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2020-12-09 08:18杨永忠范亚南胡月明
科技与创新 2020年23期
关键词:聚类文献机构

杨永忠 ,范亚南 ,胡月明

(1.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2.广州市华南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42)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笔者于2020-06-23 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选择“高级检索”,然后按照“主题”检索,限定“主题(新型研发机构)or 主题(新型研发组织)”,“发表时间=所有年份”进行检索,共检索出345 条数据,导出为Refworks 格式文件。经过人工多次查看、手动剔除“科技部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报纸期刊新闻稿和外国学者论文,保留国内作者的有效论文239 篇。然后,在最新版CiteSpace 中把Refworks 格式文件转化为WoS 格式,并保存于DATA 目录下,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

对基础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运用CiteSpace 绘制作者共现、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考察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研究作者、机构及研究热点情况。根据基础数据情况和研究需要,用CiteSpace 进行共现分析时,以2002—2019 年为时间范围,选取每一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0 个要点,以1 年为时间片段,勾选修剪时间切片以及最小生成树的选项,对DATA 文件夹中的数据分别进行相应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文献年度发文数量分析

考虑2020 年数据的不完整性(只是前5 个多月的数据),剔除2020 年的42 篇,剩下197 篇,按2002—2019 年共18年计算,平均每年发表13 篇,最少为0 篇,最多为75 篇,中位数为2 篇,众数为0 篇、1 篇。从年度文献发表趋势上看(如图1 所示),国内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的论文最早发表于2002 年,比已有研究提到的时间早4 年[1],2002—2011 年10 年间文献发表停留在一两篇,2012 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19 年达到峰值75 篇。据此可把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分为萌芽阶段(2002—2011 年)、稳定发展阶段(2012—2018 年,年发文量10~50 篇)、快速发展阶段(2019 年开始,年发文量50 篇以上)。

图1 2002 年以来新型研发机构研究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1990 年左右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便已率先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而2002 年研究新型研发机构的论文初次出现。在2006 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海外华人专家提出的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模式引起了政府、高校、产业界等的重视,为处于萌芽阶段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注入了能量。2012 年、2016年、2017 年国家有关部委印发文件,“支持、鼓励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等发展”。国家的政策支持,保障和促进了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2.2 作者分析

将2002—2020-06 的文献有效条目中的作者信息导入Excel 中,合并筛选后获得第一作者207 位,人均发表文献1.2 篇。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发文数量的方法[3],核心作者中发文数量最少应为其中Nmax为最高产作者文章数量。此处Nmax=8,故即发文数量在3 篇以上的为高产作者即核心作者。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领域的前三位核心作者为任志宽(8 篇)、陈雪(6篇)、张玉磊(5 篇)。

用CiteSpace 进行作者共现分析,得到图2。数据表明,前五位的高被引作者为张光宇(被引10 次)、任志宽(7次)、杨诗炜(5 次)、张玉磊(5 次)、罗嘉文(4 次)。而高中心性的前五位作者为张光宇、张玉磊、罗嘉文、欧春尧、陈红喜,他们是能够中介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社会网络中两群人之间的互动与信息,作为桥梁和纽带的重要学者[4]。

图2 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领域作者共现图谱

分析说明: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领域核心作者数量、高被引作者数量、高中心性作者数量都较少,三者之间有重要的联系,但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核心作者并非一定是高被引作者或高中心性作者;研究者较为分散,合作关系较弱;核心作者群在该领域学术影响力和集聚程度尚在形成期。

2.3 核心机构分析

将2002—2020-06 的文献有效条目中的机构信息导入Excel 中,把机构合并到一级单位后(比如把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并到广东工业大学)获得机构单位132 个,每单位发表文献1.9 篇。同理,计算得到发文量在4 篇以上的为核心机构,如表1 所示。

表1 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研究核心机构

由表1 可见,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的核心机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5],均来自于广东、浙江、江苏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为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的龙头和引领者,展现了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优势及其密切相关性。新型研发组织在东南沿海等地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产业转型升级,科教资源供需矛盾催生新型研发组织发展,资本、人才和技术的积累为新型研发组织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臻完善,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6]。

2.4 文献来源期刊分析

2002 年以来,刊载有关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的载文数量3篇及以上的期刊有16 个,如表2 所示。其中《科技管理研究》《广东科技》《中国高校科技》《安徽科技》等期刊载文数量均在10 篇以上,体现了其在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领域的核心平台和重要影响作用。

表2 新型研发机构研究载文数3 篇及以上的期刊

2.5 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可以用关键词来表征和研究[7]。按照文中的研究方法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知识网络图谱,并进行聚类,聚类模块化Q值为0.593 9>0.3,平均轮廓分数S值为0.623 2,接近0.7,聚类非常合理[8],利用关键词和对数极大似然率算法(LLR)生成聚类标签,如图3 所示。发展现状、对策建议、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高新区为前五大研究热点,“新型研发机构”为该研究领域最关键的节点。

图3 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热点

进一步分析五大聚类中的各自成员小类。最大的聚类“#0 发展现状”中包含了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10 个强中心性的核心热点。聚类“#1 对策建议”包含体制机制障碍、创新驱动、创新绩效、政策等热点。“#2科技体制改革”涵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热点。“#3 科技成果转化”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为热点。“#4松山湖高新区”以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为案例重点探讨创新平台、产业转型升级、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

3 讨论与展望

与传统科研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具有较多优势,日益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各种形态的新型研发组织数以千计,且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主要分布于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广东、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新型研发机构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激活了存量科技资源,集聚培育了创新人才。

目前新型研发组织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目前新型研发机构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有的为企业,有的为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体制突破还未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影响了新型研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②新型研发组织缺乏普适性的政府支持和分类指导,这些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职称评定、国家项目申请、人才引进等政策;③科技金融体系发展滞后,知识产权质押、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方面没有成熟的做法,风险投资整体不足;④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灵活多变的需求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6]。

展望未来,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和发展应集中在引导多种形式新型研发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深化应用类科研院所改革等方面[6]。

猜你喜欢
聚类文献机构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基于知识图谱的k-modes文本聚类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一种改进K-means聚类的近邻传播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