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学君
(辽宁省鞍山市交通运输学校,辽宁 鞍山 114020)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维修企业对维修技师的需求从量到质都有很大的提高,这对我们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我校在汽修专业确定试点班级,率先探索“现代学徒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现代学徒制”。
1.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我校有两名汽车专业骨干教师被派遣赴德国培训学习,在那里深刻感受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及实用性。“双元制”模式实现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的紧密联系,学生与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
2.毕业生跟踪调研信息反馈,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与职业岗位的需求差距较大,远不能满足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于是,在我校汽修专业率先尝试,推出“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工作。
1.解决专业招生、管理及评价由学校为主体的单一模式,创建校企联合招生、联合管理、联合评价的新模式;
2.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不紧密的问题,完善“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的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新模式;
3.解决校企合作缺失制度性保障的问题,健全与“现代学徒制”实施相适应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保证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质量。
我校汽车维修专业与鞍山市天强汽车维修汽配服务中心达成共识,以汽车维修专业“天强1606班”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校企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
校企双方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协议》,进一步明确权责关系。双方商定: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招工),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企业为学生提供在企业所需的工具、工装、补助;学校负责为学生投保实习责任险,提供在校期间的专业培训及助学金补助。
在新生报名时,经过学生自主报名、面试及笔试的筛选,最终有25名学生成功入围,单独组建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每名学生与企业签订了《学徒工协议》,并明确学生的工作岗位,确定师徒关系,学生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为了保障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校企联合建立了三级管理模式。即:校长与企业经理第一级;学徒制办公室与企业培训办公室第二级;教研室和班主任与培训部负责人及企业师傅组成第三级具体工作实施者。各级都确定了联系人,实行横向联系、纵向讨论、上下联动的联合管理模式。
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其核心为“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以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感知为主,每学期第1~4周在校学习,接受文化素养和专业课教育;第5~6周在合作企业见习,感知企业文化、体验工作岗位、认知专业知识;第7~18周回校学习,继续接受文化素养和专业课教育。第二学年以训练专业技能为主,每学期第1~4周及第9~14周在校学习,接受文化课和汽车机械及电控系统维修方向的核心课教育;第5~8周及15~18周到合作企业在师傅的指导下,以“学徒”的身份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第三学年以强化训练专业技能为主,融合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
“现代学徒制”按能力递进的方式,实行“定向定岗”的培养策略。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学科学历本位走向职业能力本位,从学校单一培养走向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学校完成“学生”的考核评价
在校实施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按已定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考核条例》对学生实行综合评价。包括:班主任的综合素质评价;任课教师的日常学业表现及课业的综合评价等。
2.企业完成“学徒”的考核评价
企业学习期间,企业对学徒的表现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评价,包括:交替培训期间,培训负责人对学徒的综合素质评价;顶岗期间,企业师傅对学徒的综合测评等。
老师、师傅和徒弟处于真实的学习环境下,能够第一时间和空间里对学生做出指导和建议,能及时解决疑问、指导技能,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学徒制教学,学生真正参与到了企业实际岗位的生产进程,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学习更有指向性和社会性。同时有利于了解未来职业岗位的各种信息,丰富学生的视野,
由于“学徒制”的学生受到用工企业的一致好评,所以社会口碑极好。汽车维修专业已实现了“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
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教学与实践无缝对接,这就是我校《“现代学徒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现代学徒制”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就开始拥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从而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帮助学生成长为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学徒制在我国还缺乏政府方面的制度保证,还需进一步完善校企双方建立实施现代学徒制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