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
摘要:有这样一部美国影片,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上映,每一次都引起轰动;尽管它讲述的是一个悲伤苦涩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的男女主演从未到过中国,却在中国拥有大量影迷;它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影片,却取了一个充满古典韵味的中文译名;影片的主题曲是一首苏格兰民歌,但在中国流传甚广。在中国观众心目中,这部影片诠释的爱情是永恒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就像一壶历久弥香的陈酒,被感情细腻的东方人反复品味。时光没有减退黑白画面的美丽,影片经典桥段和对白被一代代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听力课、口语课上反复练习,但那份感动却和半个多世纪前一样,没打半点折扣。这部超越时间跨度,超越东西方文化背景,“墙里插花墙外香”的美国影片就是——《魂断蓝桥》。
关键词:《魂断蓝桥》;传播;初探
一、墙里开花墙外香
《魂断蓝桥》是根据普利策得主罗伯特·肖伍德(KobertE·Sherwood)同名舞台剧改编的,影片原名《滑铁卢桥》,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伦敦—位芭蕾舞女演员玛拉和青年军官罗伊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玛拉与罗伊真心相爱,罗伊不顾上流社会对舞女的偏见和玛拉结婚。战火无情,两人还没来得及到教堂举行婚礼,罗伊接到军令重返战场。日后玛拉在正往名单上发现罗伊的名字,顿时心灰意冷,为生机沦落风尘。然而造化弄人,玛拉和罗伊意外重逢,方知“阵亡”是个误会。罗伊兴冲冲带玛拉回家,玛拉却不堪内心折磨,在滑铁卢桥上自杀。
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是当红影星罗伯特·泰勒与费雯丽,导演茂文·李洛埃以擅拍雅俗共赏的影片而驰名,因《翠堤春晓》获奥斯卡摄影奖的约瑟夫·如顿堡出色的摄影技巧更为影片增色不少,这个制作班底在好莱坞堪称顶级。《魂断蓝桥》由米高梅公司出品,1940fF-4月20日在美国首映,曾获第1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原创音乐两项提名。
尽管该片在美国本土反响不俗,但要论到影响的深远以及观众痴迷的程度,却远远不及中国。中国影迷将该片列为“50部毕生要看的电影”前三名,被誉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影片之一。多位中国资深电影人对该片也情有独钟,如电影学院老教授汪流、周传基,电影导演谢晋等毫不讳言对这部影片的喜爱。
最直接的例证莫过于《魂断蓝桥》在沪上映后,艺华公司在1941年推出同名影片,片中主题曲沿用原片重新填词,由女主角李丽华演唱。时隔六年,中电二厂又推出王丹凤主演的《青青河邊草》,该片同样是根据《魂断蓝桥》改编的爱情悲剧。电影懋业有限公司1964年摄制的《一曲难忘》,也是请定居美国的张爱玲根据《魂断蓝桥》创作的。
这种发生在中国影坛的“马太效应”,耐人寻味,究竟是哪些因素造就了《魂断蓝桥》在中国持久不衰的吸引力呢?
二、如火如荼的民国影评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已经是五光十色的时尚之都,也是电影业发展最迅猛的地方。大量好菜坞影片倾销到中国,培养了一批忠实的观众。
在此期间出现过两个峰值:1934年上映的美国片345部;1946年为352部。美国学者玛丽·坎柏在《在上海繁华梦:1949年前中国最大城市中的》一文中提到:“1933年的统计显示,上海37家影院有19家主要放映美国片;30年代上海上映的影片约有85%是美国片……米高梅出品的《魂断蓝桥》和《出水芙蓉》是上海当时最流行的两部好菜坞影片。”《魂断蓝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上映的,由于《乱世佳人》此前在上海热映过,费雯丽早已为上海观众所熟悉,对她的关注度相当高。《乱世佳人》上映后,费雯丽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女星。
《魂断蓝桥》在沪上映前,电影刊物作了大量介绍,尤以《大华影讯》最为详尽。《大华影讯》是大华剧院的宣传刊物,该剧院握有米高梅公司影片在上海头轮上映权,与美方联系密切。许多影评人竞相撰文,如第10期《大华影讯》刊出亭亭的《集各界艺人之心血结晶,滑铁卢的晨曦》,对影片制作班底作介绍,接着从第14期开始连载《魂断蓝桥》电影小说,总共刊出37期之多,介绍幕后花絮和演员生活趣闻的小文章更多。
翻开《大华影讯》1940年6月创刊号,从封面到内容无处不见费·雯丽的照片和相关信息。《大华影讯》第10期刊载费·雯丽出演《魂断蓝桥》的消息,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崇拜与爱慕之情:“乱世佳人之佳人费·雯丽的演技,看过她这部并世无双的巨片后,谁也翘起大拇指声称好。说她眼睛有戏,嘴唇有戏,说话时候舌尖半露微吐;一种听的人萌生异样感觉的声音;简直浑身是戏。与当年赵子龙的浑身是胆,可真是相互辉映。”影迷对男主罗伯特·泰勒也投以同样的关注:“罗勃在这一本影片里的表演可以说是他从事电影业以来最好的一次。”此次铺天盖地的宣传,足以唤起观众对这部新片的期待。
三、东方韵味的片名翻译
还未等到影片上映,便发生了改片名的轶闻。《大华影讯》第14期刊登署名孟蕴和的文章《魂断蓝桥,天下有情人将同哭一声》称:“费·雯丽与劳勃-泰勒合作的新片watedooBridge,直译是‘滑铁卢桥。最近该片运到上海秘密试映一场,我们认为这四个字力量不够大,顾名思义,电影观众也许要认为是部战争片,因为滑铁卢大战是历史上有名史实。这部片名‘滑铁卢桥的意义是:男女两人结识是从滑铁卢开始,以滑铁卢桥终……如此悲哀凄艳的故事,改名为‘魂断蓝桥,从本期起把全部故事衍成一篇电影小说,请读者细细咀嚼”。
“魂断蓝桥”化用唐代文人裴航在蓝桥遇仙女云英的典故,此桥位于陕西蓝田县蓝溪之上,“蓝桥”乃音译兼意译,暗喻人间天上相逢的美事,虽缠绵一时终究飘渺无踪,再加上“魂断”两字,正好影射男女主人公昙花一现、魂断梦萦的爱情悲剧。
从此,这部好菜坞电影就有了一个独特的中文片名。中译者巧妙的翻译是对影片的二次创作,“蓝桥”两字唤起了多少人的联想,多愁善感的观众从一开始就被影片的片名打动了。
幸好是《魂断蓝桥》,才能演绎出这样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对于舶来电影而言,一个好的、富有感染力的译名是多么重要,它所带给观众的体验感几乎是翻天覆地的。
片名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片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东方式思维非常注重开场,注重一部电影的題目,能打动人心的影片基本都拥有一个很有深意、很有韵味的标题。所以在翻译外来影片的标题时,中国会下意识地在不改变电影主题的情况下,赋予—个更缱绻、更柔美的名字。
《魂断蓝桥》也同样是这样,有着哀绝又凄美的名字,影片标题的翻译就像是在建造巴别塔,为中国观众和好莱坞电影之间建起一条畅通无阻的大桥,让我们能自然的、顺遂的,理解整部电影的主题和背后的含义。
四、《友谊地久天长》唱遍大江南北
一部影片在传播过程中,插曲的流行往往起很大作用。《魂断蓝桥》用一首18世纪的苏格兰民歌AuldLangsylle作为配乐,是由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搜集的一首非常古老的民歌。当男女主人公首次在餐厅约会时,餐厅乐队一边唱歌,一边递减餐桌上的烛光,歌曲旋律优美,回味悠长,渲染了依依惜别的情景。
AuldLangsylle为苏格兰语,意为怀旧迎新,如今许多英语国家在新年到来之际都会播放这首歌。
《魂断蓝桥》上映后,这首插曲迅速在观众中传唱开来。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译者邓映易将这首歌重新填词,副歌中一再祝愿“友谊地久天长”,更是成为了如今人们毕业、分别时,向旧日伙伴表达不舍的最佳代表歌曲。而这首歌词曲流传甚广的原因,就在于传唱过程中其内涵被大大延伸了,已不是单纯的爱隋歌曲,也不仅仅是赞美友谊,而是寄托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真挚的爱和对逝去时光的眷恋。
由此可见,《魂断蓝桥》这部影片在中国的传播饱含着中国艺术家的心血。尤其是第三次上映时,上海电影译制厂优秀演员刘广宁为费·雯丽饰演的玛拉配音更为原片增色不少。
刘广宁完美地表现出玛拉性格中的纯真善良,在影片后半部分,玛拉那种绝望挣扎的情绪令人心碎,当玛拉最后一次对罗伊说“再见”的时候,很多观众觉得刘广宁的语调已经与费·雯丽融为—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魂断蓝桥》不再是一部美国影片了,而是在引进中国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中国文化的洗礼,经过艺术家的创造与再加工,不断拉近与中国观众的审美距离,使观众加深了对影片的理解。
五、反复重映引起轰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魂断蓝桥》再度在上海上映,由于刚经历了战争,影片故事与现实更贴近了,又一次产生轰动效应。20世纪80年代,《魂断蓝桥》第三次在中国上映,由于上海电影译制厂演员刘广宁、乔榛配音,更具独特魅力。刘广宁甜美圆润的声音似乎令费雯丽的原声相应失色,是中国影迷最经典的版本。进入90年代以后,该片又染成彩色再次发行,由丁建华和乔榛配音。直到今天,中国各地的影院举行老电影回顾展时,《魂断蓝桥》仍是保留片目。
《魂断蓝桥》在中国大获成功,与别出心裁的影片名字、匠心独运的选曲配乐都息息相关,但最打动中国观众的,最让中国观众有共鸣的,还是影片的基调和故事情节,暗自契合了中国人对凄美爱情的共鸣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