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玲
(湖南省衡阳市实验小学,湖南 衡阳 421000)
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将自己的思维由具体至抽象、由感性至理性的过程。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比较繁琐,小学生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们进行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让小学生在由感性至理性的转变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小学数学中科学合理的应用数学迁移,可以给学生们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实现由“学会”至“会学”的变化,促进数学素养的发展。
奥斯波尔,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认为,学习迁移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学习给另一种学习造成的影响,其不仅可以表现为后面的学习被前面的学习所影响,还可以表现为前面的学习被后面的学习所影响,这种影响过程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针对小学生数学来说,学习迁移指的主要是之前的学习方法、技能、知识以及思想对后面的学习方法、技能、知识以及思想的互相影响。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学习方法、知识、思想以及技能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学习迁移普遍存在。
如果一种学习给另外一种学习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这种影响被叫做正迁移,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有着促进功能。比如,小学生如果学会了“六加几”的加法之后,后续在学习“七加几”或“八加几”时,就会把前面学会的凑十法自动带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利于小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如果一种学习给另外一种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被叫做负迁移,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有着阻碍作用。比如,小学生如果在学习了“5的倍数”与“2的倍数”后再学习“3的倍数”,就特别容易根据“个位上为0或者5的时候为5的倍数”以及“个位上为偶数的时候为2的倍数”,迁移后直接得出“个位上为3、6或者9的时候为3的倍数”的错误结论,阻碍小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如果前面的学习给后面的学习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叫做顺向迁移。比如,小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再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种迁移方式就叫做顺向迁移。相反,如果是后面的学习给前面的学习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叫做负向迁移。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相同概括水平的学习之间互相的影响被称作水平迁移。在水平迁移过程中,学习和学习之间是并列的逻辑关系,比如在几何学习中的锐角、钝角、直角等,就是并列关系。不同概括水平的学习之间互相的影响被称作垂直迁移。比如“三角形”对“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的影响,就是垂直迁移。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将在学习中得到的一般方法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这种迁移被称作一般迁移。将在学习中得到的特殊经验方法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这种迁移被称作特殊迁移。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会在脑海中将知识按照自身的认识情况形成一种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教材是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排布的,首先学习的是普遍、一般的知识,其次才是按照各个项目细化的概念。由一般至个体的教材展现顺序,特别符合小学生看待事物的规律,有利于学习迁移。
一部分数学内容虽然没有办法进行循序渐进的排布,但是可以进行序列化分布,把每一个部分分成多个单元,将单元分成多个小节,在从浅入深的进行讲解,让前面的数学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基础。将教材进行顺序化分布,充分满足小学生的认知,促进小学生学习迁移。
小学生在进行学习迁移时,一定要找到新、旧知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将新知识拓展到小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可以利用“梯形的面积”以及“四边形的面积”之间进行转化,可以指导学生从“梯形面积可以由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得到”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由长方形面积转化得到”推出“圆形面积也可以由其他图形面积转化得到”,这种迁移方法,不仅教会了小学生新的数学知识,还可以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学习的正迁移过程。
小学生数学概括的水平是导致小学生能否进行数学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引导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与比较,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提升数学知识概括水平。比如在教授小学生“认识长方体”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直接观察比较书本、黑板以及桌面之间的共同点,再让学生们分别上黑板测出黑板上绘制的长方形的边长和角度,这样小学生就会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像这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总结以及归纳数学特征的方法叫做发现数学法。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对学习迁移起到促进作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要让小学生找到数学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科学合理的将旧数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数学知识上,建立完整的数学认知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使用学习迁移,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为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