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教研模式的园本实践与思考

2020-12-10 06:50倪华成芳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保教园本教研组

倪华 成芳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有力抓手,是提升幼儿园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深度实施以来,对园本教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园在传承已有积淀的园本教研文化的同时,结合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不断分析了解园本教研现状,聚焦教育现场,凝聚团队智慧,深度开展研讨,寻求问题解决策略,构建出适合我园教师专业发展的S-T-A-R教研模式,提升了园本教研的效率。

一、S-T-A-R教研模式内涵

S-T-A-R模式中的S是指现场(Scene),即教育活动情境。教育实践现场是园本教研主题产生的源泉。深入现场将教师们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捕捉聚焦成教研的基本问题点。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随机蹲点蹲班,观察与聚焦基本教育实践、找准问题、生成教研主题。教研内容来源于教师们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或困惑,教研负责人基于问题的解决,制定并形成自下而上的教研计划。

S-T-A-R模式中的T是指团队(Team),即教师研究共同体。我园教研团队中年龄层次不同、经验水平不同,目前形成ABC三个层次结构:A是代表优秀的教师,B是代表有熟练经验的教师,C是指工作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在教研中我们将教师资源最大化利用,形成同年级教研组的ABC模式。为发挥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团队组合还可形成跨年级组的ABC模式,通过团体的力量差异组合、有效融合,切实解决一日保教活动中的问题,保证每次教研的有效性。

S-T-A-R模式中的A是指行动(Action),是指将学习、实践、交流、反思融为一体的行动教研。在教研组拟定好教研计划后,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同时辅助自我学习,不断提升理论储备;结合主题与本班实际情况进行探究实践,和幼儿一起寻找优化策略;最终将自己实践中的做法、经验、收获记录下来,形成本班及本组的展示和交流成果。以实践带动教研,以行动促进反思。

S-T-A-R模式中的R是指结果(Result),即教研形成的观点、结论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与成果。在教研结束后,应直接将结果运用到一日活动中进行再实践、再反思,做真正实用的教研。

由此可见,S-T-A-R园本教研模式是一种聚焦教育现场、基于实践问题、凝聚团队力量,通过实践行动反思,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有效教研模式。它对提高教研效率,改进保教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S-T-A-R教研模式的园本实践

1.聚焦现场,发现确定教研主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学期初各班重新审视班级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邀请园长、业务园长、教科研组长及蹲点行政进班观摩,发现生活环节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诊断性建议,形成初步的文稿,以PPT形式进行大组汇报。

如小一班发现班级幼儿在园很少大便,小便的幼儿用纸的习惯也不是很好,于是他们进行了“我会擦屁屁”生活活动;小二班发现幼儿用餐习惯方面的问题,很多孩子挑食,吃饭后不能保持桌面清洁卫生,幼儿还特别不爱吃菌菇,于是他们进行了幼儿饮食习惯方面培养的生活活动;中二班教师发现每次幼儿在盥洗时总是会花很长时间,有的幼儿在盥洗室玩水,会出现幼儿衣袖潮湿现象;中三班在活动中发现班里大部分的幼儿不会系鞋带;中五班在幼儿午睡环节进行了跟踪调查,班里总有几个孩子不睡觉;大四班的教师在区域游戏中发现班级幼儿收拾玩具的习惯较差等。汇报完毕后进行集中教研,将教师们在生活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捕捉聚焦成教研的基本点。将相同的问题进行归类,确定了如厕、用餐、穿衣、物品整理、午睡五个环节作为本学期重点研讨的生活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活动。

2.团队互助,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课程游戏化六大支架的支架4中指出:用课程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于是,教师们从儿童入园独自进入活动室开始,餐点、饮水、如厕、穿衣、叠被、用具整理等所有的生活环节尽量用课程实施的视角去对待。生活课程确定方向后,教师进行实践调整。在此期间教研组通过先进班级一日活动的观摩,重点观摩班级的生活活动,以ABC三种类型教师跨年级组的形式进行跟踪。

如大一班A教师(优秀教师)+中一班B教师(成熟教师)+小一班C教师(青年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入园阶段,A教师观察该班级主班教师在生活活动中的教育行为,B教师观察该班级配班教师的教育行为,C教师观察该班级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行为。通过深度跟踪观察,发现该班级入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最终将该班级一日活动中所有的生活环节进行解读和分析。在必要生活环节中,教研活动时还邀请保健教师和保育员参与,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分析原因。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教师的互帮互助及专题大教研将问题向纵深研究,发现新的教研生长点,激活教师理念的碰撞、行为的更新,使教师理念明晰化。

3.行动教研,注重学研用结合

我园根据前期教研活动基础及现状,申报了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幼儿园‘微主题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并嘗试将生活活动课程与课题相结合。将基点上纵深研究的教研问题转换、提升,探寻教科研一体化,让教师对理念、行为及经验进行重组。

(1)多维度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为教研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必须理论先行。在确定生活活动教研主题的基础上,大教研组进一步引导全体教师解读《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镇江市一日保教常细则》等,充分了解生活活动的内涵与价值。启动每周一次“读书沙龙”活动,重点研读《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一书,为观察幼儿、解读幼儿提供思想理念以及技术上的保证。同时还邀请专家来园指导,做专题讲座。从不同角度与路径,丰富理论,提升专业素养。

(2)多形式研讨。除了大教研模式,教师还可自由组合,形成年级组小教研,相同主题班级组成共同体教研组,或自愿2~3人组成微教研小组。以生活活动主题建立研究载体,通过“三关注两反思”的行动方式,即关注原行为、关注新行为、关注新观念,反思与同伴的差距,反思行为与理念的差距,开展研讨活动。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让教师逐步理解了生活活动与一日活动“真融合”的意涵。

(3)多层面辐射。各个专题教研组通过组内分享、遴选推优,将优秀教研成果通过园级教研活动向更多的教师辐射推广,扩大成果的受益面。我们还本着开放共享的心态与片区内姐妹园分享交流。

通过观摩、跟踪、观察、诊断、研讨,教师的理念不断更新,观察能力、反思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幼儿的餐点、饮水、如厕、穿衣、叠被、用具整理等环节也更加有序。

4.运用成果,回归反哺保教实践

理念落地,必须回归实践。观摩研讨中,教师们发现点心环节出现了消极等待现象,大家提出一名教师组织点心,另一名教师及时组织手指游戏或引导幼儿自主服务的方法;盥洗环节中,部分幼儿未学会“六步洗手法”洗手,未做好餐前清洁工作,教师建议使用便于幼儿理解的卡通洗手步骤图,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引导幼儿学习洗手步骤。教研的目的是促进幼儿一日保教常规的改进和优化,各班教师将本班形成的经验成果在全园进行推广,促进了生活活动组织实施的优化,形成良性了循环。

三、S-T-A-R教研模式的实践感悟与反思

S-T-A-R教研模式实施以来,大大改变了以往只教不研或空洞教研的状况,教研的模式更贴近幼儿的一日生活,教研内容能与教师当前教育实践的需要紧密结合,能够看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研究过程中不再只局限于说说,重要的是将教师的见解记录、整理并总结落实到行动中,讨论中教师充分展示自己已知的理论、经验,说出自己的困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解决问题求实创新,然后再根据实践的反馈,作出下一步行动的决策。教师成为教研的主动者,激活了教研的氛围。

在S-T-A-R教研模式的实施中,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如何能够让教师从追求理念形式的新颖到注重理解内涵的深度?如何做到持续激发教师的教研活力与动力?以及如何让教研点之间的关联性和推进性更强?这些都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索。

猜你喜欢
保教园本教研组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荷兰0~4岁婴幼儿保教质量评估和提升项目及启示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改进方法
幼儿园半日保教工作细则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起底园本课程实施中的“碎片化”现象
浅谈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