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萍 张伟平
1.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2.湖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极具民族风味。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不断深入,菜名翻译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饮食文化的海外传播。享有“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美誉的《红楼梦》中收录的“吃”的章节约占30%,单是写到“宴”的就有90多处。《红楼梦》已被翻译成多种译本流传在海内外的文学界。杨宪益夫妇和Hawkes的两种《红楼梦》英文全译本吸收了当代红学研究成果,共同旨在促进文化交流。[1]
截至目前,国内有关《红楼梦》菜名英译或饮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集中在对于归化和异化、功能对等理论的探讨。杨丁弋对《红楼梦》四个经典英文译本“汤”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揭示语言文化传递的实践过程。[2]钱亚旭等对《红楼梦》中五类物质文化负载词(包括饮食)和其在霍克斯英译本中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统计各种翻译方法,发现异化和归化是翻译中常使用的两大手段。[3]彭爱民通过对比《红楼梦》菜名翻译,提出译者应遵循两个翻译原则:一是理解源语和目标语两种文化的原则;二是忠实于源语文本的原则。[4]黄勤等对比了霍译本和杨译本对养生膳食品所采取英译方法的异同点,探讨了各自翻译方法的适切与否。[5]本文以《红楼梦》菜名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顺应论对比分析不同菜名的翻译,探讨《红楼梦》菜名的英译原则及策略,从而进一步深化中式菜名的英译研究。
Verschueren强调语言使用者要实现交际目的,作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言策略的选择。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选择必须顺应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目的。[6]本文将以顺应论为基础,从词汇顺应、语意顺应、语境顺应三方面探讨《红楼梦》菜名英译原则及策略。
汉语三字格在修辞功能上具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性,同时蕴涵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英译菜名时做到既能准确的传达原意,又保留其语言结构内涵是翻译成功的关键。
例1.原文: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第53章)
杨译本:Then they took their seats for the family-reunion feast,the men on the east side,the women on the west,and‘New-Year wine’,‘happy-reunion soup’,‘lucky fruit’ and‘wish-fulfilment cakes’ were served…
霍译本:There was herb-flavoured New Year’s Eve wine and love-feast soup,there were lucky-cakes and wish-puddings…
节选原文提到了中国的传统春节食俗。屠苏酒,即农历新年饮用的酒。后文出现的“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和“屠苏酒”语言结构均为形式对称的三字格,且“合欢”、“吉祥”、“如意”的文字寓意都赋予了传统新年的美好祝福。杨译本中,除了“吉祥果”的翻译,译者有意选用英文三词“New-Year wine”、“happy-reunion soup”、“wishfulfilment cakes”巧妙地英译“屠苏酒”、“合欢汤”、“如意糕”,不仅顺应了源语的语言结构,也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霍译本语言结构呈现六词、三词、二词不等。综合比较,杨译本整体语言结构对称,忠实传递了中国传统的节日食俗,致力于对外传播中国饮食文化。
例2.原文:宝玉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第8章)
杨译本:He asked Qianxue,“This morning we brewed some maple-dew tea…”
霍译本:‘When you made that Fung Loo this morning,’he said to Snowpink…
“枫露茶”在杨译本中被直译为“maple-dew tea”(枫叶的露水茶)。据相关茶专家考证,《红楼梦》里所谓的“枫露茶”有可能是情节写作需要,谐音“逢怒茶”,因为原文中宝玉因为茶而发怒误撵走了丫鬟茜雪,书中提到的能久泡的“枫露茶”并非枫露滴入茶食的“枫露茶”,由此杨译本的直译有待商榷;霍译本音译采用粤语发音“Fung Loo”,不但顺应了源语的语言结构,独特的发音能给目的语读者心理上营造一种东方茶文化的神秘感。
相比较普通菜名,一个恰当而有文字寓意特色的菜肴名称可以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使读者产生相对应的联想与想象,极具文学美感。在翻译此类特色的菜名时,要从顺应源语语意方面考虑文学作品的修辞涵义。
例3.原文: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此茶名曰‘千红一窟’。”(第5章)
杨译本:“This tea grows in the Grotto of Emanating Fragrance on the Mountain of Expanding Spring,” Disenchantment told him.“…its name is 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
霍译本:“The leaves are picked in the Paradise of the Full-blown Flower on the Mountain of Spring Awakening,” Disenchantment informed him.“…The name is ‘Maiden’s Tears’.”
“千红一窟”为一道茶品名。曹雪芹在作品中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千红一窟”寓意为“千红一哭”,作者有意暗示书中的女性主角们最后的凄惨落幕。杨译本直译了“千红一窟”的字面意思,而霍译本的“Maiden’s Tears(少女的眼泪)”使译本富有文学性,且顺应原著的寓意,同时赋予了茶文化的艺术性。
语言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同语言的交流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的文化层次在翻译中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语境顺应,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7]
例4.原文: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第84章)
杨译本:It’s called Cure for Jealousy.Take one top-quality pear,one fifth of an ounce of crystal sugar,one tenth of orange peel and three bowls of water.
霍译本:‘It’s called Pirum saccharinum,’ said One Plaster Wang.‘You take one very good autumn pear,two drams of crystal sugar,one dram of bitter-peel and three cups of water…
“疗妒汤”是宝玉欲寻治疗林妹妹的“妒忌方”,从王道士处求得的一味中医养生汤。书中描绘林妹妹从小体弱多病,经常有咳嗽症状,王道士用梨熬汤,可起到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作为文学作品,“疗妒汤”的命名是有意向读者传递主人公林黛玉多疑善妒的性格,也暗示了宝玉用情至深的痴傻。相比霍译本的拉丁文翻译“Pirum saccharinum(甜梨)”专业性过强,杨译本“疗妒汤”(Cure for Jealousy)不仅更忠实于原文语境,且颇具文学趣味性。
例5.原文:五儿便将茯苓霜递与了小燕,又说这是茯苓霜,如何吃,如何补益……(第61章)
杨译本:Wuer handed her the pachyma flour then,telling her how it should be taken and what it was good for.
霍译本:Fivey handed her the packet.‘This stuff is Lycoperdon Snow…’.She went on to explain what its properties were and how it was to be taken.
“茯苓霜”蕴含中医养生文化,此处“霜”是文化意象词。对于“茯苓霜”的翻译,杨译本将“茯苓霜”译成“pachyma flour”,其中“flour(面粉)”很容易误导西方读者,而霍译本英译成“Lycoperdon snow”,其中“雪花(snow)”的冷白轻盈更能再现“霜”的质感。相比较,霍译本意译“霜”用“snow”让读者联想到品尝如雪般的茯苓有美白滋补的功效,顺应了原文“霜”的文化语境。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式菜肴成为了西方人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2008年为提高奥运会期间服务接待水平,《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正式发布使中式菜名的翻译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描述了精彩的盛宴和传统的家庭饮食,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中杨宪益夫妇和Hawkes的翻译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结合顺应论对比分析两译本,探讨《红楼梦》菜名英译过程中应根据三条原则,即:词汇顺应原则、语意顺应原则、语境顺应原则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将进一步深化中式菜名的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