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内政治文化是指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组织间的政治信仰、政治认知、政治作风、政治规范和政治价值,包括党内价值文化和党内行为文化。延安时期党内政治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独特的政治精神与政治文明,主要表现为科学、革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政治认知;廉洁、为民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行为文化;团结、严密的组织文化和严整、严密的制度文化。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内涵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提出
2016年10月下旬,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这是党第一次正式提出“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这指明了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的关系,从战略高度上表明了党为什么要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此次会议还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2]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党内政治文化,也指出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这是党作为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执政党在探索党的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理论突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深刻指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他认为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吕梁革命老区时,再次强调要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十九大上,党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从指导思想、文化底蕴、历史源头、主体成分、独有特质等多重维度,深刻阐释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构成,在后来的研究中被视为党内政治文化的“五要素”。“五要素”分别指向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指导性、继承性、革命性、先进性以及党性。从中可以看出,党内政治文化虽然也是属于文化亦或政治文化的范畴,但其实是区别于一般的文化或政治文化的,具有更强的政治性和浓郁的政党特色。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界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性质,是一种好的、优秀的、革命的、先进的、具有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事实上党内存在一定的糟粕,但这不属于文化,更不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一部分。相反,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这些糟粕的存在,我们才要倡导构建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同党内的糟粕做斗争,缔造一个更干净、更纯净、更先进的党。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限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边界。糟粕不属于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内存在的庸俗、腐朽的现象,党是旗帜鲜明的反对的。这不仅是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边界,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研究的边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开启了党内政治文化研究的热潮,自此,各种政策宣传、学术研究的文章开始井喷。
二、黨内政治文化的内涵
“党内政治文化”的事实存在虽然从建党伊始就有迹可循,它的产生从有自己的文化标识,即建党开始。但它毕竟是一个近几年才提出的当代概念,目前学界没有能被广泛接受的统一的定义。虽则如此,人们还是可以感知党内政治文化:第一,它客观存在;第二,它产生于党的实践;第三,它是党内经验的升华总结,被全党广泛认可。
对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定义,首先得明确其研究范式。从研究范式上来看,学界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是基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范式来进行的。西方的“政治文化”理论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理论,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有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这时政治文化只是作为一个概念出现。近代以来,诸如霍布斯、阿尔蒙德、马克思·韦伯等人就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的政治文化也提出了严密的研究理论。对政治文化的研究,更多学者倾向于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的定义。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3],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4]。也就是说,政治文化研究的是心理和价值取向。倾向阿尔蒙德的学者们大多从个体心理因素、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认识等角度切入,分析政治结构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如此,政治文化便囿于政治制度的主观范围之内,分认知、情感、评价三部分,虽然有点学者对此进行了发散补充,但依然是从主观观念的层面来探讨政治文化。另一种观点以伊斯顿为代表,他们从客观或制度的角度,认为政治文化是制度化的行为模式。这种看法将政治文化的研究从观念层面扩展到了实践层面。本文认为,政治行为也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一定的行为会形成一定的思想认识,一定的思想认识又会能动的反作用于一定的行为,经过长期的循环和反复的经验总结,最终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总结。这从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对象和党内政治文化的关系上也略见一斑。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产生于主体对象的实践之中;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不断规律化、系统化并反过来指导主体对象的政治活动及政治行为。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应该既包括党内价值文化,也包括党内实践文化。党内价值文化指党的理想信仰、指导思想,党内实践文化指党在实践中的行为作风、体现出来的组织状态以及最后形成的制度体现。
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进行定义,还需要从主体对象上进行限制。从主体上,政治文化的主体包括特定的社会中的所有社会成员,而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及全体党员,较“政治文化”的主体范围小。由此,本文认为,党内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政党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与政治生活之中形成的相对统一、稳定并被内化于党的各级组织及全体党员之间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等,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想、政治立场、政治修养、政治制度等方面,其外延构成包括党内价值文化和党内实践文化。
三、延安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
尽管党内政治文化具有继承性、延续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是有其特殊性的,这个特殊性体现在每一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具体的外延不同,呈现出该时期独特的特征。延安时期指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 到1948年3月东渡黄河、离开陕北, 史称“延安十三年”,被公认为党在民主革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党的现实状况就是党还处于带领人民走向独立的进程中,尚未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全国政权。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指导,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局面,逐步走向成熟。延安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就是指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十三年间的党内政治文化,其价值文化外延指科学、革命的信仰文化,实践文化外延则包括廉洁、为民的行为文化,团结、严密的组织文化和严整、严紧的制度文化。
延安时期,出于历史与现实、社会与自身的多重考量,党中央要求全党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形成了党内科学、革命的信仰文化。理想信仰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首先,党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这是党的最高纲领。党公开表示:“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5]。心中有信仰,脚下有方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将其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逐步形成毛泽东思想并确立为全党旗帜。同时,党立足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中华民族的根本立场,立足民族大义、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把全党的思想和实践统一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1947年10月17日,毛泽东给佳县县委题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伟大题词,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给县一级党委题词,展现了毛泽东同志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爱护,也表达了对全党养成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立场的要求。最后,党塑造了党员的“先锋”品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为了实现党的政治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壮大党、更好的领导党员和群众、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一个有一个的胜利,党培养了共产党人忠诚、勇敢、担当、奉献、无畏的优良品格,这是党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坚实保障。
延安时期党中央通过对党员行为方式的规范和管理,使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增强了自律意识、群众观念和廉洁意识,形成了廉洁、为民的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映了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毛泽东《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批判了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是党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形成的标志。密切联系群众,要求党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深刻体察群众疾苦并着力解决,使人民群众的心和党始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延安时期,党是密切关注党群关系的。农民对公粮征收有意见,党就发动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精兵简政,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家里的劳动力参军无力耕田,党就帮助农民耕田,拥军优抗,最大程度上给予后方群众生活上的帮助以及精神上的荣耀。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鼓励党内同志大胆表达、相互批评,表明了党坚持真理,勇于、敢于修正错误的优良品行。党不断提醒广大党员干部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即便是取得了突出业绩的劳动英雄,也要“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6]。
延安时期,党高度重视厚植党内团结统一的组织文化。团结是党能够长久维持力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组织原则上,党按照俄共(布)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形式建党,遵循严密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全党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式领导。组织层次上,党形成了基层、地方、中央三个层次;从党员角度,七大党章对党员的基本条件、党员发展、党员权力和义务都做了规定。重视党内团结的第一步体现在明确的反分裂、宗派主义,与反面错误思想做斗争,通过整风运动有力的肃清、遏制了党内不团结思想。其次,通过看齐教育,使全党团结在中央的周围,维护党中央权威,重视和强调全党思想、行动的统一。“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有了偏差,就喊看齐。”[7]延安时期,党在全党的看齐教育培养了党员干部的看齐意识,不断地提高了全党维护党的团结的自觉性,收到积极效果,是全党能够始终紧密团结在中央周围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党通过强调党性,增强党内团结。“今天巩固党的主要工作是要求全党党员,尤其是干部党员,更加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8]延安时期创作的红色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被全党传唱,至今流传,侧面看出了当时全党对团结的重视。对党内团结的夯实,保证了党的事业的胜利。
严整、严谨的制度文化。延安时期,党颁布了一系列党内法规,有效的协调了党组织、党员之间的关系,规范了党员的行为。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七大党章是延安时期党的经验的高度总结,既规定“党的纲领”又规定“党的章程”。纲领表明了党的性质与理论,说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党章规定了党的宗旨、党内组织与党员义务权利,对全党党员有约束作用。党还颁布了包括党内组织法规、党内宣传教育法规、有关党员和党的干部的法规、党的纪律法规、党的军事法规以及其他法规共计6类45条党内法规,法规章程逐渐规范化,初步形成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一时期,党确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和實践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这是延安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经验;党开始探索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塑造了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和严格的干部选拔制度,克服了战争条件下的山头主义和分散主义的倾向。此外,党通过党纪约束党员言论行动,强制党员自制、自律。有了严格的的制度,还要保证制度在全党的无差别实施,才能维护制度的庄严、不可侵犯。以当时震惊全国的“黄克功案件”为例,黄克功虽然是经历过长征、勇冠三军的红军将领,当他违反法纪、肆意夺去无辜的生命的时候,一身累累功勋也不能让他逃脱党的制度的制裁,终被公审枪毙。对制定出的各项制度彻底地、无保留地贯彻实施,营造出了延安时期严整、严谨的党内制度文化。
正确的道路,不外乎吸取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延安时期党内政治文化是进步的、积极的,其内容涵盖面广,包括信仰、作风、组织、制度四个方面,这是党在革命时期留下的宝贵科学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注 释
[1]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6.
[2]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6.
[3]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M].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6.
[4]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M].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4.
[5] 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142.
[6] 杨忠虎、张用建主编.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76.
[7]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7-298.
[8] 中共党史学习文献简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1982:330.
作者简介:刘娟娟,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学生,硕士在读,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