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霞,邓良生,凌加富
(1.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野生动植物物证技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森林公安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罂粟、大麻、古柯、恰特草被称为世界四大毒品原植物。在我国境内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罂粟是其中涉案最为频繁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非法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犯罪,一直都是高压打击,坚决禁止的,并且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禁种毒品原植物的法规、法令。
近年来,随着公安部门对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的高压打击,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犯罪案件逐渐减少,但是在我国比较偏远的地区,还存在农民零散种植毒品原植物的现象,同时部分群众对罂粟的认知不全面,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以食用为目的在自家房前屋后或者菜地里种植罂粟。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不仅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公共健康和社会治安问题[1]。
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法,对我国各地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共计近3 500个案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讨论,以总结其犯罪学特性,以期为制定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的有效防控预案提供数据参考。
本文用以分析的案件数据来源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得:一是在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wenshu.court.gov.cn/)首页的高级检索中以“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基层法院”“判决书”以及时间节点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相应年份的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的判决书;二是通过整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公安司法鉴定中心2015—2020年间毒品原植物犯罪相关案例。本文共计搜集整理3 500余个相关案件数据,并将其在Excel表格中进行归类分析。
在调查的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案件中,八成以上的涉案罂粟株数都在500~2 000株之间,其中在500~999株之间的占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罂粟案件的55.4%,株数在3 000以上的案件只占8.4%(见图1)。由此可见,在我国,目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种植罂粟的现象,剖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犯罪嫌疑人大多都将罂粟种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或者自家菜园,种植面积都较小,无法大规模种植罂粟。(2)犯罪嫌疑人的种植目的大多都是自己食用,药用或作为香料使用,不是为专门提炼毒品而种植。
图1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中罂粟株数分析
2.2.1 季节性特点分析
在搜集到的所有案件数据中,有88%的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案件在每年的3—5月被查处,其中42.2%的案件是在3月被查处的(见图2)。此类犯罪案发集中在3—5月的原因主要是罂粟秋后播种到来年1月,一直处在幼苗时期,而罂粟幼苗无明显的特征,不易辨认,到了3、4月份,当罂粟植株长高,其植株高且容易辨认,同时3—5月是罂粟的花期,花十分艳丽,所以很容易被民警或者他人发现,因此此类犯罪被查处的时间段一般集中在3—5月。
图2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案发时间分析
2.2.2 地域性特点分析
通过案例数据统计,近5年全国范围内,只有北京市、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无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发生,其余的各个省级行政区均有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发生。在统计的1 749件相关案例中,案件发生量在全国前10的分别是: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云南省、湖南省、山东省、湖北省、贵州省、四川省、浙江省(见图3)。由于部分省份信息不公开,在网上查询不到相关案例信息,同时部分省份公安机关对于非法种植罂粟的案件,采取当场拔除销毁的方式,不作为刑事案件处理,所以以上得到的数据可能不全面,但以上数据也能说明在河南省、安徽省等地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案件仍然高发。
图3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发生地分析
同时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中,案发地点一般在一些偏僻的农村,且此类案件发生的地点通常比较集中,尤其少数民族聚集区多发此类案件。如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较多的四川省沐川县,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等16个民族分布。
2.3.1 受教育程度分析
教育本身具有犯罪预防的作用,实施教育的扩张可以有效降低犯罪率[2],而教育的缺失会造成人类认知上的偏差和价值观的错误,但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甚至在这些地区老人大多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状态,因此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在偏远落后地区常见。根据案件统计数据得知,在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中,嫌疑人大多都是文盲或受教育程度偏低,其中90%以上没有接受过教育,或者只接受过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文盲占到53.24%(见图4)。他们种植罂粟的目的大多都是自己食用或药用,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违法,更不会想到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相反,受到过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几乎不会触碰到此类犯罪。
图4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中嫌疑人受教育情况
2.3.2 年龄特点分析
与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犯罪不同,在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中,犯罪嫌疑人以中老年人居多,甚至有80岁以上高龄的嫌疑人。通过统计分析案例数据,此类犯罪中80%的嫌疑人年龄都在50—79岁之间,其中年龄在60—69岁区间的占比最大,达到了36.23%(见图5)。这些老人种植罂粟并不是为了提取鸦片制毒,而是从祖辈或者旁人口中得知罂粟有一定的药效,并且可以食用,因此而种植,同时这些老人认为自己年龄大,就算违法也不会受到太严重的法律处罚,存在一定侥幸心理。
图5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中嫌疑人年龄分布
2.3.3 性别特点分析
在我国,因为刑事犯罪而被判处刑罚的犯罪人员中,女性犯罪的比率明显低于男性[3],但是在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中犯罪人员以女性居多。从统计的案件数据可知,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中,女性占57.68%,男性占42.32%,女性比男性高15个百分点。笔者认为出现女性犯罪人员比例比男性犯罪人员高的原因主要是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门槛低,没有特殊的体力以及技能要求,同时,在我国农村家庭,男性一般会外出打工,而女性会在家种植菜园、庄稼等。
2.3.4 职业特点分析
根据案件数据统计分析得知,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嫌疑人的职业95%以上都是农民,3.11%为无业状态,0.7%是个体工商户,0.86%为其他(见图6)。农民成为此类犯罪中的主体,其原因是主要是由于在城市中没有可以种植的土地,同时公安等管理部门检查打击力度大,不具备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条件,而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拥有自家的菜园和农田,农村地理位置也比较偏僻,公安部门难以发现其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的事实,因此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基本上全部发生在农村,同时长期从事农田种植工作的农民,具备相应的种植技能和知识,所以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中嫌疑人的职业以农民为主。在整理数据过程中发现一些个体户、厨师也会种植罂粟,他们种植罂粟的目的是为了将罂粟壳作为香料添加到自己生产的产品中以吸引顾客,如在陕西省一起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案件中,一位经营羊肉泡馍餐馆的老板,非法种植罂粟,将成熟的罂粟壳作为香料加入到自家的羊肉泡馍中,以提高口感吸引顾客。
图6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中嫌疑人职业特点
近年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毒品原植物的非法种植,但是在农村或者一些边远的山区还存在一定零散的罂粟非法种植的事实。本文通过大量的案例数据,分析了我国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的趋势、地域以及季节性特点,并深层次剖析了犯罪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特点。通过基于大数据的犯罪特点分析,可为相关执法机关提供理论参考,更易于基层公安确定重点防控的季节、地域以及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