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农产品农校对接问题研究*

2020-12-07 03:44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农校食堂农户

□ 闫 晗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1 引言

2019年12月,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2019年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而高等学校作为推动教育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人力财力智力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完全可以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1]。2017年高校响应党中央号召,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农校对接”精准扶贫。然而,这一模式实施以来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2 农校对接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农校对接”即农产品与高校食堂的直接对接,高校食堂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实现点与点的对接。农校对接作为一种精准扶贫的产业模式,既可以避免农民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也可以减少高校农产品采购环节,降低食堂采购成本(通过直采可降低流通成本20%-30%),给学生带来实惠,也给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有效途径。

2.1 农校对接的可行性

①农户有对接诉求。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着广阔的耕地面积和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自古以来,农民阶级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生产力。2000年我国粮食产量大概在4.5亿吨左右,而到了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6.2亿吨左右,已经连续6年超过6亿吨以上。大量的农产品不断生产,农民们也一直在寻找稳定的销售渠道,来面对农产品市场波动大,买卖难的困境。高校作为稳定的消费群体,可以通过订单式的采购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渠道,满足农民的对接诉求。

②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经济组织,从成立开始就具有经济互助性。这一组织形式使农民进入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弥补小农户难以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据工商总局最新统计,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有193.3万家,入社农户超过1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以往千家万户小生产的格局,为“农校对接”提供了便利,拓宽了路径。

③高校市场广阔,需求量稳定。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校在校生规模逐渐扩大。据调查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各级各类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在校生共计约3833万人。按照80%的食堂就餐率、每年就餐9个月测算,全国高校米、面需求量约各3000t/d,食用油需求量约340t/d,各类蔬菜需求量约7000t/d。作为与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食堂行业原材料需求市场广阔,潜力巨大;其次,高校食堂作为非营利性公益事业,主要为学生群体服务,这一特性使其不能随意改变价格,需要较为稳定的购买渠道,这也保证了农校对接模式下农户收入稳定。

2.2 农校对接的必要性

①农产品销售陷入困境。

我国农业发展受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处于弱势地位[2]。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陷入流通环节多、种植时间长、储运成本高、损耗大等困境。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大生产,小市场,损耗大的格局依然存在,农民种菜容易卖菜难,农业发展处于滞缓状态,亟需外力扶持。

②高校食堂降低采购成本需求。

传统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多数遵循由农户卖菜到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再转卖到当地零售市场,最后流入高校食堂的传统模式。这一模式采购环节较多,不利于农副产品保鲜,高校采购成本较高。农校对接能够减少农产品采购的中间环节,降低食堂的采购成本。

③高校保障食品安全需要。

高校食堂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场所,提供每天的饮食,与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问题息息相关。但目前学校食品安全问题频出,隐患并没有消除。农校对接模式下高校可以把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过程,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保护了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也保障了校园餐饮安全。

3 农校对接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供采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

在正常工作日时,高校食堂可以维持农产品的稳定购入,但遇上国家法定节假日或者寒暑假期这些较长的节假日时,食堂客流量减小,部分食堂关闭经营。农产品的销量无法保证,甚至出现农产品销售不出的情况[3]。且有时因为天气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无法及时送出,食堂出现断供。在供采的脱节时期农民收入受到影响,农校对接无法正常进行。

3.2 农校供求定位不一致

统计调查显示,高校食堂每天经营需要上百种原料食材,但大部分农产品生产基地只能满足高校50%左右的种类。生产基地由于生产规模和作物生产条件的限制,大多只能生产种类较为单一的农产品,以实现种植产品的规模效益。单一农户与学校对接,无法满足学校对原材料的需求,同时,如果仅有一所高校和生产基地对接的话,也无法体现双方的优势,不能实现有效增收。

3.3 农业合作社发展相对落后

农校对接模式下农产品的采购流程大多为“农户—农业合作社—高校”,作为中间桥梁作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产品农校对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业合作社却出现发展滞后的问题。其原因为参与农业合作社的多为当地的农民,从组织人到成员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组织能力有限。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缺乏高质量,懂经营,专业化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更缺乏能真正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的农业合作社管理人才[4]。且在当今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多数农业合作社不能发挥“互联网+”和信息化大数据的优势,农产品收集管理流程多采用人力劳动,效率低速度慢,部分农产品囤积腐烂,导致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损失。

3.4 物流供应分散,运输成本大,配送损耗高

部分农产品生产基地反映,直供基地与高校存在一定距离。直供基地处于偏远地区,不能实现就近配送,配送物流成本较高,不能有效提高收入。另外,农产品在远距离配送还会出现较多腐烂变质,对农户和学校造成一定损失。比如,甘肃农业大学合作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位于甘肃省靖远县,距离校区大学所在的安宁区距离约150公里,往返300公里,运输成本高。

4 农产品农校对接模式优化策略

4.1 政府加强扶持

①政府搭建农校对接信息管理网络平台,提高对接效率。

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有助于农业合作社与学校及时交换信息。学校定时收集食堂近期采购需求等信息,并将信息以订单形式发布于平台上,网络平台对学校订单信息进行实时更新,便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及时了解种植需求。同时,农产品生产基地也可以将种植方面信息发布于平台上,学校可以从源头上把握农产品种植情况,随时了解采购的数据。平台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采购更加透明化。另外,网络信息平台有助于实现物流配送监管实时,反映物流信息。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将物流信息及时反映在平台上,校方和供应方可以在应用平台上了解采购食品的实时配送情况。平台对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配送进行监督,进一步保障配送效率。

政府搭建农校对接专业化网络服务平台,鼓励更多高校加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通过平台把高校和农产品供应商以及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连接起来,提高三者间的信息传递能力,实现线上实时精准交易。通过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实现市场反映,加强农校对接与互联网的信息化结合。

②扩大冷链物流配送规模。

农产品配送对物流要求较高,因此,完善农校对接物流体系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政府首先要完善物流配送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合理的运输条件;其次要扩大规模,增加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数量,优先在农业合作社附近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并鼓励农业合作社自建冷藏库[5];最后,冷链物流配送需要有冷藏技术的支持,政府要加大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投资,通过引进国外预冷技术和包装分类手段,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③加强政策扶持,完善调节机制。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如减少税收,增加贷款额度等多样化的政策方式,加强特殊时期对贫困农户的扶持力度。通过合理的价格平抑机制,实现特殊时期的政府补贴。在高校放假的断链时期,搭建农超对接或农社对接平台,推进农民与社区或超市的短期合作,保证农民的收入。同时,政府也应监督制定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强合作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由此来促进农校对接的全面发展。

4.2 学校广泛深入参与

①高校联合采购,建立长期合作模式。

在一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一所高校的模式下,不能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实行“一校多地对接,一地多校对接”方针。同一区域高校形成高校食堂联盟,联合采购,减少农业生产的浪费,保障农民收入。高校与对接农业合作社也应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高校食堂提供原材料,高校食堂将每日产生的剩菜剩饭进行处理,作为养殖牲畜的饲养品或者种植蔬菜瓜果的肥料运送给与之对接的农产品生产基地[6]。这种处理方式也有利于彼此互惠共利,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②学校加强后勤管理,及时提供需求信息。

农校对接模式下农户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所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变化有利于农户更有针对性的生产种植。高校应助力农业合作社做好调研,深化对后勤部门的管理,及时了解各个时期学生食堂所需的原材料种类、数量及质量要求,并将采集的信息发布于农校对接网络管理平台上,做到“产有所需,需有所供”,助力对接农业基地生产[7]。

图1 农校对接流程组织流程图

③学校培养人才,致力智力扶贫。

实现更深层次的脱贫,要靠科技和人才的支持。高校作为人才的培育基地,应该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学校应加强农业类学科建设,立足农业发展需求,对于部分人才紧缺的农村,实施定向培养,为农村脱贫致富提供智力的支持。

4.3 农业合作社规范管理,引导农民积极参加

作为农户与高校对接过程中的桥梁,农业合作社要引导更多当地贫困农民加入合作社。通过给予内部积极农户一些物质奖励来鼓励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此外,农业合作社也要加强内部的规范管理,通过参加相关地方部门提供的专业培训,掌握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生产检验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合作社内部人员的培训,提高内部成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5 结语

“农校对接”一头连着学生餐桌,一头连着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校对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在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作用,贫困农户与高校市场对接,发挥教育系统的优势,维持贫困农户生产的稳定性,实现精准扶贫,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学校而言,农校对接能够保障师生的饮食安全,实现源头采购,减少运营成本,有利于打造现代化学校绿色食堂,促进高校的稳定。对于全社会而言,农校对接工作的进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实现精准扶贫和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农校对接模式给高校和农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这种新的经营模式会在未来展现其更大的魅力。

猜你喜欢
农校食堂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学珍食堂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曙曦自是扶桑始:清末官绅对日本农校考察研究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身份不可怕
食堂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临洮农校校园园林景观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