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研究概述

2020-12-08 05:39吴浩左泽田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北齐佛经石窟

◎吴浩 左泽田

一、石窟的位置及由来

(一) 响堂山石窟的位置

据考证响堂山石窟开凿于北齐时代,至今已有数百年,随后的隋、唐、宋、元、明各代都有官府继续开凿。石窟隐藏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那里风景秀丽,群山环抱,分为南响堂山石窟和北响堂山石窟两个,因为坐落在半山腰处,山中的人们无论追逐奔跑还是谈笑风生均能发出铿锵有力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现存南响堂山石窟有现存的南代碑刻为标识,目前都没有什么争议。北响堂山石窟位于矿区,包含大小佛像72尊,但就开凿年代尚有争论。其中规模最大的佛洞,洞内外壁刻满了佛经经文,并有北齐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唐道和的《维摩诘经》,碑文笔锋犀利。

(二)响堂山石窟开窟由来

历史上对响堂山石窟的开窟也有许多的传说。据野史记载,在北齐时期,名僧安道一的佛门弟子,专心修炼、严守戒律。有一天,北齐皇帝在梦中见到如来佛祖下凡拯救他的子民,故而开凿一座主尊佛像为一丈八尺高,最终选定在河北建一座大石窟,因为工期短工程浩大,当地僧人无人敢领旨督办建造,于是僧安道一顶着巨大压力接下重任,为了寻找一处能雕刻佛像的巨石,遍访群山吃尽了苦头,最终发现了一块巨石,于是请工匠们精心雕刻,历时一年大佛建成后,前来参拜的人们络绎不绝。后来发生了战乱,北周代替了北齐,佛像及周边的佛寺也遭到了大火的焚烧,佛寺损坏严重,可佛像依然巍然屹立不倒,丝毫未损。于是信众们更加坚信大石佛的灵验,所以当地的官府及僧人又在大佛像的周边开凿了更多的佛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响堂山石窟的规模。

二、石窟的刻经

佛教的起源地在印度,在两汉时期传入我国,佛教大发展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也是藏传佛教及印度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与中国本土人民信仰文化相融合的关键时期,佛经作为佛教教义及传播的主要载体,无论是皇家贵族、士大夫阶级,还是底层农民、商人百姓们都特别重视佛经的抄写和传颂。在北齐的整个统治时期,从皇室到王公贵族再到文人士大夫,因为他们的争相刻经,甚至以刻经的数量为傲,所以为我们存留下了诸多宝贵的佛经石刻、碑文。

响堂山石窟的刻经就是现有石窟刻经遗存中最重要的一个,它规模虽然不大,但它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中外学者们慕名相继不断考察与研究。响堂山石窟文物保管处长赵丽春及工作人员对响堂山石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对刻经作了详细的考证,结合山川地志及碑记、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献方面论述了响堂山刻经的历史成就及其在我国佛教文化中的价值。赵丽春发现石刻上的刻经中所有的“世”字书写均不完整,缺少第四笔的横划,所有刻经中的“民”字也缺少最后一笔撇画。对于这种缺少笔画的现象,经过数次讨论,他们最终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笔画的缺少并不是当时工匠的粗心大意造成的,而是有意为之的行为。

三、石窟艺术方面的成果

说起响堂山石窟,就不得不说说石窟的来历,石窟艺术就是雕刻和绘画相结合,把佛教中的一些神仙的模样通过匠人的巧手雕凿出来。响堂山石窟虽然规模不大,它的塑像也受到了古代印度佛教雕塑的影响,窟内保存大量的人物造像,反映了中国南北朝时期中北齐王朝的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对当代学者研究当时的佛教文化,宗教传统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参考价值。北齐皇室在进行开凿时,工匠们不仅参考了前朝佛像雕塑的精髓之处,而且大胆创新,加入了北齐人民强健的体魄,豪迈等风格,改变了前朝以瘦为美的佛像风格,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佛菩萨面相由瘦长向丰圆转变,头发为小的螺旋形,面部则更加偏向浓眉大眼,高鼻梁,阔嘴唇,身材敦厚结实,浑圆雄厚的风格,并且在着装服饰上也一改前朝衣服层层叠加,披挂厚重的风格,加入了北齐鲜卑族的民族风格服饰。

四、结语

响堂山石窟是北齐时期代表性的石窟,“覆钵塔”式壁龛和一些仿木结构的建筑是它区别于其他石窟最独特的地方。响堂山现存的佛像和大量经文石刻,为我们当代社会了解我国古代风土人情、政治、文化、宗教等多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提供了实物资料。响堂山石窟对我国石窟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是我们中国古代社会人民伟大的艺术瑰宝。

猜你喜欢
北齐佛经石窟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美丽的佛经故事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现存西夏文佛经函号整理研究
山嘴沟石窟二号窟壁画性质初探
夜宿石窟
《陆孝昇墓志》考释
夜宿石窟
《龙藏寺碑》艺术风格浅析
北齐文林馆考证及其对北齐文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