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章莹姣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3)
原发性肝癌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机。目前,临床上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通常采取介入性治疗的方法。传统的护理模式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规范性,有关科室之间的合作缺乏协调性和连贯性,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整个诊断和治疗的流程并不了解,患者通常情况下处于被动地位,严重降低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甚至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出现浪费有限医疗资源以及增加医疗费用的情况[1]。临床路径护理模式的实施,具有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全面化的优势,对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护理效果更加确切[2]。
择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08例,本次研究的时间在2018年9月到2019年9月,将所有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5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为44到76岁,平均年龄(55.12±6.68)岁;实验组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为44到80岁,平均年龄(55.84±6.27)岁。纳入标准:①经过患者体征、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和病理学的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②所有患者符合介入治疗的指征。排除标准:①肝、肾、肺等重大器官疾病;②并不配合治疗。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加强对于患者的体征监测,协助患者做好术前检查,并做好术后的宣教工作;实验组行临床路径护理:
①建立临床路径护理表:根据科室情况,制定临床路径护理表,具体包括:护理服务的内容、时间以及目标等,将时间轴作为横轴,纵轴包括:术前检查、健康教育指导、饮食护理、活动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②护理措施:入院当天,护理人员介绍医院周围环境和设施,准确评估患者的患病情况,介绍临床路径护理表的目的和意义;入院第二天,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对于出现不良情绪的患者来说,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术后第1d,监测患者体征变化,鼓励患者下床缓慢活动,告知患者按照低脂、易于消化的进食原则,加强营养以及疼痛的护理指导,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止痛泵;术后第2d,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如:饮食和穿衣等,观察患者肠道以及腹部功能的恢复情况,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康复护理;术后第3d,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心理状态,给予术后康复训练的护理;最后,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告知患者下次复查时间以及出院后的护理要点;③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模式期间,责任护士每天对于完成的项目,打“√”标识,未完成打“×”。护士长对于每天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于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和讨论,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尿潴留、肝区疼痛、胃肠道反应以及穿刺部位出血。
本次实验过程中,借由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如果结果显示P<0.05,则可以判定本次实验存在十分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51例(94.44%),对照组43例(79.63%),卡方值=5.252,P值=0.022,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例(1.85%),对照组7例(12.96%),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卡方值=4.860,P值=0.027。
对于肝癌患者,临床上采取介入治疗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势,但是术后可能发生并发症,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给予护理干预十分重要[3]。常规护理模式缺少相应的计划性和规范性,主要是根据医嘱严格执行护理方案。临床路径护理方案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制定科学而又合理的护理方案,细化护理工作的每一项护理环节,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系统的护理指导[4]。得出结果为: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51例(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43例(79.63%),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例(1.85%),明显低于对照组7例(12.96%),P<0.05。充分显示出,对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采取临床路径护理的措施,安全性较高,利于满足患者护理需求。
综上所述,通过行临床路径护理,对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