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运成
(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我国流动人口众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达2.21亿多),其中包括近4千万的流动儿童[1-3]。儿童的未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状况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流动儿童被欺负程度较严重,比例高于城市儿童,且男生被欺负比例高于女生[3]。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流动儿童的被欺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班级的社会心理环境(简称班级环境)是客观的存在,它可从秩序和纪律、竞争、学习负担、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方面来评估[4]。班级环境作为流动儿童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之一,对于流动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助于减少学生的攻击行为[5],提升其积极心境水平、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使其更好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6-7],因此,有必要研究流动儿童身处的班级环境状况。但迄今对流动儿童班级环境的研究甚少,也尚未发现班级环境与流动儿童人际敏感性的关系研究。为了进一步明晰班级环境与流动儿童人际敏感性的关系,本文拟对流动儿童班级环境的状况及其与人际敏感性的关系进行研究。
对福建晋江市、石狮市各一所初中学校的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到258名流动儿童的问卷数据,其中男生、女生分别为178、80人;初一至初三年级分别为111、97、50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分别为41、217人,家庭经济状况佳(很好或较好)的58人,家庭经济状况欠佳(很差、较差或一般)的200人。
1.我的班级问卷
该问卷为自评问卷,由江光荣编制,测量被试感知到的班级环境,共38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该问卷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和纪律、竞争、学习负担等五个维度[4]。
2.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
该问卷包括脆弱性、认同需要、警戒性、分离焦虑、自卑性、疑人性、内倾性七个维度,共41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问卷得分越高,表示人际敏感性越高[8]。
运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对流动儿童感知的班级环境在性别、独生子女、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见表1),流动男童感知的学习负担水平高于流动女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所感知的班级环境各维度得分无显著差异;初三年级学生感知的师生关系、秩序和纪律好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初一年级学生感知的竞争水平高于初二年级学生,但初二年级学生感知的学习负担高于初一年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佳的流动儿童感知的同伴关系好于家庭经济状况欠佳的流动儿童。
表1 流动儿童感知的班级环境在性别、独生子女、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差异比较
对班级环境各维度与流动儿童人际敏感性进行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班级环境中的竞争维度与流动儿童人际敏感性呈正相关,其他维度与流动儿童人际敏感性无显著相关。竞争维度与人际敏感性的脆弱性、认同需要、警戒性、分离焦虑、自卑性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疑人性、内倾性维度无显著相关。
以班级环境的竞争维度为自变量,以人际敏感性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竞争能预测流动儿童的人际敏感性水平,能解释因变量人际敏感性6.2%的变异。
表2 流动儿童班级环境与人际敏感性的相关分析结果
表3 竞争对流动儿童人际敏感性的预测作用
研究显示,流动男童感知的学习负担水平高于流动女童,在感知的班级环境的其他方面流动男童和流动女童无显著差异,表示流动男童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体验到更大的学习压力,因此要更加注重减轻流动男童的学习负担。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感知的班级环境各维度得分无显著差异,表示是否独生子女因素对流动儿童感知的班级环境(无论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还是秩序和纪律、竞争、学习负担)无明显影响。
初三年级学生感知的师生关系、秩序和纪律好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初一年级学生感知的竞争水平高于初二年级学生,但初二年级学生感知的学习负担高于初一年级学生。这表示初一年级、初二年级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班级环境建设(尤其是师生关系、秩序和纪律及学习负担方面)。初一年级有必要注重良好竞争氛围的营造,让流动儿童树立良好的竞争态度。初二年级有必要注意减轻流动儿童的学习负担。初一年级感知的竞争水平更高,可能是流动儿童多是从初一年级才开始在现在就读的学校就读,从外地农村初到城市中学就读,由于其原有学习基础等原因使其感到学习竞争更为激烈。本研究显示,家庭经济状况佳的流动儿童感知的同学关系好于家庭经济状况欠佳的流动儿童,而在班级环境的其他维度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家庭经济状况佳的流动儿童相对家庭经济状况欠佳的流动儿童能有更好的条件(如衣物、学习用品、培训学习等),在同学交往中也更自信,从而使其感知的同学关系相对更好。
人际敏感性是抑郁、社交焦虑的易感素质[9]。以留守儿童为对象的研究显示,人际敏感性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进而留守儿童越可能出现学习倦怠[10]。探讨班级环境与流动儿童人际敏感性关系的意义重大。本研究显示,班级环境中同学关系、秩序和纪律方面越好,越有助于减轻流动儿童的自卑、疑人、内倾等方面的个性特点。这和已有相关研究结果相吻合[5]。同学关系与认同需要呈显著正相关,提示班级环境中的同学关系状况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流动儿童的认同需要心理,感知的同学关系越好,其认同需要可能更强,虽然两者的关联度较低;同时也可能提示流动儿童的认同需要心理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同学关系的构建,有助于班级中良好同学关系的营造。
竞争越激烈的班级环境,流动儿童的人际敏感性会趋于越高,表示竞争激烈的班级环境易使流动儿童人际敏感性增高,主要体现在:竞争激烈的班级环境会导致学生过于强烈的认同需要,分离焦虑、自卑性增高及人际交往中的警戒性增强,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更为脆弱(例如,学生未能在学业中取得如意成绩时会很难过)。因此,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适当调控竞争程度,注意班级内部良好竞争氛围的营造,同时适当培育流动儿童良好的竞争心理。班级环境的秩序和纪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与流动儿童人际敏感性总分无显著相关,这与我们的研究假设不一致,也与已有的相关研究不一致[11]。对于班级环境与人际敏感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尤其是有必要开展相关的纵向追踪研究。
从目前研究来看,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助于流动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助于预防其高人际敏感性的形成。流动儿童本身的流动性可能使其更易形成高人际敏感性,而良好的班级环境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由于班主任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亲和性的互动风格很有助于良好班级环境的营造,因此在为流动儿童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时应注意班主任亲和性的作用,同时班主任的亲和性也有助于流动儿童遇到困惑时求助于班主任[7]。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流动男童感知的学习负担水平高于流动女童;是否独生子女因素对流动儿童感知的班级环境无明显影响;初三年级学生感知的师生关系、秩序和纪律好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初一年级学生感知的竞争水平高于初二年级学生,但初二年级学生感知的学习负担高于初一年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佳的流动儿童感知的同学关系好于家庭经济状况欠佳的流动儿童;师生关系、学习负担与人际敏感性各维度无显著相关,同学关系、秩序和纪律与人际敏感性的自卑性、疑人性、内倾性维度显著负相关;竞争能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人际敏感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