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思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创新教育的新理念新尝试。传媒院校将怎样顺应“课程思政”发展的新趋势成为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作为切入点,结合传媒院校特色,从专业课程协同发力、构建制度保障、搭建实践平台三个角度来探索传媒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传媒院校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探索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的教学领域被全国高校所认知,成为高校教育中着力发展的一个环节。在全面推广“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要求把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此,在“课程思政”精神的引领下,传媒院校要依托专业优势,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将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今后高校专业课程的建设、使命和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课程思政”是一种生态系统,强调全课程全环节育人,发掘专业逻辑背后蕴藏的丰厚“思政”资源;“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从战略角度对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基于此,“课程思政”就是让高校所有课程可以散发“思政魅力”,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观引领、注重人格的养成和塑造,使之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指导行为实践的科学指南。
二、传媒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传媒院校是以新闻传播教学为重点的具有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学校,肩负着培养传媒人才的重要使命。传媒院校的课程建设需要秉持大局意识、糅合各学科协同育人力量、构建制度保障、搭建实践平台,投身“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传媒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同向同行融合贯通,专业课程协同发力
“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专业课程中汲取营养、需要深挖各专业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找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联结点、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通过有效的融入方式、从专业论证角度进行思政内容的渗透。
1.绘制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导图”。就一门课程而言,专业教师在明确思政元素内涵以及分类的基础上,要认真绘制本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导图”(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例,见下表所示),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按照先聚焦专业后聚焦课程的思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以及具体到每节课的课程目标,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按照教学规律做好整体计划和安排,做到有迹可循、合理有序。
2.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的教学路径和方法。在“学科德育”和“一市两校”的基础背景下,上海高校率先在2014年开始实施“课程思政”,并探索出“思政+专业模式”以及“专业+思政模式”两种融入路径。
“思政+专业模式”即以思政教育为源,专業为流,让思政课有专业味。2017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出台《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各高校要依托自身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开设“中国系列”课程,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不同维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界,认清中国历史和未来走向,明晰作为青年一代的使命和重任,增强国家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此,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已率先成功推出包含多个主题的“中国系列”课程,成为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协作育人的成功范例。传媒院校可借鉴这一经验,依托传媒院校的专业优势,开设“中国系列”精品课程,如《影像中国》借助影像语言系统解构电影文学史,展现中国电影文化发展地形图,在浸润中国电影文化品格的同时,也将百年来中国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走过的曲折道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捕捉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优秀的精神特质。
“专业+思政模式”即以专业为体,思政为魂,让专业课有思政味。专业课在浸润思想政治元素的过程中,要探索融合的方式方法,做好“寓”道于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隐性渗透式,即在日常的师生相处中,教师以身作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思政教育。在课堂上,教师热忱传授知识,学术作风严谨,是对学生直接的教育示范;在课堂外,教师关心学生、循循善诱,与学生成为朋友,是对学生间接的浸润教育。在师生相处中以身作则、在自然交流中导入思政教育。故事说理法,这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方法,即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穿插支撑教学、打动人心的故事,使专业课程“接地气”“有生气”。专业教师要设计“有故事”的“课程思政”教学,寻找专业课程里的“思政故事”,打造有温度的思政、有情怀的教学。
(二)全员全方位构建制度保障,促“课程思政”长效运行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综合性工程,除了要强化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责任感,还需要建立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做好顶层设计、采取科学的实施路径,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强大育人潜力和功能。
1.搭建对话交流的机制与平台。传媒院校要构建教师队伍协同合作机制,搭建各课程教师对话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部分专业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的基本知识、核心内容,如何解读等还存在定位不清、理解不透的现象。专业之间的“鸿沟”成为融合彼此的障碍,此时就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指引和帮助,需要为二者搭建对话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如由思想政治教师牵头成立“课程思政”辅导团、定期举办“聚合行动”系列讲堂、开展专题研讨、进行课程培训、合作撰写论文、展开课题研究等,打破不同学科间的专业壁垒,实现学科对话、交换学科智慧,形成开放的学术视野,为传媒艺术类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过硬的智囊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