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孝昇墓志》考释

2017-10-10 22:22师帅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
关键词:北齐

师帅

摘 要: 《陆孝昇墓志》收录在《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一书中,是一方珍贵的隋代墓志。志主陆孝昇出身鲜卑贵族,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这方墓志反映了志主的家世、仕宦经历及代北陆氏家族的汉化过程。墓志记载印证了北齐末年曾经在南兖州设立行台以抵挡南朝陈的进攻的事实,有补正史书的作用。

关键词: 陆孝昇 陆腾 北齐 南兖州行台

近日,笔者在李宗俊师的帮助下,得以见到《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收录的《陆孝昇墓志》图版。志主陆孝昇出身于北魏勋臣八姓之一的陆氏家族,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卒于开皇五年。其人家世显赫,仕宦经历亦十分典型,墓志中内容可补史书之不足。陆氏家族在北魏时与穆氏并为鲜卑外姓勋贵之首,但在唐朝时已经衰落。此前发现的北朝陆氏家族墓志数目很少,这方《陆孝昇墓志》对于研究北朝时期尤其是东魏北齐时期陆氏家族的历史有重要作用。今就相关问题略作考释。

一、墓志录文

这方墓志无盖,高宽均为51厘米,墓志上有纵横格线,字迹清晰工整。志文共24行,满行24字,实共542字。兹录其文如下:

周故夏官二命士初安太守陆府君墓志铭

君讳孝昇,字师乾,河南洛阳人也。魏有天下,基自玄方;我则协/契同心,为其羽翼。乃隆周之客散,即炎汉之萧曹。累仁积德,重/规沓矩,世载无陨,风流尚存。祖柱国、上庸宣公,怀瑾握瑜,立言/树行,声传耆孝之口,迹满先贤之箓。父恒州刺史,渗身浴德,纬/武经文;穆若清风,霈同时雨。君禀和杰趠,含章秀出;神明俊朗,/关键幽深。亦犹朝阳之凤,仁义昞于毛羽;春阴之宝,光彩润于/林木。及服膺北面,师逸功倍,有及三之敏,怀知十之材。辩譬林/藪,文同绮索。坐客对而心醉,辞人见而气尽。解褐杨州参军事,/授南兖州刑狱参军兼府主簿、录事参军事、梁郡丞,亟赞名蕃,/频趋公府;声实兼美,进退生光。迁南兖州行台郎中。周平东夏,/授豫州初安郡守。露惠霜威,流清荡浊,如泥逐印,若水□壶。京/师蒙九里之润,山谷受一钱之礼。建德末,授东京夏官二命士。/皇太子洊雷将发,重离未外,作牧三河,言求异士。乃辟为洛州/主簿。继而吉凶同域,钟箭相催,飜日不追,负舟俄及。春秋卌八,/以开皇五年四月五日□于洛阳,粤以六年岁次鹑火十二月/戊寅朔七日甲申安厝于上党崇仁乡吉迁里。山或飞移,海成/陵陆;乃凭翠石,式昭不朽。其铭曰:/

分天累叶,纪地灵长;世功世禄,为龙为光。珠生汉涘,梓出荆阳;/我承余庆,其风未央。早檀无双,幼标通理;昂昂高韵,堂堂容止。/藻思云飞,清论飙起;依仁据德,令终善始。学优则仕,资父事君;/出内宣誉,周行恪勤。芳兰在握,铜竹斯分;化流涡浦,恩结汝濆。/日驭难留,逝川不舍;人生若寄,俄随隟马。月惨山门,云愁寒野;/于嗟仙鹄,独鸣松檟。

二、志主家世

陆孝昇其人史书无载,但他的家世却颇为高贵。志文中虽未明言他祖、父的姓名,但言其祖父为“柱国、上庸宣公”。北周有大将陆腾封上庸郡公,谥号为“定”。笔者近日有幸得见陆腾之子陆融墓志的拓片图版,志文中记载其祖父名陆旭,“赠柱国,上庸宣公”,爵、謚恰与孝昇祖父相同,则孝昇为陆旭之孙、陆腾之侄,与陆融是堂兄弟关系。陆腾本传中对其父陆旭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父旭,性雅澹,好《老》、《易》纬候之学,撰《五星要诀》及《两仪真图》,颇得其指要。太和中,征拜中书博士,稍迁散骑常侍。知天下将乱,遂隐于太行山。孝庄即位,屡征不起。后赠并汾恒肆四州刺史[1]469。

陆旭出仕北魏,曾官至散骑常侍,在魏末乱起时隐居不仕。他淡泊名利,长于纬候之学,才学品德广受赞誉,《陆孝昇墓志》中赞其“怀瑾握瑜,立言树行,声传耆孝之口,迹满先贤之箓”。陆旭晚年隐居于太行山,应也是在那里终老。据后世文献记载,“后魏都督陆旭墓在(长治县)城西三里”[2]。长治在北魏至隋均为上党郡郡治所在,陆孝昇死后葬于上党崇仁乡吉迁里,应是随祖而葬。这也是他为陆旭之孙的一条旁证。

陆腾本为东魏阳城郡守,大统九年(543年)城破,为西魏军所俘,后投降西魏,屡立战功,是西魏北周时期著名的将领。孝昇的父亲墓志中未具名,但《北史》中记载了周武帝保定年间,北周权臣晋公宇文护为刺激陆腾加入东征队伍,令自北齐归来的陆氏亲属向陆腾诈称“齐已诛公母兄”[3]1013以激发他对北齐的仇恨,证明陆腾当时确有兄长尚在关东奉养老母。且陆腾听闻消息后“发哀泣血,志在复雠”[3]1013,可见他与尚在东国的家人感情极深。陆孝昇的年纪与陆腾的嫡长子陆玄相若①,从他出仕北齐②来看,其父应并未随陆腾投降西魏,志文所载“恒州刺史”,当为他在东魏或北齐的职务。

陆孝昇的家族是北魏勋臣八姓之一的陆氏,亦即太和改姓前的步六孤氏,也作步鹿孤、伏鹿孤[4]28-31。《周书·陆腾传》其家系有详细记载:“陆腾字显圣,代人也。高祖俟,魏征西大将军、东平王。祖弥,夏州刺史。”[4]469腾高祖陆俟,为北魏前期大将,封东平王。“曾祖干,祖引,世领部落。父突,太祖时率部民随从征伐”[5]901。《魏书·官氏志》中将步六孤氏归入“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5]3006。神元皇帝即拓跋鲜卑历史上的重要首领拓跋力微,被北魏皇室追尊为“始祖”,是推动拓跋部落联盟形成的关键性人物。步六孤氏原本族属不详,但其很早就加入了拓跋氏为主体的鲜卑部落联盟。陆俟的祖先又世代为部落大人,其父追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可谓开国功臣。陆孝昇的墓志中“魏有天下,基自玄方;我则协契同心,为其羽翼。乃隆周之客散,即炎汉之萧曹”之句,即是对祖先功绩的赞颂。陆俟的祖辈世领部落,他本人在太武帝时战功赫赫,子陆丽有拥立文成帝的大功,父子封王,为陆氏一族的大宗。关于陆氏家族,陈垣[6]、张金龙[7]等学者都曾做过研究,另有相关学位论文[8]。

陆氏的全盛时期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在位之时。至孝文帝时,陆氏的领军人物陆睿因参与反对孝文帝的叛乱而被赐死于狱中,陆氏权势下降,但仍是鲜卑高门。北魏末年的河阴之变,给南迁洛阳的鲜卑高门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他们此时早已腐化堕落,又不似中原高门在家乡仍有强大的宗族势力,故而在经历了河阴之变的残酷清洗后,他们不得不离开了权力核心,让位于来自于北方边镇的胡化武人集团。但这些鲜卑大姓,在东魏、北齐仍能保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陆氏亦是如此。北齐文宣帝高洋执政后期,大规模诛杀北魏宗室。开府元蛮因女儿常山王妃的求情得以免罪,并被赐姓步六孤氏[9]668。为曾经的天潢贵胄赐此姓,可见在文宣帝的心目中,陆氏仍为鲜卑高门。出土于大同的《东魏开国县男穆瑜夫人陆氏墓志》,志主名陆脩容,是东平成王陆俟的曾孙女,其夫穆瑜亦出身鲜卑高门,官至相国司马、瀛洲刺史、度支尚书[10]。夫妻二人在东魏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陆孝昇的父亲能在陆腾投降西魏后继续为官,且做到恒州刺史的高位,陆腾之子陆玄也“仕齐为奉朝请,历成平县令”[1]473,除因高氏统治者的气量和当时混乱政局下人们对投降敌国者的亲属较为宽容外,鲜卑高门子弟的社会地位,也是重要原因。

陆腾一支是鲜卑高门陆氏家族在北朝后期最为显贵的一支,《陆孝昇墓志》的出土,在这一家族的世系中补充了陆腾兄弟陆□、侄孝昇两人,且揭示了陆腾投降西魏后,其家族在东魏、北齐的生存境遇,对研究北朝后期鲜卑高门的历史,极有裨益。

三、志主生平及志文中所见陆氏家族的汉化

根据志文,陆孝昇卒于隋开皇五年(585年),享年四十八岁,古人计算年纪常按虚岁,则他的生年当是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38年)前后。出仕时间不详,最初的官职是杨州③参军事,后为南兖州刑狱参军兼府主簿,录事参军事,梁郡丞,后任南兖州行台郎中。从他在北齐的仕宦经历看,他官位不高,仅在六品左右。官职虽然不高,但在当地都是颇为重要的职务。入隋后,他最初被授予的官职为豫州初安郡守④。他在此任职时间不长⑤,很快就调任东京夏官二命士。他初任此官之地颇疑在相州,因北周平齐后所设总管府中,只有相州和并州设置了六府官,周宣帝又于大象元年(579年)将相州六府官移至洛州,称为东京六府[1]117。陆孝昇应是先担任相州的夏官二命士,后随相州的六府移任洛阳。他人生中最后的任官,是洛州主簿。此时正值“皇太子洊雷将发,重离未外,作牧三河,言求异士”。墓志撰写于隋朝,志文中的“皇太子”指隋太子杨勇。杨勇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九月以随王世子“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11]4。开皇五年(585年)陆孝昇在洛州去世,后从祖、父葬于上党。

陆孝昇墓志的另一大意义,在于其佐证了陆氏家族的汉化进程。陈垣先生当年已证明了陆氏家族汉化速度极为迅速[6]449-455。陆氏从陆俟孙平原王陆睿一代已经开始与汉族高门通婚,在鲜卑贵族中亦属于接受汉族文化较早的家族。《陆孝昇墓志》中赞志主“有及三之敏,怀知十之材。辩譬林藪,文同绮索。坐客对而心醉,辞人见而气尽”,只看辞句,真是一位天资聪颖、文才出众的汉族士人。墓志最后的铭文中也充满了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赞语,如“依仁据德,令终善始”、“学优则仕,资父事君”。他平生历官皆是文职,仕途方面已看不出其出身于鲜卑贵族的痕迹。与他同样留在北齐的陆家子弟之中,还有很多人汉化程度极高,有不凡的儒家学养。陆彦师好学善文。陆爽“年九岁就学,日诵二千余言”,入关中时载书数千卷,其子即《切韵》的作者陆法言。可见部分留在东魏北齐的陆氏家族成员,汉化极为彻底,至隋朝时,文化倾向上已与汉人士族无甚分别了。

四、墓志中所见北齐南兖州行台

《陆孝昇墓志》还有一处,具有补正史书的意义,即陆孝昇在北齐灭亡前最后的任官。志文中记载他最后的任官为“南兖州行台郎中”,此行台名称为史书所无。

行台是行尚书台的简称,北朝后期的行台制度,前人论述甚为丰富。严耕望先生根据史籍记载,考证出东魏北齐的十个行台区[12]810-816。牟发松先生对东魏北齐行台进行了专题研究[13],指出北朝的行台存在地方官化的倾向[14],张鹤泉先生认为东魏、北齐时已形成稳定化的地方行台区[15],对北朝行台僚佐的情况也进行了研究[16]。周利的硕士学位论文,对南北朝行台进行了专题研究[17]。行台最初设立,多与军事有关。志文中的南兖州行台,虽然在史书中并无明文记载,但亦非无迹可寻。北周武帝灭亡北齐后,在其原本的军事重镇设置总管府,进行重点控制,“乃于河阳、幽、青、南兖、豫、徐、北朔、定并置总管府,相、并二总管各置宫及六府官”[1]101,其事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二月。当年十二月,又以重臣随国公杨坚出任南兖州总管。设总管府的各处中,河阳、幽州、北朔、豫州、徐州、定州等都曾经是东魏北齐的行台所在地。北齐的行台一般设置于军事要地,北周武帝在这些地方设立总管府,显然有继承并强化北齐原本军事防御体系的目的。《陆孝昇墓志》则证明了同样被北周设置了总管府的南兖州,曾经存在过一处正史未记载的行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政权众多,同名异地的情况非常突出。南兖州就是典型的多个政权皆有设立的地名。东魏、北齐的南兖州,治所为陈留郡,即今安徽亳县。那么,北齐的南兖州行台设置于何时,它在当时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需要从当时南北边境的变化和各政权军事势力的消长中寻找答案。

南兖州在北魏时就是军事要地,到东魏时仍是与南朝梁对峙的前沿,承担着较多军事任务。史书中记载的东魏到北齐早期南兖州刺史主要有:尧杰,此人是东魏将领尧雄的堂兄,追随高欢平邺、破尔朱兆,“多所取受,然性果决,吏民畏之”[9]270;东方老是追随高敖曹起兵的一员猛将,“身长七尺,膂力过人”,“频为二郡,出入数年,境接群蛮,又邻西敌,至于攻城野战,率先士卒,屡以少制众,西人惮之”[9]299;李希光是追随高乾在信都起兵的将领,后来与东方老一起跟随大都督萧轨渡江,在天保七年钟山一役中战死。他们显然都是经验丰富的武将。行台所在州刺史多由行台长官兼任,但以上数人的官位多止于刺史,并未达到行台长官应有的高度,史籍记载也看不出他们当时被更高一级行政单位管辖的迹象。可见当时的南兖州虽然是军事要地,以武将出镇,但并未设置行台。之后,南朝在侯景之乱后实力大衰,丢失了淮南江北的大片领土。至陈宣帝在位时期,齐陈两国已经大致以长江为界,南兖州成为了远离边境的内地州,史书记载这一时期担任南兖州刺史的人中,有如清河崔劼、渤海封述之类的文职官员。南兗州在军事上的地位不再突出,自然更无屯驻重兵、设置行台的必要。“南兖州行台郎中”是陆孝昇在北齐最后的官职,在此之前,他虽一直在南兖州任职,担任的却都是普通的州郡行政职务,并未担任过行台僚属,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南兖州设置行台是北齐后期的事情。

南兖州再次成为前线重镇,与陈宣帝向北齐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有关。陈宣帝素有复夺淮南江北地区的志向,太建年间,他乘北齐内政混乱、武备废弛,且在北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无暇南顾之际,以举国之力挥师北伐,并一度取得了不小的战果。《陈书》记载:“高宗太建初,志复旧境,乃运神略,授律出师,至于战胜攻取,献捷相继,遂获反侵地,功实懋焉。”[18]99宣帝此次北伐,开始于太建五年(公元573年)三月,以名将吴明徹为主帅,兵分数路。各路军队进展顺利,兵锋直达淮河一线。南兖州时隔多年,再次成为两国交兵的前线。南兖州行台的设置,当即在此时,这体现了北齐朝廷对南部战局的高度重视。此行台的长官应该就是北齐大将皮景和。他在此前的官职为河南行台、洛州刺史。《北齐书·皮景和传》记载:“陈将吴明彻寇淮南,令景和率众拒之,除领军大将军,封文城郡王,转食高阳郡干。”[9]538皮景和作为北齐反击陈军北伐的统帅,其官衔中领军大将军为正二品,在尚书令之下[11]738,显然达到了作为行台长官出镇一方的品级。《资治通鉴》又载其官衔为“行台右仆射”[19]5430,可见他当时确实担任行台的主官。皮景和在与吴明徹军交锋之前,先平定了自号长乐王的郑子饶的叛乱,“景和自南兖州遣骑数百击破之,斩首二千余级,生擒子饶,送京师烹之”[9]538。这条记载显示了他驻节的地点正是南兖州。皮景和本传中将擒郑子饶系于吴明徹围寿阳之前。《资治通鉴》将北齐巴陵王王琳退保寿阳城⑥外郭的时间定为太建五年(573年)七月[19]5427,《北齐书》则将吴明徹围困寿阳的时间系于武定四年(573年)六月[9]107。两者之间的时差可以用王琳与吴明徹在寿阳附近进行了一番较量来解释。由此可知,皮景和出镇南兖州在武定四年六月之前,则南兖州行台设立的下限时间当不晚于此。陈军北伐在是年三月,北齐不久后即在靠近前线的地方设置行台,以重将出镇,应对不可谓不快。然而,南兖州行台的设立并未使江河日下的北齐在于南陈的战争中取得优势。“是月(五月),开府仪同三司尉破胡、长孙洪略等与陈将吴明彻战于吕梁南,大败,破胡走以免,洪略战没,遂陷秦、泾二州。明彻进陷和、合二州”。“冬十月,陈将吴明彻陷寿阳”[9]107。身为行台长官的皮景和畏惧吴明徹的兵锋,害怕自己步了尉破胡的后尘,兵屯淮口,怯懦不敢进,在寿阳陷落后狼狈北还。讽刺的是,坐视寿阳陷落、王琳被杀的皮景和,竟因全军而回的“功劳”加官尚书令,其余诸军,则“多致倾覆”。当时北齐武备废弛的情况可见一斑。南兖州行台的废止时间不详,但从墓志中未记载陆孝昇在“南兖州行台郎中”和北周初安郡守之间的任官来看,这个机构应该是一直存在到了北齐灭亡,其位置可能随军事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迁移。

《陸孝昇墓志》揭示了北齐后期为应对陈朝的强大攻势而一度设立南兖州行台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北齐军力软弱、四面楚歌的窘境。当然,陈宣帝太建年间的北伐,已经是南朝在军事对北朝最后的胜利了。北周灭亡北齐后的建德七年(578年),在太建北伐中大放异彩的陈将吴明徹兵败吕梁,为北周将领王轨所擒。陈朝一度收复的淮南江北的土地不久即全部丢失。此时,距离陈朝灭亡已只剩十年时间了。

五、结语

《陆孝昇墓志》描述了志主在北齐、北周、隋三代的仕宦经历。志文中所载家世,可补史书中陆腾家族世系之缺。其文辞更表现了这位鲜卑子弟汉化之深。志文中明确出现的北齐“南兖州行台”,对北朝行台研究有补正作用,亦可由此更新对北齐末年史实的一些认识,实属难能可贵。

注释:

①根据《周书》记载,陆腾入关时陆玄年七岁,古人记年龄常按虚岁,则陆玄当为537年前后生人,陆孝昇卒于隋开皇五年(585年),享年四十八岁,他的生年当是538年前后,二人年齿相当。

②陆孝昇曾任南兖州梁郡守,梁郡在今河南商丘南,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均设有南兖州,但只有东魏北齐的南兖州辖梁郡,此南兖州当即北齐所设之州,州治在陈留郡,即今安徽亳县,可知陆孝昇确为北齐官员。

③此杨州当即“扬州”。据《隋书·地理志》载,东魏、北齐曾设过两个扬州。其一在高欢去世前已为北扬州。时陆孝昇年幼,不可能出仕为官。他最初任职的扬州,当为隋淮南郡地。

④初安郡郡治在隋为汝南郡朗山县。

⑤他被授予初安郡守官位在“周平东夏”之后,即建德六年(577年)。建德年号用至次年三月北周宣帝即位改元宣政为止,则陆孝昇任初安郡守的时间最长不过一年左右。

⑥当时属扬州,在今安徽寿县一带。

参考文献:

[1][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2][清]储大文.山西通志[A].[清]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姚薇元.北朝胡姓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陈垣.切韵与鲜卑[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张金龙.北魏政治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8]任杰.北朝时期陆氏家族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9][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王银田,李杲.东魏高唐县开国男穆瑜及夫人陆氏墓志考释[J].暨南史学,2015(2):14-23.

[11][唐]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2]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牟发松.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M].武汉: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1988.

[14]牟发松.北朝行台地方官化考略[A].文史·第33辑[C].北京:中华书局,1990.

[15]张鹤泉.东魏、北齐时期的“道”探究[J].史学集刊,2008(3):13-22.

[16]张鹤泉.北魏后期行台僚佐考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6):122-139.

[17]周利.南北朝行台制度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1.

[18][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9][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猜你喜欢
北齐
青州北齐佛造像域外源流新探
晋阳出土北齐墓葬中军人武士形象陶俑的服饰及其研究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北齐沙丘东城邑义人等造像记》书法艺术述略
《齐故太尉公太保尚书令徐武安王墓志》释考
腊节
北齐大将:为国而战是我的使命
北齐文林馆考证及其对北齐文学的贡献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