也是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与对话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文化比较与对话,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树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西方人注重理性思辨和实证分析,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重自我、个人、竞争,中国人重群体、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西方人重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的伦理道德;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的行为规范;西方强调平等意识,中国强调等级观念的社会关系等,这些文化价值只有比较才被明确认知,文化自觉之路也才得以展开。”[15](82)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自觉也要在共时性的文化比较与对话中准确定位自身文化,认清全球化背景下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劣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从整体上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
文化是人为的社会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文化发展的语境和模式是不一样的。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交通、通讯落后,社会交往不发达的传统社会中,文化发展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各民族之间一般通过自身的历史积淀来发展自身文化,也正是这种相对封闭的、自我生成的文化发展环境和模式造就了各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学界把这种文化环境称之为“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不同类型的文化体各自独立,相互隔绝,这种孤立和隔绝的状态,不仅是地理学的,而且也是精神和心理气质上的,为了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立性,或维护自身信仰的‘神’的尊严,一个文化体会对任何‘他者’保持自身的封闭,并且拒斥任何异文化‘他者’进入自身的世界。”[16]但是,社会的演进会改变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模式。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工业革命大大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特别是随着现代交通、通信工具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互动交流的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封闭的亲属关系和单纯的社会单元被打破。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导致世界历史的形成,全球化的时代必将到来。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和地位的确认已经不再是“自言自语”和自我评定,而是在文化交流对话和比较中去重新定位。此时,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完全固守自己的民族性和本土性,否则将会成为时代的弃儿。“任何文化体如果仍然企图通过固守本土文化的本位地位来建构其新的文化身份,都将面临尴尬的命运,因为它将自身的生存设置在了过去,并因这种活在过去而自行放弃了自身的现存历史,即把自身革除在了正在进行中的历史之外。”[16]因此,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历史现状是当代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时性语境,要想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自觉,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语境,才能科学应对。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其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共享性。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日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在这样一个时代,不仅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物质成果成了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且其精神产品也为人类所共享。在这个共享发展的时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的文化对话与交流不可避免,任何民族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发展。“世界文化的发展已经由古代的隔离发展、近代的选择发展,进入了当代综合发展的过程。文化的综合发展方式克服了选择发展时期的片面性,即在竞争和淘汰中常常忽视吸收、融合对方的优长。”[17]也就是说,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发展趋势。
纵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千千情结,但我们无法阻挡文化交融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任何形式的自我封闭都是文化发展的障碍,轻者会导致文化发展的迟滞,重者会使民族面临被全球化进程淘汰的命运”[12]。在与他者文化的学习交流中才能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不足,从而寻求本民族文化生存和创新发展之道,各国、各民族互相学习借鉴他者文化将成为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当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学习是双向互动的,弱势民族要向强势民族学习,强势民族也要向弱势民族学习,我们既不能偏执于自身文化,也不能盲从于他者文化。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整体性民族,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间既要互相学习借鉴,也要面向世界,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这个与他者文化相遇、相互学习交流的时代。
在全球化、现代化不断深入,各民族文化共时共有的“跨文化历史”语境下,我们必须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主动融入这一时代潮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唯有容纳才能博大,博大才会持久。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以开放的胸怀去接受各种文化的洗礼,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才能增强自身的生命力,激活本民族文化的潜力和价值,从而不断走向新生。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多元化,异质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多元文化和谐共存,需要建立多元开放的文化对话机制,但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开放、包容与融合”[18]。不可否认,在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文化焦虑,导致一些少数民族缺乏自信,进而走向自我封闭。“少数民族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力越强,文化焦虑感越强;文化焦虑感越强,越希望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越会感受到他们的同质性更强,是具有某种内在本质特征的真正群体。”[19]但是,如果过于焦虑和自卑,本民族文化将可能失去发展机会。因此,尽管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面临许多挑战,但是我们仍需直面全球化浪潮,适应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作为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总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也要提高文化自信,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实际上就是对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多元文化世界,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努力探索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这是各民族发展之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