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红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线上消费正迅速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为顺应新形势新变化,媒体传播加快线上布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云录制”正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推广。
何谓“云录制”?从当下的实践来看,“云录制”就是将以往的线下录制改为线上录制,或线下直播改为线上直播。在“云录制”过程中,参与录制节目的嘉宾不像以往聚集在演播厅,而是分散在各地,通过视频设备实现交流,目前尝试较多的形式有“无观众席”录制、远程分会场录制,主要包括云连线新闻直播、云连线新闻采访报道、云综艺云音乐会节目。“云录制”解决了疫情期间大量节目线下无法录制被迫停播的问题。
在疫情期间,很多电视台积极创新利用“云录制”制作节目,播出后引发关注。例如,湖南卫视结合防控疫情主题首推“云录制”节目《嘿!你在干嘛呢》《天天云時间》,之后,多家电视台纷纷加入“云录制”军团,浙江卫视推出居家远程互动节目《我们宅一起》,分享疫情期间明星们的居家日常生活;央视云综的《希望搜索词》开启全网正能量互动模式,展现人们在抗疫时期的积极状态,等等。
各类“云发布”“云直播”“云晚会”也颇受关注。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伊始就开启了5G网络全覆盖、24小时不间断实况“云直播”“云监工”,数亿人参与,引爆网络。东方卫视在电视剧《安家》开播当日举行线上发布会,湖南卫视把元宵晚会首次进行了无观众的晚会直播。
网络视听平台也推出各类云上节目。如优酷推出《好好吃饭》《好好运动》等明星互动直播节目,腾讯视频推出直播互动类节目《鹅宅好时光》,爱奇艺推出《宅家点歌台》《宅家猜猜猜》等一系列别样“云宅综艺”节目,抖音推出“云蹦迪”专题,B站举办了78场线上音乐会。
当然,“云录制”与当下的社会情绪、经济运行新态势有极高的契合度,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技术受限。云直播类综艺节目常常会出现画面质量偏低、网络卡顿以及多档节目中出现的声音问题。二是节目尚显粗糙。综合观察发现有的节目仅仅是把以往线下节目简单搬到线上进行云录制,有“新瓶装旧酒”之嫌。同时,“云录制”节目主客分离,缺乏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调度、统一的检验,音色画质差强人意,表现形式也缺失现场感和仪式感,甚至并不适合对舞台和硬件设备要求很高的大型节目;三是效果差强人意。很多画面由于网络和拍摄的限制,会“糊”掉,虽然有实时的现场感,却容易忽略审美性和观众的体验感。
“云录制”的未来展望。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线上“云录制”并不单纯是线下的代偿,反而拓展了更多可能。任何一场大变故,不可避免会给行业带来整合、冲击,甚至带来产能翻新、模式创新,但无论怎样变化,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一直是“刚需”。当前,技术飞速迭代升级,大小屏深度融合转化,特殊时期下产生的“云录制”,对未来线上传播的拓展创新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意义。一是突破时空、突破演播室等的限制。因在云上,嘉宾可以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云技术的襄助打破了物理的格局,形成了共时无障碍交流的效果;二是更能凸显时度效。“云直播”“云报道”将报道主体和受众串联、并联在一起,及时便捷、身临其境、参与感强;三是实时传播。第一时间传播新闻事件,观众能够通过弹幕、打赏等方式参与到实时传播中。
作为新兴事物,“云录制”节目还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不能简单地用已取得的成效或当下存在的问题去加以褒贬品评。目前,在线传播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未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一个发力方向,尚需重新梳理其模式、路径与支撑,规划其未来发展。一是加大拓展力度。要把“云录制”看作是一种新传播形态、新节目形态,不是疫情结束就不再需要线上传播了,相反,业界应在云录制基础上不断探索加以改进、拓展。二是加大创新力度。传媒转型到线上实施云化需要一个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认真审视和充分放大这次机遇,加大创新节目理念、创新节目内容策划设置、创新节目场景表演流程、创新节目组织编排运营等方方面面的力度,确保未来线上传播不断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三是加大技术建设支撑。要重视5G网络的应用,为优质内容的线上传播保驾护航。要高度重视前端“云”建设,同时重视终端开发,便于手机接收。另外,服务器的拥有量直接决定了制播机构的“云”能力,要增加制播机构数据中心的数据处理能力,制播机构可加大租赁或者购买使用服务器,避免“云”化过程中出现技术性卡壳或网络瘫痪现象,以确保线上传播的质量。
作者系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