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俊
摘 要 教学实践的创新需要依赖教学理论的指引,面对层出不穷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要选择能够和教师自己教学风格相匹配的理论确非易事。究竟何种理论才更加贴近新课程改革的思路,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理念恰恰符合它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翻转课堂”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本质上就是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谓“混合式”教学理念就是以Blended-Learning为标志的“混合式”教育思想(即一般所认为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也就是把传统教与学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
近年来,随着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不断引入国内,国内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当属时下热门的“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迅速风靡全球,关键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人们以新的教学观念,其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课前学习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视频”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深度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知识结构的生成呈现一种动态且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随着即时通讯工具(QQ、微信)和在线论坛(百度贴吧)的日益流行,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开始变得十分便捷,这也为翻转课堂的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下面笔者通过一个简单实例来说明一下实际的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对基本概念没有了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任务探究,探究的途径就是百度百科(贴吧),了解之后,学生用手机把自己的想法和疑惑通过录音或录像的方式直接记录下来,通过微信发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笔者选取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的一个小知识点(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作为实验对象,在自己所教的班级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模拟实验。根据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其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从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作为史实来学习,其实并不困难,但是要把史实归纳概括为特点,确非易事,这就涉及到更高层次的知识内化,教材的简单叙述显然无法达到这个层次。此外,大多数学生的初中知识是无法自然地“嵌入”到高中的知识结构中去,初中的知识结构大多是感性的、分散的和缺乏逻辑关联的,学生甚至无法清楚地界定相关历史名词的基本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史实的学习,以往的教法也过于刻板,仅仅满足于对知识本身的记忆,这显然有悖于“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笔者看来,对史实进行机械的记忆并不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建构活动,学生需要有一种探究历史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史实是已经被建构好了的旧知识体系,而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新知识体系,是可以被学生主动建构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单纯的知识学习变成富有创造性的意义建构呢?学生通过“翻转课堂”能否真正掌握一种自我探究问题的能力呢?而翻转学习的独特性就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探讨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关系,而在过去,这个史实的复述以及逻辑关系的推导,都被教师越俎代庖了,因此,应该重新把这个探究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身处网络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完全可以借助百度百科来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在具体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检索“汉朝”这个词条,来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百度百科有专门的分类),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笔者在课前没有提供任何暗示给学生(建构过程不受教师影响),只要求学生检索完之后,用语言将自己的所思所惑和制度变化的过程完整地复述出来(用手机记录音频或视频),如果自己还产生了其他的思想火花也可一并记录发给教师。经过整理,大部分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
(1)三公九卿制,我能理解,在讲秦朝的时候,老师说过了,它的作用很大所以被沿用到汉朝,但是汉武帝这个人不了解,它为什么不重用三公,那三公做什么?
(2)三公九卿制是上节课的内容,它就是古代的政府,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不是很好吗?
(3)皇帝重用的那几个人好像一点都不出名,皇帝怎么会重用他们?
(4)尚书令和中朝是什么机构?那三个人都当了什么官?
(5)中朝做什么,外朝又做什么?为什么加强皇权就要用中朝?用外朝不行吗?
从学生的反馈来观察,经由百度词条延伸出来的子问题,比教材里面所呈现的内容要丰富许多,而且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检索主词条以外的相关词条,在课前产生的疑问也会比课堂上多一些,带着“自己的问题”,再借助教师,进行自我的有意义的建构训练,将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深层次的认知能力,这也是“混合式”教学所强调的一种动态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基本已经达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在微信群讨论过后,教师将最具代表性的“问答”做成课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课上,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下转第39页)(上接第35页)的想法组成一连串完整的历史逻辑就可以了(这个过程也可以交给学生),整堂课结束之后,师生建构的结论就是:汉朝的政治制度是不断变化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当皇帝(皇权)需要制度的时候,制度就起作用;当皇帝(皇权)要绕开制度的时候,制度就成了摆设,或者以新的制度来取代旧的制度。尽管有结论,但是师生一致认为,这个结论只是暂时的“共识”,这个结论仍然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加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因此,学生在整个“翻转”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建构和发现历史,这也正是“混合式”教学的精髓所在。
诚然,很多录音(视频)并没有正面和“正确”地回答笔者的提问(这不是主要目的),但学生已经有了足够强的问题意识,在这种问题意识的强烈驱使下,其主体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激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显著提升;甚至在探讨相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教师的水平,这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使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因此,运用“混合式”教学来翻转课堂的关键还在于转变课堂教学结构,让网络成为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源泉,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历史乐趣、实现自我超越的舞台。反观传统课堂教学,过度依赖教师和过分依靠学生自研的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唯有兼采其长,避其所短,才能把主导性和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这恰恰是“混合式”(Blended-Learning)教学的优势所在,只是这一过程中又必然要借助信息爆炸时代的“新媒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张跃国,李敬川.“三四五六”:翻转课堂的操作实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11).
[2] 李凑,刘赣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03).
[3]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
[4] 白聪敏.翻转课堂:一场来自美国的教育革命[J].广西教育,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