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黎敏 陈佳丽 夏永良
作者单位:310006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宿主反应的失调,从而导致了危及生命器官功能障碍,其具体的机制复杂,在急危重症病房的发病率高,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1]。
临床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药的参与可在脓毒症早期截断病势,改善临床症状以及并发症治疗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脓毒症在中医学中并无病名,根据其病症的特点可归属于“外感热病”、“温毒”、“内陷”、“走黄”等[2]。其病因病机主要观点为正气不足出现毒热蕴积、瘀血阻滞或腑气不通。王今达教授通过对急危重症多年的研究,结合中医理论,提出将脓毒症分为热证、瘀证、虚证三大证[3-4]。之后基于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脓毒症的中医辨证思路,提出“四证四法”[5]。“四证四法”辨证分型简单,有利于临床研究和运用。基于“四证四法”《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6]将脓毒症辨证分型为毒热证、腑气不通证、血瘀证及急性虚证4个中医证型。
脓毒症早期多以实证、热证为主,多表现为毒热证型。毒热证患者热毒炽盛,充斥三焦,临床可见高热、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厚、脉洪数或细数,或见痰涕黄稠、面红目赤、口干欲饮、小便短赤等症。浙江省中医院急诊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中针对脓毒症毒热证型的患者,根据患者病症特点,常以升降散化裁(拟清透解毒方)联合西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将就清透解毒方治疗脓毒症毒热症的方解进一步辨析,以期对脓毒症的中医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清透解毒方,以升降散为基础进行化裁,由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水牛角、连翘、黄芩、苦杏仁、瓜蒌皮、茯苓、滑石、青蒿组成,可宣透上焦之郁热,调畅中焦之气机,清利下焦之湿热,使一身之气机调畅,三焦之热邪得清宣,而营血之地可安也。
升降散此方之名出自于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文中指出“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治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7]。此方由蝉衣、僵蚕、片姜黄和大黄组成,是杨氏治温的总方,升清降浊,能清表里三焦之大热。蝉衣擅长祛风胜湿、可涤热解毒;僵蚕能清热解郁、胜风祛湿;蝉衣和僵蚕可升阳中之清阳。片姜黄行气散郁、驱邪伐恶;大黄可通行上下,具有泻热通便的功效;片姜黄和大黄能降阴中之浊阴。全方升降兼使,通和内外,可清表里三焦之热。相关研究显示升降散具有抗炎、解热镇痛、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8]。药理研究证实,僵蚕可以抑制G+菌、真菌,对肾上腺皮质的分泌有促进作用[9];蝉衣能有效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8];片姜黄可以抑制丝氨酸的活性及脂质的过氧化反应,减少粒细胞的浸润,从而抑制炎症的反应[10];大黄对血浆及组织内的炎性介质有清除作用,可以降低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和内毒素的水平,能结合细菌DNA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11]。张靓等[12]对脓毒症的瘀毒内阻证患者予以升降散联合西医治疗,结果显示其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的西医治疗,可能与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的反应有关。朱亮等[13]研究显示升降散可以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及炎症相关指标,调控Th1/Th2和Th17/Treg相关的炎症因子,改善患者早期的临床症状,降低脓毒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素问》有言:“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脓毒症早期热毒炽盛,充斥三焦,水牛角味苦咸而性寒,入心肝胃经,可行清热泻火之功,于热极动风者,具有定惊的良效;且其味咸入血,具有凉血解毒之效,恐邪热入里,耗动阴血,变生他患,乃先安未受邪之地也。现代研究显示,水牛角所含微量元素如Mg2+、Ga2+可能与解热的活性相关[14]。黄芩味苦性寒,善入肺经,合水牛角可泻心肺上焦之热。连翘其性微寒而味苦,入肺心胆经,善于清热解毒,具有轻宣之性而能透邪,可使营分之邪透出于气分。王今达教授指出,对于毒热证患者予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且同时此证治疗的重要目的是要祛邪外出,因此常于清解药中加入透邪之品,如连翘之属[15]。苦杏仁具苦降之性,入肺经,长于降泄上逆之肺气,宣畅上焦气机。瓜蒌皮性甘寒而清润,擅长清肺而化痰热,且可生津润肺燥,清肺中之痰,宽胸而利膈。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在中央,以灌四方,中气得复,顽疾始有转机,在治疗脓毒症中,还应注重后天之本,顾护胃气。李东垣《脾胃论》中有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茯苓味甘而淡,其性平和,健脾利水渗湿,畅利中焦而不伤正,固护脾胃而不滞腻。滑石为甘寒之品,性滑而利窍,寒则能清热,善利小便以清膀胱之湿热,则邪有出路。青蒿味苦辛而性寒,入肝胆经,苦寒清热,善入阴分而清阴分伏热,热入营血,诸药治之而尤恐留邪于阴分,用之既病而防变,其芳香透络,又可从少阳领邪外出,使少阳邪热得以清。刘清泉教授认为青蒿具有“和、解、清、透”的独特药性,对于脓毒症发热具有良好的效果[16]。
脓毒症早期以毒热症为主要证型,其中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刘清泉等[17]曾调查了46例脓毒症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将脓毒症分为邪热、痰浊、血瘀、血虚、气虚和阳虚6种证型,以邪热证为主,占73.9%。金灵燕等[18]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毒热内盛证型最为常见,其次是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证。李秦等[19]对105例严重脓毒症患者研究显示,呼吸道感染为主要原发病,其中热证是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孔立等[20]脓毒症研究显示,肺部感染是引发脓毒症主要原因,临床中以实证为主,热毒内盛证占60.61%。与以上研究一致,本科室前期对110例脓毒症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析研究,其中毒热证占61.8%,是最主要证型,而肺部感染为引发脓毒症的主要原因[21]。
清透解毒方,所含升降散既可宣发郁热,又可降泻浊阴,表里双解、升降相施、宣热降浊,引内郁之邪而出,邪去正存,阴阳得以平衡。在此基础上加用水牛角、黄芩、连翘、苦杏仁、瓜蒌皮、茯苓、滑石、青蒿,凡药十二味,具有宣上、畅中、清下作用,宣畅三焦气机,轻宣转气而透邪,利水通便而清热,使邪有所出,且入血而清热,以防阴分留邪之变,固护中焦使正气之不竭,抗邪于外,诸药合用,其病乃平。脓毒症病来凶险,中医早期多从热毒论治,本科借鉴先人之经验,化裁升降散而拟“清透解毒方”,临床用于脓毒症毒热证,疗效颇佳,故陈方于此,与同道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