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混合式专题教学模式与效果研究

2020-12-09 05:30李艳萍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关键词:混合式效果

摘 要: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采取混合式专题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相辅相成中去发现自己的社会担当。它以平台和课堂为依托,把政治认同、理论认可、情感共鸣贯穿在线上平台搭建和线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改革促进《基础》课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思索中探求真理,在体验和行动中感悟人生。

关键词:混合式;专题教学模式;效果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依靠技术优势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模式,它采用“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的着眼点不同,专题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基于教材内容又高于教材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整合,专题教学条理性更强,并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中相对滞后的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混合式专题教学探索是落实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亦是顺应教育信息化趋势的尝试性改革,有助于《基础》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功能的发挥。

一、《基础》课混合式专题教学设计的总目标

作为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因此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从知识目标上来讲,要求大一新生牢固掌握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道德、革命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法律相关内容;从能力目标上来讲,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慎思笃行的能力、求真求善的能力以及守法护法的能力;从情感目标上来看,引导学生进行理论认可、政治认同,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思索中探求真理,在体验和行动中感悟人生,从而提高新时代下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勇于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做时代新人。《基础》课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实现“情感的共鸣”,也就是要给予能力的培养基础之上让学生能与老师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得到共鸣,深刻理解个体的自我与集体的社会、国家、民族之间的情感维系与力量传承。

总之,在线上线下的总体设计中,学生需遵循一个要求要求:一个人必须首先是个体和群体中的存在,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相辅相成中去发现他的社会担当,最终实现成为自己和奉献自己的辩证统一,在奉献自己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完整的人。

二、《基础》课混合式专题教学的总体思路

以新教材依据,《基础》课混合式专题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

(一)宏观上来讲,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课的中心环节,把政治认同、理论认可、情感共鸣贯穿在线上平台搭建和线下教学的全过程。第一,从教学组织上来讲,线下重理论储备,线上重现实反思。线下教学通过面对面授课针对各专题中的理论重难点进行系统讲授和讨论,线上教学通过人机互动围绕章节重难点内容一方面进行案例佐证、储备和反思,另一方面进行理论深度拓展和作业答疑,最终为课程预习和课后教学反思提供保障。第二,从课程学习上来讲,线下重理论目标达成,线上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达成。理论的学习枯燥无味,需要学生更多的自律和他律,因此在线下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基本理论、基本观点进行讲授,做到现场答疑。线上教学主要是运用大量鲜活真实的经典案例和相关理论知识针对课堂所学理论进行深度拓展和情感认同。第三,从教学环节上来看,线上课前重预习,线下课中重讨论,线上线下课后中深入解读。课程前,加强对课程目标和大学生学前知识储备实际情况进行考评,在学生知识储备基础上调整课程目标;课程中,加强对教学进度和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评,在学生知识掌握基础上调整教学计划和改进教学设计;课程后,加强对教学目标和大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评,在学生效果基础上衡量教学目标达成度,以期形成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为一体评价机制。

(二)微观上来看,平台内容设计以专题为区分,各专题围绕基本信息、单元学习、课程活动、随堂教学、精彩课堂讨论等五大部分展开设计。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基本信息、课程导学信息;单元学习部分考虑到思政课的特殊性,内容布局围绕2018版新教材按章节目录和2019年教育部社科司专题教学指南进行设计,共计16个专题。每个专题包含单元导学、单元资源和单元活动三部分。单元导学主要是介绍该章节教学内容的ABCD式目标;单元资源主要包括電子教案、电子讲稿和PPT、推荐阅读和推荐书目;单元活动主要包括各种案例讨论及理论、实践作业,具体根据教学内容会有局部调整。课堂活动部分主要是依据各单元教学内容的差异化进行视频教学、案例分析、作业答疑、研究教学等。其中随堂教学主要在绪论部分“做时代新人”开展,精彩课堂讨论设计围绕《基础》课重大的具有价值引领意义的议题展开。

三、《基础》课混合式专题教学主要采取的措施

(一)采用ABCD式教学目标,导向性更强。教学目标撰写的规范与否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本次教改中项目组引进了“ABCD”式的教学目标撰写方法,这种ABCD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源自西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A指的是Audience(主体)、B指的是Behivor(行为)、C指的是Condition(行为条件)、D指的是Degree(行为的表现程度)。这种包括教学主体、行为、条件和标准四要素在内的方法被简称为ABCD型式。能够在讨论后总结出正确处理人生问题的立场、观点和几种方法。”其中A是主体学生,而口述、背诵、举例说明、鉴别行为都属于Behivor行为,十分钟、五分钟等时间限制则属于条件Condition的范畴,强化了学习行为要达成的必需条件,Degree行为表现程度则包含行为所达到的结果。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分层教学,所达到的程度也可以进行程度的区分。可以说,ABCD式的教学目标用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目标,对学习主体、学习行为、学习条件、学习程度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清晰。

(二)设置推荐阅读和推荐书目,拓展知识深度和宽度。在学习单元各章节中设置推荐阅读和推荐书目。其中推荐阅读主要是针对每章的教学重难点进行理论文章和视频案例的同类大剂量推荐、上传,使学生在同一个问题的学习中有更加自主的选择学习;推荐书目主要是在每章讲完后针对学生最容易疑惑的相关社会现象和理论问题进行拓展阅读,通过与学生的微信后续沟通,发现效果很好。以专题1“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例,推荐书目围绕“人”、“梦想”、“智慧”、“学校”等主题词展开,使学生能够在新旧时代的比较中反思“二个前所未有”、“三个意味着”、“五个是”,进而精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阅读经典、时政追踪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求真求善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弹性设置,强化学生学习的深度体验,最终实现课程本身价值引领的作用。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混合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做导演、做演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在专题十二“在实践中养成优良道德品质”和专题十五“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部分,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道德、法律理论问题,拍成小视频并进行线下表演。这种“以身试德”、“以案说法”的方式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与线上平台相结合,通过情景剧拍摄、主题活动展示参与等方式进行,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情景剧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新媒体、新手段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到了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四、《基础》课混合式专题教学主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基础》课混合式专题教学建设主体性、灵活性鲜明,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单一化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按照中央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依然是课堂教学,但线下课堂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被动接受的情况,进而导致倦怠感,而线上课程更容易让“人人拥有麦克风”,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更有容易被调动,从其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其次,《基础》课混合式专题教学建设针对性更强,凸显了教师教学的个人特色,赋予了《基础》课教学更加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基础》课作为大一新生最先接触的思政课,教学氛围的特征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后续课程的认识和接纳度。线上平台赋予了教师彰显才华的载体,突出了教师个人的理论审美能力,这些个性化色彩的特征使得《基础》课理论性和趣味性结合,更富有朴素、真切的感染力。

再次,《基础》课混合式专题教学建设有利于课前高效预热、检验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互联网人机对话的讨论区和在线检测、问卷调查等网络手段,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的平等参与概率大大增加,并对学生没完成的学习任务、不达标的学习内容进行督导和提示,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提升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在“关于升达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混合式专题教学的调查问卷”(2020.9)中,关于“你是否赞同《基础》课教学以后继续采用混合式专题教学的形式?”的调查,76.33%的同学明确表示了赞同。

最后,《基础》课混合式专题教学建设以情感目标为归宿,强化了学生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可。《基础》课混合教学改革最终是要坚持“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在人生观、理想信念以及中国精神、道德修养等内容的教学中,平台上大剂量的鲜活案例能够通过情感渲染增强理论的转化力和说服力,增强了学生责任感、使命感,情感共鳴得到初步鼓舞,对中国特色“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最终起到政治认同,这是最重要的也是传统教学最难解决的问题,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得到初步体现和落实。

总之,《基础》课混合式专题教学建设实效性更加突出,通过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专题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学生学习的场景性、体验性、针对性更强,更真实的反映了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深度,体现了学习考核的过程性。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这种改革对于师生双方来讲,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参考文献

[1]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2] 郭美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运用慕课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作者简介:李艳萍(1983-),女,河南洛阳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希腊哲学和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本项目为郑州市2019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项目编号2019-SZK-02)中期成果。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效果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混合式”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浅议“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物联网中MAC协议的研究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