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红 屈玉丽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中的典型代表,石窟中壁画数量众多,而研究发现其中众多壁画都以菱形格为背景,结构有序而严谨。菱格画中一般绘着佛教的本生或是因缘故事,众多佛传故事都井然有序地排列于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菱形格画也逐渐演变成连环画,与中原的壁画风格渐趋融合,都体现着故事情节完整、剧情详备的特点。通过丝绸之路的经贸交流,龟兹与中原交流由单纯的贸易往来逐渐演变成为多方面、多层次的全面交融,而这些都表现在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壁画中。
在有着异域风情的西域地区,以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的龟兹壁画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壁画中所运用的独特菱形结构是中原壁画中所不具有的,而菱形壁画采用这种呈现方式的原因也是多重的、复杂的。
首先,克孜尔石窟中的本生与因缘故事多绘制于菱形方格之内,菱形方格分布集中,使得众多的故事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洞窟内。百姓对佛教的信仰不仅仅局限于艺术的创作,更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如生活中使用的陶器、房屋石柱上的雕刻、佛寺墙壁上的绘画等等,都显示出龟兹国至上而下对佛教的高度信仰;而中原的壁画仅仅是将故事绘于墙壁之上,但由于中原地区经济政治的发达,绘制的壁画色彩艳丽,制作工艺精良,是龟兹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龟兹地区菱形方格面积有限,其内只展现出故事的节选部分,高潮部分刻画细腻,内容精简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中原壁画所呈现的则是完整故事内容,对故事的细节刻画精巧、气势宏大、情节跌宕起伏。
地区特色的产生总是与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同理,龟兹壁画运用菱形作画的独特风格也有其产生的必然因素。我国西部地区地势重山叠嶂,众佛在人们的心中都修行于山林之中,远离世俗,所以大多佛传故事以山峦为背景。而山峦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多个三角形叠加露出的部分恰好形成菱形,原本以山为背景描绘故事的发生,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形成了现在的菱形格画。李雨濛在其《试析克孜尔石窟壁画菱形格形式的起源》中说到,“以三角表示山也是各地区绘画中的普遍现象,以三角形表现山的模式,都可以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绘画中找到线索。”而龟兹在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了菱形的形状则是其特点所在。
边疆地区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难,人民难以维持生计,在这样一个时代,劳苦大众急需一个支撑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佛教的传入恰逢其时;而对于中原地区来说,这些壁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僵硬的几何形状与唐朝中原石窟造像的丰腴柔和相冲突,因此中原壁画并没有吸收龟兹地区的菱形特色。
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中原与西域的经贸交流带动着两地文化的碰撞,龟兹作为交通重镇,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尤为明显,菱形格画发展成为连环画就是其文化融合的主要表现之一。同时,中原壁画也受到了龟兹壁画特色的影响,开始对故事的高潮情节更加重视,着以更多笔墨描绘,占以更大篇幅。
龟兹作为西域四大重镇之一与中原交流甚密,这就意味着有更多机会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极具龟兹特色的菱形格画在演变的过程中就表现出明显的中原化。如菱形格画的“独立”演变为“统一”,“缺失”走向“完整”。
菱格画实质上是不同自然形象抽象化的产物,如树叶形、鱼鳞形等,在这些形状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几何化形成了三角形。三角形的叠加组成网格状的结构,菱形的模样因此基本形成。在发展中其面积狭小使故事缺乏完整性,导致后世流传时一部分故事被曲解,在此过程中自身的劣势渐渐显露。种种问题的产生和丝绸之路上经贸往来带来的中原文化对龟兹本土文化的冲击,菱格画迈开了向连环画发展的步伐。
菱格画的表现是一图一故事,而连环画则演变成了多图一故事,使得故事的叙述变得更加完整。连环画也有不同的类型,如S形状的,从左至右,从上而下像蛇形排列;放射型,将讲故事的高潮部分放在中间,两边分别排列着故事的开始和结尾,这都是中原壁画与龟兹壁画结合的明显体现。
文化交流虽然是双向的,但互相影响的程度却不一定相等。中原地区经济政治高度发展,相对应的,其文化的发展也比龟兹地区更加迅速。
中原壁画的变化并不像龟兹壁画那样表现鲜明,但却在细节中深刻受到了西域绘画风格的影响。如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寺塔记》记载:“(乙僧于普贤堂所绘壁画)颇有奇处,四壁画像及脱皮白骨,匠意极险。又变形三魔女,身若出壁。”①句中并没有明确表示出所运用的技法,但最后四字“身若出壁”形象地表现出凹凸画法的特点,人物栩栩如生、层次鲜明、立体效果显著,是在西域地区广泛运用的手法。作者认为龟兹作为西域四大重镇之一,文化相对发达,所以这里未尝不有龟兹地区壁画的影响,相较于中原的平面画法更生动形象,此种画法传入中原后,得到了推广与应用。
莲花是佛教的重要标志性物品之一,在龟兹壁画中频繁出现。佛教在从印度传入龟兹的过程中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龟兹地区莲花的绘制主要以写实的方式呈现,花瓣盛开呈莲座状,是佛教信仰的标志。作为西域重镇的龟兹也将莲花纹的运用传入中原,龙门石窟中丘彗成造像龛下平座装饰条带中,将二方菱形作为基本结构,同时加入莲花花瓣与线条的缠绕;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对莲花纹既借鉴了印度与龟兹地区莲花的造型,又融合了北方民族特有的粗犷质朴的特色,从而最终形成了云岗莲纹的“平城模式”。
龟兹与中原地区壁画文化的传播对各地区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龟兹壁画的绘制方法简捷,绘制速度快,对其工艺技术的要求相较中原地区更低,简单的绘画方式更易被民众所接受,让故事中助人为乐的精神在人们心中扎根,使龟兹地区社会氛围和谐安定,更巩固了当权者的统治。
龟兹壁画作为一种图像式的表达方式更加明了,因此壁画的产生给予更多龟兹人民了解小乘佛教内涵的机会,从而推动了龟兹小乘佛教的传播。如克孜尔石窟中著名的尸毗王为救鸽子而牺牲自己去割肉给鹰,绘画艺术将这一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更清晰地感受到一心向佛、乐善好施所能得到的美好结局。
佛教因果循环的思想在生活并不如意的平凡人心中树立起了并不平凡的形象,人们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并代代相传,推动了佛教在龟兹地区的传播,使佛教思想无形地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大唐西域记·屈支国》中记载道:“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余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损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②由此更体现出佛教在龟兹人民心中的至高地位。
在文化大繁荣的唐朝,佛教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佛教文化发展下产生的壁画对于文人阶层影响鲜明。
寺庙壁画的内容包罗万象。“地狱变相”是一类专门描绘阴司地狱主题的壁画,如活着做尽恶事的人死后堕入地狱受尽折磨。杜牧的散文《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中描写众生对壁画中地狱的认识:“人未熟见者,莫不毛立神骇”。佛教思想所形成的文本内容通过壁画形式表达给人以深刻印象,推动社会形成一心向善的良好氛围。
地狱变相壁画中地狱世界产生于晚唐时期,以擅画地狱闻名于世,其内容通俗妇孺皆知,恶人见而惧之。以此对心怀不轨之人起到震慑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封建统治。壁画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也涉及到文化领域,其中以韩愈直接描绘地狱奇异情景的作品为代表,如《嘲鼾睡》云:“有如阿鼻尸,长唤忍众罪。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③诗中将地狱百态描写出来,其中的死囚,可怖的牛头马面,形态各异的众多鬼魂,能够如此精确地将这些人物情节细致描写出来,没有认真了解过地狱壁画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丝绸之路这条古老而璀璨的贸易之路连接着中原与西域两地,在经贸交易的过程中也进行着文化的交流,其中石窟壁画的相互融合与发展鲜明而独特。龟兹活泼健美的壁画特色因子与中原地区雍容华贵的传统观念在丝绸之路上激烈地碰撞,龟兹壁画体现的异域文化因子渗入中原壁画之中,中原壁画的雄奇壮美因子深刻地影响了龟兹壁画的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链接,两种各具特色的文化因子从“相遇”到“相变”,最终各自变得更多元化。
注释:
①《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寺塔记下》[M].段成式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31:257.
②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卷第一三十四国《屈支国》[M].北京:中华书局,1985.61.
③韩愈.《全唐诗》第10册《嘲鼾睡》[M].北京:中华书局,1980:3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