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文献中散见普洱茶记载概述

2020-12-11 19:24:21何雪涓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茅茶山普洱茶

师 顺,何雪涓

1.普洱学院科技处,云南 普洱 665000;2.普洱学院组织部,云南 普洱 665000

一、引言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种茶、饮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茶学专著。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清代刘源长的《茶史》、陆廷灿的《续茶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茶学文献。普洱茶作为中国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植、饮用历史悠久,曾一度成为支撑云南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作物。然征文考献,却发现在历代众多茶学著作中有关普洱茶的文献记载仅为一鳞半爪,这给我们了解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带来不少困难。因此,对史志文献中普洱茶相关文献记载进行搜集整理,可以为深入研究普洱茶历史文化提供一定参考。

二、史志文献中关于普洱茶的记载

在有关普洱茶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史志文献占主要部分。从唐代樊绰的《蛮书》到民国时期云南各地的方志,均有普洱茶的相关记载。下面就根据所搜集到的普洱茶历史文献记载进行分别概述。

《蛮书》:唐代樊绰著,又名《云南志》、《云南记》、《南夷志》等。《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1]。该书为较早记载云南茶的文献。书中对云南茶的产地、制作方法、饮用人群、烹饮方式作了明确记载。

《续博物志》:南宋李石著,是一部续写张华《博物志》的传统博物学著作。该书卷七载:“茶生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2]。此处记载,多沿袭《蛮书》旧说,改樊绰之“无采造法”为“采无时”,去“蒙舍蛮”三字而未对饮用人群进行明确交代,烹饮方式中变“以椒姜桂和”为“杂椒姜”。

《云南志略》:元代李京撰,该书为元明以来最早之云南志书,史料价值极高。《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载:“金齿百夷,交易五日—集……以毡、布、盐、茶相互贸易”[3]。“金齿百夷”,即元代傣族先民。该则史料表明,在元代的少数民族生活中,茶叶已经成为可用于贸易的商品。

《滇略》:明代谢肇淛著,全书对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载。其卷三载:“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4]。谢肇淛在《滇略》中对云南茶叶作了一个简要概述,并指出“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而是因为“土人不得采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说明当时普洱茶的加工制造及烹饮还处在初级阶段。本则史料的重要价值在于首次提出了“普茶”的概念,并指出其“蒸而成团”的紧压茶制作方法。

万历《云南通志》:明代邹应龙修,李元阳纂,其卷十六载:“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5]。车里,即今云南景洪市,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彻里路置车里军民府,清代属普洱府。此记载明确指出普洱产茶,并说明了当时普洱的名称为“普耳”。

《茶史》:清代刘源长所辑之茶学著作,成书于康熙十六年(1677)。其卷一载:“云南普洱茶,真奇品者也,人亦不易得”[6]。该条对普洱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真奇品者也,人亦不易得”,“真奇品”说明普洱茶品质之优良远超其他茶品;“不易得”道出了普洱茶在当时的珍贵程度以及流通尚未普遍的情况。

《续茶经》:清代陆廷灿所辑的续补《茶经》之作,成书于雍正十三年(1734)前后。书载:“《云南通志》:茶山,在元江府城西北普洱界。……普洱茶,出元江府普洱山,性温味香。……《续博物志》:威远州,即唐南诏银生府之地。诸山出茶,收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7]。该记录中转抄康熙《云南通志》·元江府山川条下所载“茶山,在元江府城西北普洱界”是因为普洱府于雍正七年(1729)设立,设府前属元江府管辖,故称“元江府普洱山”。而抄录《续博物志》所载内容则有删改。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六八载:“普洱山,在府境,山产茶,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名普洱茶,府以是名焉”[8]。此记载指明普洱府境内的普洱山产茶,且茶性茶香皆与其它茶类不同,并特别强调“名普洱茶,府以是名焉”,重点说明普洱府之得名来自普洱茶。该书对普洱府的记载中还有:“蛮民杂居,以茶为市”,以茶为市说明当时茶叶贸易已经成为普洱府的支柱产业。

雍正《云南通志》:卷三“攸乐县”条下载:“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芝;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漫撒。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9]。卷二十六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铆于莽芝;埋铁砖于蛮耑;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10]。卷二十七载“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耑、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耑者味较胜”[11]。该书对普洱府六大茶山的地理位置、得名传说,茶叶品质之优劣、茶王树均作了简要记录,说明当时六大茶山已经较为有名,倚邦和蛮耑两山的茶品质尤为优良。

《滇云历年传》:清人倪蜕著,乾隆二年(1737)成书,卷十二载:“(雍正七年,己酉)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上纳税课转行,由来久矣。至是以商民盘剥生事,议设总茶店以笼其利权。于是通判朱绣上议,将新旧商民悉行驱逐,逗留复入者俱枷责押回。其茶,令茶户尽户尽数运至总店,领给价值,私相买卖者罪之。稽查严密,民甚难堪。又,商贩先价后茶,通融得济;官民交易,缓急不通。且茶山之于思茅,自数十里至千余里不止。近者且有交收守候之苦,人役使费繁多。轻戥重秤,又所难免。然则百斤之价,得半而止矣。若夫远户,经月往来,小货零星无几。加以如前弊孔,能不空手而归?小民生生之计,只有此茶,不以为资,又以为累。何况文官责之以贡茶、武官挟之以生息。则截其根,赭其山,是亦事之出于莫可如何者也”[12]。本条史料与其他不同,指出了普洱茶经济所产生的系列弊端。雍正七年,普洱府设立,同时“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说明当时普洱茶交易已引起朝廷重视,普洱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催生了官方总茶店的设立,朝廷加强了对普洱茶交易的管理;另外,还描述了由于茶农不堪重负,以茶为累,导致砍茶毁山的情况。该茶记载对当时茶山、茶农、茶叶贸易、茶课管理的现状作了客观反映。

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该书对乾隆朝赏赐普洱茶的情况进行了记载,分别是卷三九六:“乾隆五十四年,安南国王遣使入贡,共赏五次。初次赏安南国王普洱茶团七,茶膏二盒。二次赏普洱茶团四,茶膏二匣。三次赏普洱茶团四。”卷三九七:“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国王率世子陪臣亲诣阙廷......赐该国王茶叶六瓶,大团茶二。同年八月,在圆明园赐国王十四次,初次赏普洱茶团一,茶叶二瓶 ...”“乾隆五十八年,缅甸国王遣使祝贺,特赐国王茶叶十瓶。正使茶叶六瓶,茶膏二匣,大普洱茶团二个。副使二员,茶叶各四瓶,茶膏各一盒,小普洱茶团各十个”[13]。从中可看出当时乾隆对普洱茶的喜爱以及普洱茶在宫廷里的地位及流行程度,普洱茶经常成为馈赠外宾的国礼之选。

《滇海虞衡志》:檀萃著,成书于嘉庆四年(1799),其卷十一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耑,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尝疑普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自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易西番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故范公志桂林自以司马政,而不言西蕃之有茶。顷检李石《续博物志》云: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倚邦、蛮耑茶味较胜。……大理有感通寺茶,省城有太华寺茶,然出不多,不能如普洱之盛”[14]。该段所载,多系辑抄他书而来。

《滇系》:师范著,嘉庆十二年(1807)成书。卷四普洱茶一条下所载与《滇海虞衡志》同,其《山川》条所载与雍正《云南通志》卷三攸乐县一条同,二条记载应为转抄而来,此不赘及。

道光《云南通志稿》:该书在地理志、食货志两部分对普洱茶山、普洱茶均作了记载,其“地理志·山川·普洱府·攸乐茶山”条下载:“旧《云南通志》:六茶山之一,产茶”[15]。“六茶山”条下载:“谨案:并在九龙江以北,猡梭江以南,山势连属数百里,上多茶树,革登有茶王树。《一统志》有普洱山,在府境,山产茶,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名普洱茶,府亦以是名焉。引《滇程记》:自景东府行一百里至者乐甸,又行一日至镇沅府,又二日达车里宜慰司,又二日至普洱山,想即此”[16]。该书引道光《云南通志》、乾隆《一统志》之旧说,复引杨慎《滇程记》之里程记载,认为杨慎所说普洱山应该就是六大茶山。其“食货志·普洱府·茶叶”一条下对普洱茶的叙述甚为详细,援引了檀萃《滇海虞衡志》、《思茅厅采访》、阮福《普洱茶记》全文对普洱茶进行了全面介绍。另外,“食货志·大理府·茶”条目下载:“感通三塔皆有,但性劣不及普茶。焰而复曝,不免黝黑”[17]。这里把感通茶和普洱茶进行了对比,同时认为感通茶品质不及普洱茶,而且炒晒之后,颜色黝黑,外观品相欠佳。该书《食货志》对普洱茶的记载可以说是对前代及时人的一些代表性看法进行了汇集,对研究普洱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道光《普洱府志》:该书对普洱茶的记载尤为详细,多处提到普洱茶及其相关内容。《序》载:“威远、宁洱产盐,思茅产茶,民之衣食资焉。”指明茶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百姓衣食之源;卷八载:“茶,产普洱府边外六大茶山。其树似紫薇,无皮曲拳而高,叶尖而长,花白色,结实圆勺如栟榈子,蒂似丁香,根如胡桃。土人以茶果种之,数年新株长成,叶极变密。老树则叶稀多瘤,如云雾状,大者制为瓶,甚古雅;细者如栲栳可为杖。茶味优劣别之以山,首数蛮砖、次倚邦、次易武、次莽芝。其地有茶王树,大数围,土人岁以牲醴祭之。其漫撒,次攸乐,最下则平川产者名坝子茶。此六大茶山之所产也。其余小山甚多,而以蛮松产者为上,大约茶性所宜,总以产红土带砂石之阪者多清芬耳。茶之嫩老则又别之以时,二月采者为芽茶,即白毛尖;三四月采者为小满茶;六七月采者为谷花茶。熬膏外则蒸而为饼,有方有圆,圆者为筒子茶,为大团茶,小至四两者为五子圆。拣茶时其叶黄者名金蝶,卷者名疙瘩茶。每岁除采办贡茶外,商贾货之远方。按:思茅厅每岁承办贡茶,倒于藩库银息项下支银一千两转发采办,并置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承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樊绰《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阮福以普洱古属银生府。按:银生,今楚雄府,唐蒙氏立银生节度,威远归其管辖,因威远属银生界近车里而谓普洱亦属银生,则非也。按:六茶山,《通志》云: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耑、曼撒。而阮福《普洱茶考》及《思茅采访》则云:倚邦、架布、嶍崆、蛮砖、革登、易武,与《通志》互异”[18]。全段记载对普洱茶树形、产地、分类、树种、品质、茶叶类别及名称、贡茶采办等情况均作了记载。同时,对相关的文献记载作了援引和考证,对六大茶山名称的异同作了比较和记录。是对普洱茶记载相对全面的文献。卷九风俗载:“普洱府,民皆速夷,性朴风淳,蛮民杂居,以茶为市。《大清一统志》:衣食仰给茶山,服饰率从朴素。旧《云南通志》:夷汉杂居,男女交易,士农乐业,盐茶通商。思茅厅,五方杂处,仰食茶山”[19]。本处从风俗的角度对普洱茶在普洱府百姓生活中的作用均作了简介,从中可以看出,普洱茶不仅是当时通商贸易的主要经济作物,还是边疆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尤其是在思茅厅,普洱茶成为了当地百姓的衣食之源。卷二十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铆于莽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此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20]。本处对六大茶山的得名及茶王树传说作了记载。道光《普洱府志》对普洱茶的记载甚为详尽,当为史志文献中最详细者。

光绪《普洱府志》:该书对茶税进行了记录,卷十七载:“《大清会典事例》:雍正十三年,题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简,重四十九两,征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饬,发各商行销办课,作为定额造册题销。又,乾隆十三年议准云南茶引,颁发到省,转发丽江府,由该府按月给商赴普洱贩卖,运往鹤庆州之中甸各番夷地方行销,其稽查盘验,由邛塘关金沙江渡口照引查点,按例抽税。其填给部引赴中甸通判衙门呈缴,分季汇报,未填残引,由丽江府年终缴司”[21]。记录了雍正十三年(1735)和乾隆十三年(1748)朝廷征收茶税的情况。卷十九载:“《思茅厅采访》:茶有六山,倚邦、架布、嶍崆、蛮砖、革登、易武。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圆饼。其叶之少放而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紧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人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月天。其固结而不解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22]。该处所载为引用《思茅厅采访》的内容,与阮福《普洱茶记》中引《思茅志稿》所载略同,唯段首稍异。阮《记》所载言及革登之茶王树,而道光《志》则述及六大茶山之名,其后皆同。该处记载指出了普洱茶的一个重要品质特征“气味随土性而异”,还对“女儿茶”的概念进行了诠释,对普洱茶“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极易窜味的特也作了说明。

光绪《思茅厅志》:该书物产一节载有普洱茶相关记录,考其内容,与道光《普洱府志》同,或为抄录。唯结尾对《云南通志》、阮福《普洱茶记》、《思茅采访》三书中所载六大茶山之名称互异作了对比。

光绪《续修顺宁府志》:该书卷十三茶叶一条下载:“茶,旧《志》:味淡而微香,及思普各大茶山远甚,又其次者抵销行西藏古宗”[23]。顺宁府,治所在云南凤庆县,其管辖范围大约包含今天的保山南昌宁、临沧凤庆、云县等地。顺宁也是云南的重要茶区之一,该书所载“及思普各大茶山远甚”,认为顺宁茶的品质较之思普茶山稍显逊色,对普洱茶山所产普洱茶的品质作了肯定。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六十二载:“茶,属山茶科,常绿乔木或灌木,通常有五六尺之高。枝丫密生,叶披针形或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互生,质厚而滑泽。秋后自叶腋抽出短梗,上缀六瓣白花。雄蕊多花丝,下部相连成环,雌蕊一,子房三室,各室有一枚之胚珠,即茶果也,延至翌年初秋,始行成熟。但滇产茶树,均以采叶为目的而栽培之。此种植物,性好湿热,适于气候温润、南面缓斜、深层壤士、河岸多雾之处。我滇思、普属各茶山,多具以上条件,故为产茶最著名之区域。普洱茶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旧《志》引阮福《普洱茶记》云:所谓普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六处:曰倚邦(今五福属)、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今五福属)。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至载普洱所属六茶山,除革登、倚邦、蛮砖三茶山外,另举攸乐(今车里属)、莽披、慢撒(今麻栗坡属)之名,古今音微有出入,要之皆思、普沿边一带可断言也。元江、江城、景东、镇越、五福、佛海今亦以茶为大宗,猛板、猛戛、临江、麻栗坡亦出产。至于普茶之采收,均有当地专门术语。春季摘其嫩者谓之毛尖,经过蒸、揉、搓、烘焙等之手续,始行运市出售。至摘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曰芽茶,采于旧历三四月者曰小满茶,采于七八月者曰谷花茶;茶大而圆者曰紧团茶,其入商贩手外细内粗者曰改造茶,此采茶时之名目也。……普茶之可贵,即在采自雨前,茶素量多,鞣酸量少,回味苦凉,无收涩性,芳香油清芬自然,不假薰作,是为他茶所不及耳。普茶每年出产甚多,除本省销用者外,为出口货之大宗。车里、佛海等处,径有就近采制、装销,直售至逞罗、印、缅者,苟能推广改良,锡兰产茶不难抵制也”[24]。《新纂云南通志》所载,从植物学的角度对茶树作了全面介绍,分析了思普地区之所以成为普洱茶知名产区是因为具备了适合茶树生长的气候及地理环境,指出了普洱茶在华茶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对普洱茶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简介,首次从科学的角度对普洱茶的内含物质元素与品质优劣之关系作了说明。另外,还介绍了普洱茶的出口贸易以及如何让普洱茶抵制锡兰茶的设想。

民国《思茅县地志》:其“茶业”一节载:“思茅虽以产茶著名,境内旧无茶树,近有试种者于北城外及莲花塘各地植有一千余株,虽已成活,难于滋长,因此无人栽种。概由六山输入制造之法,先将老嫩抽捡出,然后用铜甑蒸软用布包而揉之,俟其干,乃用笋叶包裹,分细茶、粗茶两种。全境业茶之商号约十余家,制茶者约三十余人,每年月七八千担,在本境销售者不过数百担,其余均销本省及四川、西藏各地。其团体并无规章,不过藉以集会耳。将来种茶,以东南诸山为宜。县属为全省产茶著名之地,其实茶树全无。所产之茶均由普思沿边地域运输而来,另行釆制,但茶树在古时亦盛,因咸同间遭兵灾后被人践踏烧化,根株尽绝,人民依赖沿边五大茶山之茶运入,不事栽种。五年前,有人播种茶树,今已获有利,渐引起人民之注重,上年亦有人自购茶种播种者,此后若能由该县知事督率实业,员绅认真提倡,派人往延边茶山多购茶籽,分发民间,广为播种,则十年以后,该县茶业,不难恢复旧观。又,该县制茶各商均仍旧法,毫未改良,观其制法,诸多未善,每制一茶,分上中下共五等茶,混合制为一种,品质混杂,庄口不一,善好之茶,反被劣茶夺其香味。无怪外人多不喜,华茶销路日窄,此事非由商会指导得力,对于茶叶认真设法改良精制,各分庄口,勿得混杂,或集合商家,设一制茶公司,认真仿效西法制造,则香味必佳,不难广辟利源”[25]。该段记载对思茅县境内当时的茶树种植情况、种植历史、制茶方法、茶叶集散贸易情况及茶业发展现状及规划作了阐述,对研究民国年间思茅茶业的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国《宁洱县地志资料》载:“县属茶业一种,近已试种,约有万余株,色味亦佳,正待推广”[26]。记录了当时茶叶种植数量、品质及推广的情况。

民国《云南墨江县地志资料》载:“原有茶树株数:原有茶树二万八千株。新植茶树株数:新植茶树五百二十株。茶树种类:红茶、绿茶。产茶最多之地方名称及现状:城东中岳山脚、须立村、地塘(景星街)产茶最多,唯无增减。须立村之茶现为市口称绝。种茶人数:共十七人。栽培法:先耕地施肥,然后择种佳者,浸三四日点种,种后压土使实,覆以稻草、败叶等保护,新芽俟长七八寸,又行移种,俱在春季,三四年便可采摘。制茶人数及制茶法:制茶法以种茶人自行制造。先采摘,以甑蒸或锅炒熟后揉之成团,形成方形,即成茶叶。茶之种类及名称:种类分泗水、阳春、白芽、毛尖四种,名称墨江茶。产额、价值及运销地方:年产茶约五万三百斤,每斤平均价银三角,专供本境之用。再须立村气候土质胜于各处,惟无人扩张种类,大半荒置”[27]。本段详尽记载了民国时期墨江茶业的发展状况,从种植数量、种类、产地、从业人数、种植方法、制茶技术、产额及销售等方面均作了记载,从记载可知,民国时期墨江茶主要供应本境,鲜有外销;且当时茶叶种植并未得到推广。

民国《澜沧县造报征集云南通志资料》:其植物类下载:“茶叶为县属大宗特产,味极佳美驰名中外”[28]。寥寥数字,对澜沧茶叶给予高度肯定。

民国《景谷县地志资料》:茶业条下载:“县属大海,蛮冒,新村,勐麻,龙塘街,翁孔,秧塘为最宜茶之地。(茶农)共计一百余户。茶之种类,有春茶、二水茶、谷花茶,阳春茶。原有四十余万株,现有五十余万株,常年可产三十余万斤。春茶每斤价二角,夏茶每斤价一角,运销迤西一带”[29]。从记载可知民国景谷茶业发展的兴旺之势,已销售至迤西一带。

民国《镇沅县地志资料》:“茶业”条下载:“镇属原无茶树,自光复后,新植茶树一百三十余万株,均勐库绿茶。产茶以忠区为最多,现正继续提倡。恩乐城区、智区次之。种茶人数八百余户。栽培之法,先播种成秧,继蓄洞迁植,施肥,除草,用水灌溉。制茶人数约二千余人,制造用旧法。茶之种类,有绿茶、红茶二种,产额约一万三千余斤。价值每百斤十八元。运销省城、大理两处。无茶叶团体。镇属气候温和,城市适于种茶,现均荒芜”[30]。从记载可以看出,民国时期镇沅茶树的种植数量、区域、茶农均已达到一定规模,且已销往省城昆明及大理,另外还点明镇沅新种植的茶树为勐库引进栽培,说明当时镇沅的茶业已经相对发达。

民国《元江志稿》:其物产“生芽”条下载:“《台阳随笔》:普茶以倚邦、易武二山为最,近来元人购种遍植猪羊街诸处,其色香味不减普产,最佳者为生芽,即银尖,亦白尖,乃谷雨时所采之集,惜业此者尚用土法制造,人迪新机,我封故步,殊难望发达耳”[31]。该条指出倚邦、易武两山的茶为普洱茶之极品,元江人引进种植,品质亦佳,不足之处为制茶方法落后不能与时俱进。

民国《顺宁县志初稿》:书载:“滇茶昔推普洱为最,明清两代,尝贡诸宫中”[32]。对普洱茶的品质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到普茶入贡在“明清两代”,将普洱茶作为贡茶的时间提前到了明代。

民国《中甸县志稿》:“酥油茶”条下载:“酥油茶者,即以普洱景谷之茶,熬成浓液,倾入木桶……凡藏族男女僧俗,但一见酥油茶,即如见其父子兄弟夫妻师友,其胸中已自悦乐,若一入口,则其辛苦忧郁恐怖疑惑完全冰释,如饮我佛甘露焉”[33]。该条记载明确提到中甸藏民所饮之酥油茶即以景谷之茶为主要原料制成,深受当地藏民喜爱,说明了当时景谷茶叶行销之广。

民国《嵩明县志》:其卷十六茶叶一条下载:“惟邵甸之甸尾村,昔有寺僧种茶数十株.....芳春时,村人采取烹食,味颇佳,倘能扩而充之,兼得焙制之法,不难媲美景谷”[34]。该条记载同样指出了景谷茶叶之优良品质,成为茶叶制作标榜之一。

民国《路南县志》,该书卷一《云南路南县调查输出货物表》茶叶一项下载:“普洱县输入一千八百六十觔,思茅县输入四百八十觔,共计二千三百四十觔。每百觔平均价三十元”[35]。记录了普洱茶当时销售到路南的情况。

三、结语

从唐代樊绰的《蛮书》到民国云南各地的方志,普洱茶的相关记载散见其中,通过梳理文献可知,普洱茶从唐以前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清代的“一举成名天下知”,从西南极边之地走向中央王朝的中心,普洱茶的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

一是普洱茶从食品向商品、贡品的转变。唐代樊绰的《蛮书》,南宋李石的《续博物志》对普洱茶的记载还处于食品状态,为饮用品,尚未见有关交易的记载;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则明确提到当时茶叶已经用于贸易;说明到了元代,普洱茶已经成为商品;到了清代,普洱茶成为入贡朝廷的贡品,思茅厅每岁均要承办贡茶,而且乾隆皇帝经常以普洱茶赏赐外国使节,说明普洱茶已从寻从百姓家走向皇室,甚至成为国礼其身价亦非普通商品可同日而语了。

二是普洱茶在的制茶工艺从简单走向成熟。普洱茶的制作,从一开始的“散收无采造法”的无工艺到“采而蒸之,揉为圆饼。其叶之少放而嫩者,名芽茶”,“春季摘其嫩者谓之毛尖,经过蒸、揉、搓、烘焙等之手续,始行运市出售”的工艺成熟,乃至对不同季节茶叶的采摘、制作、命名及茶叶储存等要求里体现出来的工艺繁密,都让我们看到了普洱茶的蓬勃发展。普洱茶制茶工艺日臻成熟的背后其实也反映出商品经济推动和社会的进步。

三是普洱茶产地从“六大茶山”主产区向周边扩展。关于普洱茶的产地,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中有不同的侧重,有学者认为其产地为“云南省澜沧江中下游区域,包括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德宏等地州”[36]。而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则将普洱茶产地扩大到云南产茶的大部分地州。清代史志文献中明确指出“六大茶山”为普洱茶的主要产地,民国文献中则普洱各县区多已开始推广种茶,说明普洱茶的种植范围已经不断扩大。

四是普洱茶贸易日趋兴盛。从“雍正七年,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设总茶店以笼其利权。”对普洱茶贸易进行严加管控之外,到民国时期“普茶每年出产甚多,除本省销用者外,为出口货之大宗。车里、佛海等处,径有就近采制、装销,直售至逞罗、印、缅者”说明普洱茶贸易已经不在仅仅局限于国内一定区域,正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是普洱茶在民国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从民国的史志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思普地区的思茅县、宁洱县、镇沅县、墨江县、景谷县等地均开始了新一轮的茶叶种植推广,茶业成为各县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

六是普洱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缺少文化元素的注入,茶文化内涵不足。从史志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普洱茶在文献中多以食品、商品的角色出现,鲜有对其冲泡方式、冲泡技艺、茶事品饮、文化内涵的相关记载,未能引起文化群体的关注、参与及研究。较之龙井、乌龙等名茶所形成的茶文化而言,显得不足。

总之,普洱茶是中国茶里的一朵奇葩,由于其产地在云南西南边陲,历史上因交通不便及商品贸易发展落后等种种原因,致使其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鲜为外人所知,以至于茶圣陆羽在著述《茶经》之时尚未得知世间尚有此茶。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普洱茶已经走向世界,从文献中回顾普洱茶的历史,能让我们加深对普洱及普洱茶的进一步理解与认识,对普洱茶及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产生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思茅茶山普洱茶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 of Hemiphyllodactylus(Reptilia: Gekkonidae) from karst landscapes in Yunnan, China, highlights complex conservation needs
收藏普洱茶对市场供需量的影响
广东茶业(2019年2期)2019-06-18 10:24:22
快乐茶山行
茶山谣
心声歌刊(2018年6期)2019-01-29 02:35:28
思茅山橙根中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万亩茶山 十里飘香
红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22
区长陈奇调研思茅区综合档案馆建设
云南档案(2018年3期)2018-01-24 15:43:18
普洱茶叶加工大赛
小主人报(2015年1期)2015-11-06 06:53:59
茶山烟云
文化交流(2015年4期)2015-04-10 07:42:33
思茅区总工会:成立区职工文学艺术联合会
时代风采(2015年1期)2015-03-12 20: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