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琳,叶云云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等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寂静。精神病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在异常心理支配下,患者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攻击性[1]。通过服药可以改善患者情况,而一定停止用药,患者又会表现出典型病症。并且患者由于认知存在异常,很难确保用药依从性。因此在精神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会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正确用药,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以8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言语沟通及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n=40,言语沟通和心理护理)和对照组(n=40,常规护理),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1.36±3.46)岁;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1.41±3.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日常生活护理以及用药指导。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沟通以及心理护理,详细内容如下:(1)言语沟通。精神病患者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选择安静的环境,避免患者产生应激反应。护理人员要尽可能排除病房周围的噪音,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在交谈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时刻面带微笑,提供给患者安全感。谈话内容避开患者的隐私,要尽可能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进行交谈。如果患者对谈话内容表现出抵触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调转话题方向,避免引起患者心理不适,这会对患者的依从性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护理人员要表现出对患者的支持和鼓励,表现出对患者的认同,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当患者表现出积极行为时,给予良好的反馈,对患者产生正强化。拘束、严肃的环境很容易激发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避免采用指令性的言语,依据患者的特点,调整沟通时的语气和态度[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这样才能赢得患者信任。护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及专业的护理技能,这样才能提供给患者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精神病患者对外界环境和事物较为敏感,想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面对患者保持最大的耐心,采用亲切的态度让患者感到安全。护理人员还要积极主动的联系患者家属,让家属多看望患者,对于患者来讲,家人的支持和关爱是非常重要的。当患者情绪有强烈变化时,可以将药物和心理干预相结合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采用MOAS评估两组患者攻击行为改善情况,包括对他人攻击、自身攻击、对物品攻击以及言语攻击。分值越低,患者攻击性越弱。
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设定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对他人攻击评分为(0.44±0.13),低于对照组(1.97±0.82),P<0.05(t=11.6551,P=0.0000);研究组自身攻击评分为(0.23±0.06),低于对照组(0.76±0.69),P<0.05(t=4.8397,P=0.0000);对物品攻击评分为(0.39±0.18),低于对照组(1.46±0.73),P<0.05(t=9.0007,P=0.0000);言语攻击评分为(0.34±0.22),低于对照组(1.38±0.56),P<0.05(t=10.9322,P=0.0000)。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病发病率也不断提升。精神病患者往往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也正是因为心理方面的压力导致患者的认知出现偏差,进而表现出相关病症。如果无法得到家庭、朋友以及社会的支持,患者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3]。因此在精神病患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自身态度,避免对患者产生刺激,加重患者病情。良好的语言沟通能打开患者打开心结,增强患者自信心。由于患者认知混乱,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通过良好的态度让患者感觉安全,激发主动倾诉的欲望,从而释放自身的心理压力,这对病症的改善有着极大的帮助。而心理干预可以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让患者可以打开心扉,面对他人和社会。护理人员尤其应当让患者家属参与其中,让患者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关爱,从而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治疗和护理。此外,护理人员还要不但提升操作技能和责任意识,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从而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帮助患者稳定精神状态,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本次研究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言语沟通及心理护理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攻击行为(P<0.05)。综上所述,针对精神病患者采用言语沟通及心理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攻击性,促使患者维持正常的精神状况,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