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迪,成佳敏,陆 毅,巩 飞
(1.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电磁轨道炮作为一种新型的动能武器,相比于传统的火力打击武器,具有打击精度高、隐蔽性好、毁伤能力强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前景与应用价值。但是受制造成本和电磁发射技术等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国内外研究还处于理论和样机试验阶段,研究方向集中在轨道炮的脉冲成型网络[1]、导轨寿命与热管理[2]、电枢的电磁/热/结构耦合设计[3-5]、枢轨界面的振动与冲击[6]、枢轨材料与涂层[7-9]、高频发射可行性与可控性[10]等方面,而关于轨道炮射弹的外弹道气动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与新型电磁发射方式相比,传统火炮的外弹道研究明显较多,在射弹引信结构[11]、减阻方案[12]、气动热[13]、旋转与飞行稳定性[14]等方面相关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轨道炮的动能弹与常规炮弹不同,其内部不包含战斗部,完全依靠动能毁伤,导轨间的电枢承载电流,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推动电枢运动,并通过电枢/射弹的一体化设计,进而推动射弹加速。可用于实战的射弹炮口速度需大于2 000 m/s,这远远超过了常规火炮。笔者结合常规炮弹与法德联合实验室的PEGASUS 轨道炮,设计了一款适用于40 mm 口径的轨道炮动能射弹,针对高速射弹的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弹体结构的两种底凹设计,对比分析了其减阻效果,研究结果为轨道炮动能弹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PEGASUS 轨道炮为40 mm 口径的方口炮,射弹需要经过玻璃增强纤维塑料(Glass-fiber reinforced plastic,GRP)封装,成矩形结构后装填,当射弹加速至炮口时,在气压作用下,弱连接的GRP 结构打开,露出内部的弹体,因此射弹的外弹道仿真无需考虑其GRP 结构,去除封装后的弹体结构如图1 所示。弹体由三部分构成,弹头部分为60 mm长的圆锥体,其母线与轴线的夹角为14°;中间弹体为直径30 mm、长140 mm 的圆柱体;尾部为40 mm 长的圆台体。弹体各部分的尺寸参数如表1 所示。
图1 弹体结构示意图
表1 弹体尺寸参数
物理建模采用Gambit,弹体外流场计算区域取弹丸相应最大尺寸10 倍距离的圆柱体(底面半径为150 mm,高度为2 400 mm)。由于本文研究的射弹外流场为超音速气流,在高速飞行中需要考虑空气密度的变化,因此可将其视为可压缩流体进行相应的处理。基于N-S 方程对电磁轨道炮射弹高速飞行时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选择单方程(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该模型比较适合于涉及壁面限制的流动问题,对有逆压力梯度的边界层问题有很好的仿真效果且计算量小,适用于本文的高雷诺数流动情况。
使用Gambit 软件生成网格,在对计算域网格进行划分时,运用size function 生成非结构化网格[15],远离弹体区域网格可适当加粗,而靠近弹体部分网格细化,保证弹丸表面附近计算的精度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网格数量,提高计算效率。弹丸外流场及弹丸表面的网格如图2 所示,整个计算区域的网格数量为2 971 648 个,网格质量检查结果表明网格可以满足计算需求。
图2 外流场及弹丸表面网格
本文对壁面边界条件和压力远场边界条件分别进行了设置。设置流场域四周为压力远场边界条件(Pressure far field)用以指定无穷远处来流的马赫数与指定参数。弹丸表面设置为壁面(wall),用于限定fluid 和solid 区域。设置此时流场域的环境压强为标准大气压,工作压强设为0,马赫数为7,攻角为0°。采用基于压力基的耦合隐式算法,定义流体材料为理想气体,粘度系数使用Suterhland 定律。
原始结构的弹体表面压强分布云图如图3 所示。计算结果表明,压强主要集中在弹头及弹头与弹体的交界处,其中弹头椎体表面承压最大,压强峰值达到了1.067 87×105Pa,是射弹飞行阻力的主要来源,而尾部则是射弹压强最小的部位,压强仅为0.341 794×105Pa,速度7 马赫、零攻角条件下的阻力系数为0.172。
图3 原始结构弹体表面压强分布云图
本文讨论两类底凹结构的减阻效应,一种是底部凹槽为圆柱体结构,另一种是底部凹槽为半球体,上述两类底凹结构如图4 所示。针对两类底凹结构,考察不同的底凹结构尺寸,寻求与阻力系数下降相匹配的最优结构参数,并计算出阻力系数下降的百分比。
4.2.1 圆柱体底凹结构分析
首先,固定底凹深度为10 mm,底凹半径选取4~8 mm,每次变化1 mm,此时各情形下的阻力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计算结果表明,当圆柱底面半径为7 mm 时的阻力系数最小,进一步将半径设置为6.6 mm 和7.3 mm 分析其减阻效果,结果表明,底面半径为7 mm 时所对应的阻力系数结果仍然最优,为0.165 09。不同底面半径下的阻力变化曲线如图5 所示,计算结果表明,阻力系数与底面半径间的关系并不是呈现二次曲线的关系,而是随着底面半径的增加或减少,阻力系数呈波动状。当底面半径介于4~6 mm 时,阻力系数的减小幅度小;底面半径介于6~7 mm 时,阻力系数减小幅度较大;底面半径介于7~8 mm 时,阻力系数减小幅度最大。在本文计算范围内,底面半径为7 mm 时所对应的阻力系数最小,将该参数作为阻力系数接近极小时的最优参数值。
图4 两类底凹结构示意图
其次,依据上述计算结果,固定圆柱体底凹结构半径为7 mm,深度选取4~9 mm 间变化,每次改变1 mm,不同底凹深度下的阻力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计算结果表明,当圆柱体底凹结构深度为4 mm 时,阻力系数最小(为0.165 06),同时综合考虑上述两种尺寸的变化,该值也为最优,相较于不加底凹时的原始结构,阻力系数下降了4.035%。圆柱形底凹不同底面半径下的阻力系数变化曲线如图5 所示。
表2 圆柱体底凹结构各尺寸下的阻力系数
图5 圆柱形底凹不同底面半径下的阻力系数变化曲线
底面半径为7 mm、深度为4 mm 的底凹结构射弹压强分布云图如图6 所示。计算结果表明,压强仍然主要集中在弹头及弹头与弹体的交界处,其中弹头椎体表面的压强峰值为1.027 42×105Pa,弹底的压强极小值为0.304 278×105Pa。与图3 的原始结构相比,弹体头部的压强峰值降低约3.79%,而弹底附近的压强最小值则下降10.98%,这表明底凹设计可以降低射弹整体压强梯度进而降低阻力。
图6 底面半径为7 mm、深度为4 mm 的底凹结构射弹压强分布云图
4.2.2 半球体底凹结构分析
选取底凹球半径范围为3~9 mm,每次仿真改变1 mm,计算获得不同半径尺寸下的阻力系数结果如表3 所示。计算结果表明,当底凹半球的半径为7 mm 时,阻力系数最小,为0.164 97,相较于不加底凹的原始结构,阻力系数下降了4.087%。
表3 半球底凹结构各情形下的阻力系数
两类底凹结构在不同深度时的阻力系数变化如图7 所示,计算结果表明,当深度在5~8 mm 之间时,半球体底凹结构的阻力系数均小于相同深度的圆柱体底凹结构,最小的阻力系数出现在球半径为7 mm。进一步分析其原因表明,半球体的底凹结构是类似于广义上的扩张式结构,侧壁受力的轴向分量与弹丸气动阻力相反,对弹丸减阻起到优化作用。
图7 两类底凹结构在不同深度时的阻力系数
本文以数值模拟仿真为主要研究手段,利用ANSYS Fluent 软件模拟了射弹的高速飞行流场,对电磁轨道炮动能射弹底凹结构的减阻性能展开研究,为同口径轨道炮射弹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数据。主要结论如下:在本文的计算条件下,不考虑飞行稳定性等其它设计因素,仅从底凹结构减阻的角度出发,在30 mm 直径的射弹条件下,若设计底凹结构为圆柱体时,在深度为4 mm、直径为14 mm 的底凹结构下,阻力系数最小;若设计底凹结构为半球体时,在球半径为7 mm 左右时,阻力系数最小;当底凹深度介于5~8 mm时,半球体底凹结构较圆柱体底凹结构结果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