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洪峰
( 朝阳县中心医院 , 辽宁 朝阳 122000 )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中属于发病率较高的骨折类型之一,常发于中老年群体[1]。由于中老年人群骨骼部位血流供应相对不足,导致肱骨近端损伤后坏死几率较高。怎样有效提升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疗效是相关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现阶段,临床治疗方式主要含括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2种,但绝大部分患者在肱骨骨折后均需予以手术治疗,以保障后续恢复效果。以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为代表的传统手术方式,具有固定效果佳、并发症少、恢复效果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2]。本研究为进一步提供更多的手术治疗依据,探讨了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9例,按治疗时间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4),观察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6.50±11.50)岁,骨折部位:左侧13例、右侧22例,骨折原因:硬物砸伤9例、高处坠落伤14例、交通事故伤12例;对照组男11例,女23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5.50±11.50)岁,骨折部位:左侧19例、右侧15例,骨折原因:硬物砸伤7例、高处坠落伤12例、交通事故伤15例;所有患者自骨折到接受手术时间均在5小时之内。将2组患者年龄、骨折部位等基线资料纳入统计学中分析显示并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比较意义。
2 方法:对照组实施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骨折端在透视下成功复位满意后,经X线采用螺纹针2枚予以拟行内固定操作,后续经大结节顺行向下方刺入第3枚螺纹针,在完成穿刺固定后,将多余的针体剪断,充分清理创口后将切口逐层缝合关闭。观察组实施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取仰卧,接受全身麻醉或臂丛麻醉,于尖峰外作横向切口,并将三角肌纤维纵向分离,结合肩外展位牵引后,术者通过推压及撬拔等方式、手法对骨折端予以初步复位。后续予以X线检验复位情况,保障复位效果。若复位效果满意,在患者大结节上经三角肌近端放置与患者骨折部位长度相当的锁定钢板,同时以转头导向器作引导,予以准确的深度测定,后续选择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的螺钉拧入,并有效锁定,在予以相同方式对钢板远端予以固定[3]。最终以X线检验内固定与患者骨折端复位情况,确保固定与复位效果后,充分清理创口后将切口逐层缝合关闭。
3 观察指标: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以及临床指标情况。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好转、无效,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屈伸功能恢复较好、关节情况稳定为显效,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关节情况较稳定为好转,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关节屈曲功能未恢复,无自主生活能力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4];VAS评分指标范围为0-10分,由患者选择可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即可;临床指标主要含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及感染率。
5 结果
5.1 2组治疗效果情况比较:观察组(n=35),显效14例、好转20例、无效1例,总有效34例,占总比97.14%;对照组(n=34),显效10例、好转16例、无效8例,总有效26例,占总比76.47%(x2=6.498,P=0.011),经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术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5.2 2组术前术后VAS评分情况比较:观察组(n=35),术前VAS评分(6.47±1.25)分、术后VAS评分(1.02±0.26)分;对照组(n=34),术前VAS评分(6.54±1.33)分、术后VAS评分(1.98±0.41)分;(术前:t=0.225,P=0.822;术后:t=11.650,P=0.000),经组间比较显示2组治疗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5.3 2组临床指标情况比较:观察组(n=35),手术时间(76.54±18.32)分钟、术中出血量(169.57±28.06)ml、骨性愈合时间(25.67±3.54)周、感染率0例(0.00%);对照组(n=34),手术时间(114.61±21.03)分钟、术中出血量(191.54±31.67)ml、骨性愈合时间(19.54±4.82)周、感染率5例(14.71%);(t=8.025,P=0.000;t=3.052,P=0.003;t=6.034,P=0.000;x2=5.549,P=0.018),经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骨性愈合时间长于对照组,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感染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肱骨近段骨折涉及关节面与肱骨颈,属于临床发病率较高的骨折类型,在全身骨折中占比约10%左右[5]。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治疗方式受影响因素较多,长时间以来均属于医学研究热点话题。就手术治疗方式而言,其治疗有效的指标含括:维持肱骨近端血流正常循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软组织剥离、预防股骨头出现缺血性坏死,提高骨折端愈合率。故而,在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时需将创伤较小的复位手术方式放在首要位置,以保障手术固定效果与手术复位效果,进一步保全患者软组织与肱骨功能,避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由于肱骨骨折常发于老年群体,再加之老年群体生理功能下降、身体素质及免疫力均较低下,常发生骨折长时间不愈合以及骨折畸形等情况[6]。此外,部分患者还伴随心功能及肺功能不全,因此老年患者对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耐受度较差,不能进行早期功能恢复锻炼,影响后续骨折愈合效果。
相较于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而言,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具有以下优势:(1)通过钢板与带锁螺钉的有效固定,确保患者骨折部位经手术后处于加压状态,骨折端更趋于稳定,同步避免术中对钢板塑形等精准操作,可有效保障患者骨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维持正常血液循环,有利于促进骨性愈合;(2)微创锁定钢板面积相对较小,有助于深入患者肌肉层,同时降低对骨折端软组织的损伤;(3)锁定钢板与螺钉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符合生物力学特点,通过钢板与螺钉之间的加固锁定可形成高效的抗拨出力,其有利于患者及早开展功能训练,同时可促进骨折部位的固定与修复[7]。经手术时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较短,可进一步提示术中相关流程的减少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从而降低术中出血量;而术后、VAS评分降低可证明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术后可减轻患者疼痛度,保障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及早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加快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相较于对照组实施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而言更具优势,且最终相关治疗效果、VAS评分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感染率等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保障治疗效果,同时在治疗后降低患者疼痛度,此外,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康复,降低临床感染率,故可大面积推广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