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出土北齐墓葬中军人武士形象陶俑的服饰及其研究

2020-02-04 07:57高丁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2期
关键词:晋阳北齐陶俑

高丁丁

摘 要:文章通过大量晋阳北齐墓葬考古资料对北齐军队这一特殊群体的形象进行还原研究,并且根据晋阳北齐墓军戎服饰资料可知,北齐时期的军戎服饰具有多样性、规范性、等级性三大特性,军戎服饰的制造不仅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皮革等手工业制造水平,还反映出北齐时统治者对军队建设的密切关注,而大量军政要员墓葬集中出现于晋阳及周边地区,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齐别都的重要战略地位。

关键词:北齐;晋阳;墓葬;军人气质形象;陶俑;军戎服饰

太原古称晋阳,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故城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以及附近区域。魏时高欢于此置大丞相府,时称“霸府”,高洋代魏建齐后称为“别都”“下都”。北齐一朝,晋阳成为国都邺城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与邺城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制,故晋阳一带,冠盖云集,辐辏遍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北齐贵族及高级官吏死后葬于晋阳者不在少数,这些高级墓葬多随葬精美的陶俑,携带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今人研究北齐一朝物质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笔者对北齐军人形象的认知,多来自墓葬出土陶俑及壁画,他们有一种特有的北方气质,这种北方气质超过了匈奴人、契丹人、蒙古人、突厥人,也超过了狂野的哥特人与能征善战的日耳曼人。战争中的北齐军队表现出一种规范与约束,每次看到北齐墓出土军人武士形象的陶俑和墓葬壁画,都能感受到这样一种特有的气质,这种特有的军人气质只有近代丹麦、瑞典的重甲骑士与黑袍的条顿骑士有类似的感觉。因为北齐的皇帝一个比一个荒唐,而北周屡次进攻都被击败,靠的就是这样一支“铁军”。

北齐的优秀将领,如斛律光、高长恭一个个都死在内部权力斗争中,高纬亲征的时候,朝政已经是乱得一塌糊涂的北齐,依然攻克了晋州,使北周震动,接着又攻破平阳,可惜高纬贻误战机。和周武帝对决时,北齐军队也毫不示弱,因高纬开溜,群龙无首才败北。晋阳保卫战,北齐军队拥立高延宗,几乎杀死周武帝,然而太过骄傲,醉酒而败。晋阳都城丢失后,邺城的十数万军队依然决心死战,可惜高纬真是自作孽,临台大笑,自乱阵脚后又逃走。北齐军士在两个王爷高孝珩和高锴的指挥下奋战到死,三万多人被俘斩,最后北齐灭亡。

每每读到北齐的历史,最叹息的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却遇上了这样一个皇帝,真的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于是乎笔者有了从考古资料的角度,为公众还原这支历史上的“铁军”的军戎服饰的想法,因为考古资料比起枯燥的历史书,更为真实,更接地气。

如上文所述,北朝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北齐一朝尚武好战之风极盛,军人地位崇高,军戎服饰渐趋多样化,各级贵族墓葬中也出现大量武士形象,有甲骑具装俑、按盾俑、执盾俑、按剑俑等,皆着甲胄或携兵刃。

1 兜鍪

兜鍪即为上古所谓“胄”,多为半球形,用于保护头部,从史书记载来看,魏晋以后的头盔不见有单独称盔或胄者,而是统称兜鍪,其脑后所披遮盖颈部者后世文献称为“顿项”。宋代《武经总要》云:“首则兜鍪、顿项,贵者铁,则有锁甲,次有锦绣缘缯。”①这说明其材质有金属及丝织物两种,观察北齐随葬陶俑可发现,模制时塑造出顿项部位甲叶者数量极少(图1、图2、图13)。

1.1 圆顶兜鍪

圆顶兜鍪主要由一个半圆形的铁胄保护武士头部,其下部用皮革或甲片制成的顿项保护后脑、脸颊和颈部,耳朵部位则加半圆形耳护,北齐时期晋阳地区墓葬所出的武士首服以圆顶兜鍪数量最多(图1、图2)。

1.2 沖角兜鍪及其他

冲角兜鍪即在圆顶兜鍪基础上于边缘及顶脊起棱,额前伸出鸟喙状冲角,着戴冲角兜鍪者数量较少,多为大型按盾武士俑(图3),而邺城地区大型按盾武士俑则以戴冲角兜鍪者占多数(图4、图5),圆顶兜鍪几不可见。

除戴兜鍪之外,晋阳地区北齐墓中也有穿明光铠的武士俑头戴三棱风帽及无沿翻耳扇风帽,说明风帽也用于军中(图6、图7),邺城磁县湾漳大墓中还有于风帽前加一金属护额甲者,风帽帽裙被提至头顶以细绳扎束,护额左右各有一根带子系结于脑后,用以保护头部(图8)。此外,邺城磁县湾漳大墓还发现以甲片连缀而成的兜鍪,其甲片为长条状,上窄下宽,边缘为波浪线状,兜鍪有一圆柱形突起,上有插缨圆孔,顿项垂于颈部,脸颊两侧有长方形护耳,也以甲片连缀而成(图9),另有护耳上又加护,于耳部形成突起者,茹茹公主墓、元良墓、高润墓等皆有发现(图4、图5)。

2 铠甲

2.1 明光铠

晋阳地区北齐武士俑所着身甲最多者当属明光铠,其因胸前、背后各有两块金属制成的圆形或椭圆形护,在作战时可反射出明耀的光芒而得名。明光铠出现于汉末三国时期,曹植曾有文曰:“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代以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⑧明光铠制作精良,造价高昂,组件繁复,不仅有护膊、胸护、背护、腿裙、战靴,头部也配以制作精良的兜鍪,甚至有制成如虎皮般外形者(图9),在保证较强的防护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战争中披挂明光铠的猛将能使敌方闻风丧胆,《周书·蔡佑传》记载蔡佑在与北齐军作战时“佑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皆遽避之”①,足可见其威慑力。

2.2 两裆铠

两裆铠,即裲裆铠,与前文所说的搭配袴褶穿戴的裲裆衫形制相同,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说:“南北朝出土武士俑极多,因此明白两裆铠制度,为前后两大片,上用皮襻连缀,腰部另用皮带束紧。”②裲裆铠与裲裆衫不同之处当在于质地,裲裆铠作为铠甲类防具,其材质应为硬厚皮革或金属,《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用晋代庾翼《与慕容皝铠书》和刘宋《元嘉起居注》中相关记载说明其时确有犀牛皮所制成的两裆铠,又引晋《建武故事》及车颎《秦书》中文字以说明存在金属制成的和以金属线连缀的裲裆铠。②晋阳北齐墓中出土资料显示,着裲裆者或为文吏及仪仗人员,武士着明光铠、鱼鳞铠者多,着裲裆铠者所见较少,最突出典型者当属贺拔昌墓甲骑具装俑(图10),邺城地区则以高润墓中所出武士俑两裆铠最为特别,该武士俑头戴风帽,前加护额,身穿两裆铠,为甲片连缀而成(图11),此当为《建武故事》及《秦书》中所述的以金属制成的两裆铠。

2.3 鱼鳞铠

顾名思义,鱼鳞铠即为甲片呈鱼鳞状的铠甲。鱼鳞甲出现年代较早,最为典型的早期实例有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发现的鱼鳞甲的军吏俑以及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铁铠。晋阳地区北齐墓葬出土着鱼鳞铠者为数不少,多头戴圆顶兜鍪,肩有披膊,腰束革带,多着披风(图12、图13),下穿大口缚裤,脚穿靴,腰间携挂兵器,或骑跨同样着鱼鳞甲的具装战马(图14)。鱼鳞铠不同于明光铠与裲裆铠,它不是以大片的金属或皮革简单组合,而是以绳线将相当数量的甲片连缀起来,稳定地构成一体,编缀甲片的绳索隐藏在甲片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被利刃割断的可能,整体防护力很高,虽不似明光铠般极具视觉冲击力,但仍给人以厚重威武之感。

3 具装

《宋史·仪卫志》称:“甲骑,人铠也;具装,马铠也。”②晋阳地区北齐墓所见的具装铠由五个部分组成: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面帘是一块狭长的金属制的护面,上面开有眼孔,主要保护马匹面部;鸡颈其实是一副马颈部的护甲;当胸为马胸甲;马身甲为马背部和身侧起到障蔽作用;搭后,就是马匹中后部的大片护甲。有的铠甲上还以墨线绘出甲片,甲片中有点缀白色小圆点,或有马尾挽成花形结者。

由上述晋阳北齐墓所出军戎服饰资料可知,北齐时期的军戎服饰具有多样性、规范性、等级性三大特性。军戎服饰的制造不仅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金属、皮革等手工业制造水平,还反映出北齐时统治者对军队建设的密切关注,而大量军政要员墓葬集中出现于晋阳及周边地区,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齐别都的重要战略地位。

猜你喜欢
晋阳北齐陶俑
载舟之水
经营人心
《陆孝昇墓志》考释
红袖断,花语劫
《龙藏寺碑》艺术风格浅析
北齐文林馆考证及其对北齐文学的贡献
陶俑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哭泣的汉俑
北齐长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