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发梅
靖远县第七中学,甘肃 靖远 730600
对初中学生而言,“阅读名著能显著增长自身的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同时能够锻炼发散性思维并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1]但是面对海量名著数目,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出现不知所措的心理,主要表现几个方面。首先,在同为世界经典作品的前提下,哪本更适合初中生阅读;其次,面对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哪本读下来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起到提升作用;最后,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让阅读名著这种方式真正服务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这三大难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通过名著来提升阅读理解,必须要选择合适的书籍。在这方面,教师应当对教育部课标推介的作家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要知道教育部推介了哪些作家,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以及主要作品有哪些;这些作品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人格思想品质是否具有帮助。
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被世界公认为经典,起原因在于对社会现实、历史规律以及思想道德熏陶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过时,都历久弥新经得起考验。语文教师要优先选择这类名著推介给学生阅读。很多作家虽然是世界顶级大师,但其真正具有耐读性、可读性以及启发性的作品并不多,有的可能只有一部。教师不能因为书籍作家为文学大师便随意要求学生去阅读,这只会增加学生对阅读的抗拒心理,甚至形成偏见与经典好作品也不愿花费精力。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文化水平只是掌握了数量可观的汉字以及一定的文化知识,还不足以去阅读思想深度极高、文本晦涩难懂的小说。例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即使大学生读来也不知所以,更不用说初中生了。但是《等待戈多》确实是十分经典极其具有价值的作品,可是不适合初中生阅读。且这类作品具有阴沉低冷的格调,也不适合初中生以培养积极向上人生观为目的的价值取向。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以及沈从文的《边城》这样以故事情节为主的作品便很适合初中生。他们在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中,便在提升阅读与理解的能力。
很多现代作家虽然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但是小说语言晦涩,长句子密集,对初中生的阅读感受而言是十分不理想的。例如马原、余华等人的作品便不适合初中生。
但是很多出版社为了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出版了大量简化版删减版适合少儿阅读的名著版本。语文教师要经常跑书店,跑图书市场,经常与同行交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性价比高的读本。
看文学名著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文化水平。但作为教师教学的话,一定要将名著与阅读理解思维紧密连接在一起,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名著阅读能够提升自己理解能力以及考试应答能力。
以小说为例,教师选择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小说作品推介给学生阅读,但是要布置读前作业。作业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其一,对小说基本信息的宏观掌握。学生在阅读之后,要基本上能说出小说有哪些主要人物,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能画出人物关系谱系图,能说出几条重要的故事线,能说出小说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二,找出小说中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或者语言。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便会找到文中的精华部分,而这些内容在推动情节发展反映思想感情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找到重点这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
其三,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渠道查阅小说的背景信息,例如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这些资料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站在更加宏观的视角来体会小说的思想意蕴以及人物的命运选择。
布置作业之后,一段时间感觉学生已经阅读完毕,便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位学生做代表来总结发言。“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来指导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个人感受,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2]
除了老师指定读本外,学生也可以围绕老师推介的名著进行比较广泛的阅读。自主阅读没有教师统一指派任务更有自主性,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学生在教师长期引导下,已经形成一定阅读思维,自主阅读是很理想的实践渠道。
大量实践证明阅读名著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理论影响下很多学生都出现阅读量底下以及阅读能力发展滞后的问题。初中作为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教师要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下充分利用名著文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